1、今天,願所有見我面的,聽我聲的,聞我名的所有眾生,都因我而喜悅祥和,心得清淨,少欲少惱,行善佈施,廣種福田,種下一顆菩提種子。
2、願我今天所做的一切功德,迴向盡虛空遍法界的所有眾生,惡緣消除,順緣增長,解脫煩惱,早聞佛法,早得解脫!
3、為了一切如母有情眾生,讓我們一同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共證佛道!南無阿彌陀佛 ! 今天,願所有見我面的,聽我聲的,聞我名的所有眾生,都因我而喜悅祥和,心得清淨,少欲少惱,行善佈施,廣種福田,種下一顆菩提種子。
1、今天,願所有見我面的,聽我聲的,聞我名的所有眾生,都因我而喜悅祥和,心得清淨,少欲少惱,行善佈施,廣種福田,種下一顆菩提種子。
2、願我今天所做的一切功德,迴向盡虛空遍法界的所有眾生,惡緣消除,順緣增長,解脫煩惱,早聞佛法,早得解脫!
3、為了一切如母有情眾生,讓我們一同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共證佛道!南無阿彌陀佛 ! 今天,願所有見我面的,聽我聲的,聞我名的所有眾生,都因我而喜悅祥和,心得清淨,少欲少惱,行善佈施,廣種福田,種下一顆菩提種子。
1、關於祈福:在印度佛教中有一種浴佛的習俗,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浴佛節便成為我國重要的佛教節日,在傣族則為潑水節。相傳農曆四月八日為釋迦摩尼的生日,此日僧尼皆香花燈燭,置銅佛於水中,進行浴佛,一般民眾則爭舍錢財、放生、求子,祈求佛祖保佑。故在農曆4月初八(陽曆4月30號)各寺廟、道場等都會舉行盛大的活動,禮佛祈福,為眾生祈求福報;大眾在浴佛節上香點燈禮佛,可為自己、家人以及親朋好友祈福積攢福報。
2、齋會,又名吃齋會、善會,有僧家召集,請善男信女在農曆四月初八赴會,唸佛經、吃齋,由於與會者要吃飯,必須交“會印錢”,飯菜有面條、蔬菜、粽子、烏米飯等;這些食品多作為敬佛貢品,後來如臘八粥一樣,讓善男信女一共分享,讓更多的民眾廣結善緣,得慧根,得福報;在浴佛節期間,記得討要浴佛水,以淨水禮洗額頭,可洗盡煩惱,開啟智慧,豁達心理,明亮心眼。
3、在浴佛節,有一種習俗便是結緣。以虔誠的心,施捨的形式,祈求結來世之緣。古時候,不論宮廷、寺院還是普通民眾都煮青豆,分享給人們同吃,為“吃緣豆”,舍豆結緣。在現代,人們則會在這一天將自己的美食水果等分享給朋友等身邊的人,可為自己積攢福報。
4、放生。佛主主張不殺生,在浴佛節期間則流行放生習俗,古代有承美放生傳說,民間有玳瑁放生等。人生 最重自由,眾生界如是也,給眾生解脫自由,即是給自己如意自在,寬宏大量,處處給人方便者,故也是一種放生。凡求壽求子、求健康、求智慧,欲消災解厄,想行事順利,可力行放生,必能感應迅速,圓滿所求。
5、求子。《吉林奇俗談》中說:“吉地白山二十四日開廟會,求嗣者詣觀音閣,於蓮花座竊取紙糊童子一,歸家後置褥底,俗謂夢能可操勝券。” 四月八日這天,不育婦女多去拜觀音和送生娘娘,祈求能懷孕生子。
6、拜藥王。農曆四月初八,禮佛祈福,解災,以儺驅疫,請符治病,偶像治病等等,人們也積極崇拜藥王,祭祀華佗,孫思邈,感應藥聖真人,求神拜佛,解除疾病。
紀念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誕生的佛教儀式節日。又稱佛誕節。是從求福滅罪的一種宗教要求傳衍而來。中國東漢時僅限於寺院舉行,到魏晉南北朝時流傳至民間。浴佛時間在史籍中有不同記載。蒙古族、藏族地區以四月十五日為佛誕日,即佛成道日、佛涅盤日,故在這天舉行浴佛儀式。漢族地區佛教在北朝時多在四月八日舉行,後不斷變更、發展,北方改在十二月八日(臘八節)舉行,南方則仍為四月八日舉行 ,相沿至今(俗稱“四月八”)。傣族的潑水節在傣歷六月(夏曆四月)舉行,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佛寺賧佛,就帶有浴佛的性質。
浴佛節起源傳說
顧名思義,佛誕即釋迦牟尼佛祖誕生之日。公元前623年,佛祖誕生在北印度,有天上九龍吐出香水為太子洗浴。因此典故,便有了慶祝的重要內容之一:以香水沐浴佛身。所以,浴佛節又名佛誕節。
中國寺院浴佛,唐以前的儀制已難查考,唐代流行的儀制,由於會昌法難也已失傳。現存唐《浴像儀軌》(見《續藏》第二編第九套第四冊)是唐慧琳為了改革中國傳統四冊浴佛儀制,根據古印“僧園每日浴像”,結合偈、贊、密咒等所寫出的構想,因與中國流行的儀制意義不同,沒有獲得推廣。元代《敕修百丈清規•報本章》卷二的“佛降誕”條中,對浴佛儀制有了明確的規定並廣為奉行,該條稱:“至日(四月八日),庫司嚴設花亭,中置佛降生像,於香湯盆內,安二小杓。佛前敷陳供養畢,住持上堂祝香雲:‘佛誕令辰,某寺住持……虔爇寶香,供養本師釋迦如來大和尚,上酬慈蔭。所冀法界眾生,念念諸佛出現於世。’次說法竟,……領眾同到殿上,向佛排立足。住持上香三拜…住持跪爐。維那白佛雲:‘一月在天,影涵眾水;一佛出世,各坐一華。白毫舒而三界明,甘露灑而四生潤。’宣疏畢,唱浴佛偈。”(偈見如上《浴像功德經》)一面反覆唱偈,一面讓僧眾浴佛,最後並以浴佛的功德迴向於無上的佛果菩提。明清兩代的浴佛大抵遵行《敕修百丈清規》中的儀制,但亦有所刪改,比如按照《敕修百丈清規》的規則,寺院在浴佛的當天,有煎“香湯”和造“黑飯”供眾的習慣,而到明清時則漸不通行。然而,雖說《敕修百丈清規》有很大影響。
相傳釋迦牟尼誕生時就會走路,在走到七步的地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唯我獨尊的“我”,並非指佛祖自己,而是教所有的人都要頭頂上天,腳踏實地,尊重自己靈性的開示,掌握自己命運的鎖鑰。正當佛祖講話時,突然天雨花香、九龍吐水,因此在這天有些寺廟的僧侶會用甘草茶做成浴佛水,也稱“香湯”,仿效這種情景為釋迦像沐浴,因此稱作“洗佛節”(國語稱“浴佛節”)。浴佛的儀式一般是在佛殿或露天淨地舉行。浴佛的方式是在廟寺前置一小浴亭,亭內供釋迦小像,旁貯浴佛水,佛水是藥草煮煉而成,有甘草、百香草等,信徒每勻水淋佛,即飲之。
浴佛節活動
農曆四月八,又名浴佛節、佛誕節、龍華會,這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起的宗教節日,但是又有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其中的浴佛、齋會、結緣、放生和求子在過去廣為流行。
(一)浴佛
相傳農曆四月八日為釋迦牟尼的生日,此日僧尼皆香花燈燭,置銅佛於水中,進行浴佛,一般民眾則爭舍財錢、放生、求子,祈求佛祖保佑,出現各種廟會。在農曆四月八日,各地佛寺舉行佛誕進香。在北方地區則傳說農曆四月十八日為泰山娘娘——碧霞元君的生日,即舉行妙峰山廟會,南方地區龍華、九華、姑蘇等地也均有盛大廟會。廟會期間還有堆佛塔活動。可見中國的廟會是多元的,既有佛寺廟會,也有道教廟會,還有佛、道、儒結合的廟會,北京的妙峰山廟會既有道教內容,也有不少佛教成分,但它的花會卻是各種廟會都有的。
(二)齋會
齋會,又名吃齋會、善會,由僧家召集,請善男信女在農曆四月八日赴會,唸佛經、吃齋,由於與會者要吃飯,必須交“會印錢”。飯菜有面條、蔬菜和酒等。在浴佛節期間,人們要討浴佛水。
節日飲食有吃“不落夾”,“不落夾”為蒙古語,是對粽子的稱呼。還有一種烏飯,方法是以烏菜水泡米,蒸出後為烏米飯。這種食品本為敬佛供品,後來演變為浴佛節的飲食。當時還有放船施粥的風俗。
(三)結緣
在浴佛節中還有一種結緣活動。它是以施捨的形式,祈求結來世之緣。民間舍豆結緣,寺院、宮廷也不例外。宮中要煮青豆,分賜宮女內監及內廷大臣,稱作“吃緣豆”。
(四)放生
佛教主張不殺生,在浴佛節期間則流行放生習俗。放生來源較早,宋代已有記載。古代有承美放生傳說,民間有玳瑁放生等。
(五)求子
農曆四月八雖為浴佛節,但是人們總是把自己的願望表現在節日的活動中,求子就是一個突出例子。各地拜觀音求子者也不勝列舉。《吉林奇俗談》中說:“吉地白山四月二十四日開廟會,求嗣者詣觀音閣,於蓮花座下竊取紙糊童子一,歸家後置褥底,俗謂夢能可操勝券。”這種偷紙娃娃與抱泥娃娃性質是一樣的。山東聊城地區有觀音廟,神案前有許多小泥娃,有坐者,有爬者,有舞者,皆男性。四月八日這天,不育婦女多去拜觀音和送生娘娘,討一個泥娃娃,以紅線繩套住脖子,號稱拴娃娃。有的還以水服下,認為這樣能懷孕生子。泰山除供碧霞元君外,還盛行押子,即在樹上押一石,拴紅線,以求吉利得子。陝西延安有一個清涼山廟會,祈求龍王降雨。同時設鍘關,十二歲以下孩童腰扎草繩,手抱公雞,先從鍘刀下扔過公雞,接著自己爬過去,俗稱過關,從此年年平安,標誌成年。
六)拜藥王
此外,在浴佛節前後,還有一些其他宗教活動,如慶祝菖蒲生日,農曆四月十八解災,以儺驅疫,請符治病,偶像治病等等。人們也積極崇拜藥王,祭祀華佗、孫思邈。因受道教影響,也拜感應藥聖真人,流行神撿藥,進行採藥活動。這些活動不是偶然的,因為中國從遠古時代起就流行巫醫,後來中醫、中藥有很大發展,出現不少名醫,除上述者外,還有扁鵲、李時珍等。中醫是解除民間疾病的重要手段,而拜神求佛者,多半是為了解除疾病,所以廟會上也有不少賣藥、治病者,患疾病看不好者,就習慣祭拜中醫的祖師爺——藥王、醫聖。
在某些少數民族中也過浴佛節,其中的苗族就過農曆四月八。
(七)各地活動
農曆四月八不限於浴佛,其實它是一個古老的節日,各地流行有不同的節日風俗。山西鄉寧在柏山(後改在結義廟)集會,祭祀晉國大夫荀息,後改祭關公、張飛和劉備,會上爭食油糕,又稱油糕會。民間傳說牛王為神,各地都在農曆四月八為牛過生日,稱牛王誕。浙江麗水有一種搶牛饅頭風俗,也是祭牛的產物。牛是農民的寶貝,也是農耕文化的象徵,因此把愛牛之心也帶到節日裡。河南鄧縣農曆四月八要祭瓜神馬武,並展銷黃瓜。江南許多地方為了紀念孫臏、龐涓鬥智,過烏米飯節,後來演變為敬佛做烏米糕。天津過出鬼節,祭祀冤死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