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浴佛節有哪些習俗+浴佛節風俗習慣是什麼

浴佛節有哪些習俗 浴佛節風俗習慣是什麼

  浴佛節有哪些習俗

  浴佛節這天,眾僧尼將香花燈燭佈置好,將銅佛放於水中,進行浴佛。在浴佛節期間還有齋會,由僧家召集,請善男信女在農曆四月八日赴會,唸佛經、吃齋。在浴佛節中還有一種結緣習俗,是以施捨的形式,祈求結來世之緣,這天民間舍豆結緣,寺院也不例外。除此之外,還有放生、求子、討要浴佛水、吃烏飯和欒茜餅等習俗。

  浴佛節風俗習慣是什麼

  1、浴佛

  相傳農曆四月八日為釋迎牟尼的生日,此日僧尼皆香花燈燭,將銅佛放於水中,進行浴佛,普羅大眾則爭舍財錢、放生、求子,祈求佛祖保佑,各地佛寺舉行佛誕進香。

  2、齋會

  齋會,又名吃齋會、善會。由寺廟僧人召集,請善男信女在農曆四月八日赴會,唸佛經、吃齋,因為與會者要吃飯,須交“會印錢”。飯菜有面條、蔬菜和酒等。還有一種烏飯,方法是以烏菜水泡米,蒸出後為烏米飯。這種食品本是敬佛供品,後來演化為浴佛節的飲食。在浴佛節期間,人們還要討浴佛水,以得佛祖庇佑。

  3、放生

  佛教主張不殺生,在浴佛節期間有放生的習俗。放生來源早在宋代已有記載。《武林舊事》中說:“四月八日為佛誕日,諸寺院各有浴佛會,僧尼輩競以小盆貯銅像,浸以糖水,覆以花棚,饒錢交迎,編往邸第富室,以小構澆灌,在求施利。是日西湖作放生會,舟揖甚盛飛略如春時小舟,競買龜魚螺蚌放生。”古代有承美放生傳說,民間有玳瑁放生等。放生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4、結緣

  結緣是以施捨的形式,祈求締結世之緣。是浴佛節對於男女來說很重要的一個活動。何謂“舍豆結緣”?因佛祖認為人與人之間的相識是前世就已結下緣分,俗語就有“有緣千里來相會”之說。又因黃豆是圓的,圓與緣諧音就以圓結緣。民間有舍豆結緣,寺院、宮廷也不例外。宮中要煮青豆,分賜宮女內監及內廷大臣,稱做“吃緣豆”。

  5、求子

  人們總想把自己的願望藉助特別的日子,乞求它的實現,在浴佛節向觀音求子,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山東聊城地區有觀音廟,神案前擺著許多小泥娃,都是清一色的男孩,或坐、或爬、或舞。四月八日這天,不育婦女多去拜觀音和送生娘娘,討一個泥娃娃,以紅線繩套住脖子,號稱拴娃娃,甚至還有的以水服下,認為這樣能懷孕生子。泰山除供碧霞元君外,還盛行押子,即在樹上押一石,拴紅線,以求吉利得子。《吉林奇俗談》中說:“吉地白山四月二十四日開廟會,求嗣者詣觀音閣,於蓮花座下竊取紙糊童子一,歸家後置褥底,俗謂夢能可操勝券。”

  6、行像

  在佛寺,“行像”是浴佛節最熱鬧的活動。所謂“行像”,就是在城市的街衙大道上用裝飾華美的車載著佛像,以歌舞伎樂為行像的前導巡行,這是一種類似遊行的盛大慶祝活動,只限於巡行城中主要商業大街。

  其熱烈歡樂的氛圍同“與民同樂”的根本精神是相同的。每逢佛誕日,寺中僧眾可以在漫長而枯燥、單調的修行生活中,藉機放鬆一下,充分領略人世生活的另一面。

  各地浴佛節傳統習俗

  1、中國浴佛節習俗

  信眾會到寺院,參與浴佛、獻花、獻果、供僧、供舍利、演戲等等節目。

  有些地方傳統會將佛像請到街上游行,置於大象上,或以花車乘載。寺院會開放讓信徒進入炷香、禮拜佛像、供養僧眾。

  今日的華人地區,常會引入世間慶祝的習俗,如舞龍舞獅,張燈掛彩,甚至燃放炮竹。

  2、臺灣地區浴佛節習俗

  臺灣佛教徒普遍於農曆四月初八舉行慶祝及浴佛典禮。經佛教徒之爭取,1999年起,中華民國內政部在國定紀念日中正式納入佛陀誕辰紀念日,日期為農曆四月八日,由有關機關、團體舉行紀念活動。由於日期接近“母親節”(五月第二個星期日),一些慶祝活動也會於母親節舉行。

  3、香港浴佛節習俗

  香港在長洲、大嶼山及屯門等地有大型慶祝活動,如飄色巡遊等。香港旅遊發展局舉辦的“傳統節日巡禮”,亦重點推介佛誕慶祝活動。

  1998年,覺光法師為香港成功爭取佛誕日為假期,提高佛教文化和中國傳統節日的影響。

  2007年起,“金色蓮花表演坊”每年在香港舉辦千張佛誕卡大展。2013年5月起,更規劃香港首屆“佛誕文化節”活動持續一整個月,讓社會大眾參與。

  4、日本浴佛節習俗

  稱為灌佛會(灌仏會,かんぶつえ)。亦名降誕會、佛生會、浴佛會、龍華會、花會式、花祭。

春節有哪些習俗 春節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春節有哪些習俗 春節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會給人們帶來壞運氣的猛獸。年一來,樹木凋敝,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暱?據說需用鞭炮轟,於是有了燃放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祭全神

  這裡所說的祭全神,既指院中神棚的全神,也包括室內外平常有固定位置的神口。供品、香紙等祭祀品準備好後,全家就開始祭神。首先要在院中全神像前點紙,再到正房中堂祭祀,祈求一年全家平安、五穀豐登,或祈求老人病體痊癒、兒女升學、經商發財。開始時,由一男孩或男主人點響鞭炮,一邊響著鞭炮,大家一邊焚紙禱告。每到一處,全家跪拜,放炮人還要補充磕頭。一直把宅神(土地神)、門神、門外路口的路神都祭拜一遍,大年的神聖祭典才算完畢。古時有初一清晨到村外路口迎接神仙下凡的活動。湖北武漢地區曾有初一清晨首先開門出行,對吉神方向祭拜後再回來祭祀全神的習俗。除夕要迎神敬神,初一早上是最隆重的迎神祭神。

  拜年

  祭神後,要為長輩、兄嫂叩頭,然後成年人都要去同祖同宗人家拜年。有些大家族,拜年時往往成群結隊,同輩人一起串家進戶,門裡門外都是磕頭拜年人,場面十分熱鬧喜慶。被跪拜的長輩就要拿出糖果、香菸或端起酒杯給晚輩用。有的小輩人拜年任務很重,到哪兒也是匆匆行禮之後快快離開,趕到另一處去磕頭。拜完同宗近支再拜遠支,然後再拜同街同村異性長輩、親戚、朋友及朋友的父母。改革開放以來,大年初一拜年習俗基本保持著,但拜年的範圍有所減小,有的只拜同宗,有的只拜近支了。古時宗族都有家譜,人們還要到宗祠去行祭禮。現在少數地方仍有祠堂,大年三十這天就開始上香,直到正月十五才停止。

  吃餃子

  除夕下午或晚上包好的餃子,初一早起祭神拜年之後就下鍋,也有的祭神之後先煮餃子吃了再出去拜年的。頭一鍋煮好後,首先要盛在碗中去上給神靈,放好餃碗也要磕頭,這是起五更大祭祀的繼續。然後端給老人,再全家同吃。在餃子中放銅錢、鋼蹦或其他東西,誰吃到誰有福、一年順利。這個習俗至今還保留著,但也有人把鋼蹦吞了下去,造成危險事件。

  北方初一的餃子、南方的糯米糕團,是人神共用的特定食品。從家庭角度說,這是每個人的一種神聖權利。如果家中有誰過年未能趕回,也要留上一碗等他回來再吃。

  祭祖

  元旦祭祖也是古風。正月初一吃完餃子就要上墳祭祖。

  如果家中、祠堂中有先人牌位,祭神後祭祖很方便。但許多地方不在家中設先人牌位,同祖同宗的男人們都要到野外祖墳上行祭。一般是燒化香紙,放上初一的餃子、點心,大放鞭炮。燒紙時要嘟嚷給先人:過年了,來吃餃子,你的銀錢要收好,要保佑我們後輩人健康、富裕、子孫綿綿。這和清明、中元、十月一的祭祀相比,多了大年初一的餃子和鞭炮。村中喜歡放大炮的人,往往在上墳時過一回放炮癮。但現在天氣乾燥,如何防火也成了現實問題。也有個別地方是在臘月二十三或除夕下午上墳,說是迎接已故先人回家過年。還有的是正月初三上午上墳,為已故先人慶賀新年。

  壓歲錢

  壓歲錢原先叫厭勝錢,也叫花錢。厭勝,就是抗拒鬼神的。壓歲錢曾經是漢代的五株錢,後來是各朝代的銅錢,民國後漸漸用紙幣。長輩把它作為吉利品、避邪物和玩賞物交給孩子們,希望能保護他們身心健康、安然成長。這是長輩對子孫們的祈願,也是盡到自己的家庭防後義務。壓歲,意思是壓祟,壓住鬼祟。一般把壓歲錢和糖果同時交給孩子們享用。此時可以形成家庭老少一起共享天倫的歡樂場面,進一步增加過年的團圓吉祥氣氛。宋代時,還出現了壓歲盤,盤裡放有壓歲果子,專讓孩子們享用。

  接財神

  大年初一清晨,廣州、香港風俗有“派財神”。有人挨家挨戶送紅紙木印的財神像,口中唸唸有詞:“財神到,主人多財寶;財神到,主人大發財。”那時無論商店住宅,只要有敲門聲,無不開門接受,給予一兩角錢封包。

  我國自古相傳,財神爺的誕辰是正月初五,所以舊式商店,多在年初四晚宴盛宴夥計,半夜放爆竹,設三牲於財神位,並於拂曉出門接財神。最早一家接到財神符的,要給錢接歸,貼在財神座下為吉利。清早在路口擺設性禮,金鑼爆竹以迎神,叫做“接路頭神”。接路頭神必須早,怕別人接去也。粵、港舊俗均祀“五路財神”,所謂五路,當指財神來自東、西、南、北、中五路。但明清年間蘇州人卻把元末抗樓英雄何五路當做財神爺,後來就以訛傳訛,稱之為“五路財神”。

  關於春節的詩句

  唐代詩人劉長卿的《歲日作》中寫道:“春衣試稚子,壽酒勸衰翁。”描寫了老人小孩歡度春節的情景。詩人孟浩然由於得不到進仕的機會,徜徉於山水之中,寫下了許多反映隱逸生活的詩歌。《田家元日》寫的正是他在故鄉鹿門隱居時度過春節的心境。詩云:

  昨夜鬥回北,今朝歲起東;

  我年已強仕,無祿尚優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

  田家佔氣候,共說此年豐。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經過半生戎馬,偃武修文,創造了天下既安的局面,他在躊躇滿志之時,在除夕之夜,寫下了《守歲》一詩。

  詩云:

  暮景斜芳殿,年華麗綺宮,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

  階馥舒梅素,盤花捲燭紅。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

  詩中描繪了除夕夜他和臣僚、宮女在豪華綺麗的斜芳殿裡一起“守歲”的情景。年終歲寒,冬雪消融,和煦的春風吹進了宮中,階下的梅花吐蕊盛開,清香撲鼻;大紅燭點燃了,燭花盤繞,喜氣洋洋。君臣們歡宴飲酒,喜度良宵,迎新年,辭舊歲,歌舞通宵達旦。這首詩既再現了唐時守歲之風,也表現了唐太宗作為開明君主的自得之意。

春分的習俗有哪些 春分的這些風俗習慣你知道嗎

  春分的習俗有哪些 春分的這些風俗習慣你知道嗎

  立春蛋

  春分立蛋是我國民間的一個傳統。據史料記載,“春分”立蛋的傳統起源於4000年前的中國,以慶祝春天的來臨。在春分的那一天,人們選擇一個光滑勻稱、剛生下四五天的新鮮雞蛋,輕手輕腳地在桌子上把它豎起來。雖然失敗者頗多,但成功者也不少。春分成了豎蛋遊戲的最佳時光,故有“春分到,蛋兒俏”的說法。豎立起來的蛋兒好不風光。

  根據有關資料表述,春分這一天雞蛋之所有容易豎起來,除了技巧問題外,其中有很多科學道理在裡面。首先,春分是南北半球晝夜等長的日子,呈66.5度傾斜的地球地軸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處於一種力的相對平衡狀態,有利於豎蛋。

  其次,春分正值春季的中間,不冷不熱,花紅草綠,人心舒暢,思維敏捷,動作利索,易於豎蛋成功。

  更重要的是,雞蛋的表面高低不平,有許多突起的“小山”。根據三點構成一個三角形和決定一個平面的道理,只要找到三個“小山”和由這三個“小山”作為支點,豎雞蛋也不件難事!

  吃春菜

  昔日四邑(現在加上鶴山為五邑)的開平蒼城鎮的謝姓,有個不成節的習俗,叫做"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採摘春菜。在田野中搜尋時,多見是嫩綠的,細細棵,約有巴掌那樣長短。採回的春菜一般家裡與魚片"滾湯",名曰"春湯"。有順口溜道:"春湯灌髒,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春,人們祈求的還是家宅安寧,身壯力健。

  春祭

  二月春分,開始掃墓祭祖,也叫春祭。掃墓前先要在祠堂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殺豬、宰羊,請鼓手吹奏,由禮生念祭文,帶引行三獻禮。春分掃墓開始時,首先掃祭開基祖和遠祖墳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動,規模很大,隊伍往往達幾百甚至上千人。開基祖和遠祖墓掃完之後,然後分房掃祭各房祖先墳墓,最後各家掃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區春季祭祖掃墓,都從春分或更早一些時候開始,最遲清明要掃完。各地有一種說法,謂清明後墓門就關閉,祖先英靈就受用不到了。

  送春牛

  春分隨之即到,其時便出現挨家送春牛圖的。其圖是把二開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農曆節氣,還要印上農夫耕田圖樣,名曰"春牛圖"。送圖者都是些民間善言唱者,主要說些春耕和吉祥不違農時的話,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見啥說啥,說得主人樂而給錢為止。言詞雖隨口而出,卻句句有韻動聽。俗稱"說春",說春人便叫"春官"。

  粘雀子嘴

  春分這一天農民都按習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湯元,而且還要把不用包心的湯元十多個或二三十個煮好,用細竹叉扦著置於室外田邊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來破壞莊稼。春分期間還是孩子們放風箏的好時候。尤其是春分當天。甚至大人們也參與。風箏類別有王字風箏,鰱魚風箏,眯蛾風箏,雷公蟲風箏,月兒光風箏,其大者有兩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市場上有賣風箏的,多比較小,適宜於小孩子們玩耍,而大多數還是自己糊的,較大,放時還要相互競爭看哪個的放得高。

  春分養生注意事項

  春分天氣狀態不穩定,早晚氣溫偏低,不但容易誘發年老體弱者和易犯病人群的病症,對於長期處於高強度工作狀態和高壓力狀態下的“亞健康人群”,要注意防範未來可能出現的“未病”,建議市民這段時間裡注意調整自己的生活習慣。如儘量少到人群密集的場所,可利用居住環境進行簡單的健身運動,如爬樓梯、跳繩等,運動時間不易太早。

  早起洗漱時可使用淡鹽水漱口,每天房間開窗通風的時間也不易太早,9時後較為適宜。飲食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據悉,關於春天的飲食民間有很多流傳,中醫也有很多講究,俗稱吃“春”。專家建議,在這個季節,可以多吃一些紅棗等養脾的甜食,還有蜂蜜、韭菜、菠菜等,少食酸和辛辣食品。此外,每週應至少補充3次堅果類食品,如核桃、花生、杏仁、桃仁等,有助於提神去燥,除瘙癢等。而在每日的午餐,也適宜補充燉湯食品,如胡蘿蔔排骨湯、白果烏雞湯等,既可補充人體在季節過渡中需要的水分,又可增加蛋白質的攝入,有助於增強人體抵抗力。

  穿衣適宜下厚上薄雖然進入春分以後,天氣逐漸暖和起來,但是晝夜溫差還是較大,而且不時仍有寒流侵襲,天氣變化較大,雨水較多,甚至陰雨連綿。此時,要注意添減衣被。穿衣可以下厚上薄,注意下肢及腳部保暖,最好能夠微微出汗,以散去冬天潛伏的寒邪。老人及小孩普遍抵抗力比較差,容易患感冒或風疹等傳染病,在這個時候就更應注意適時添減衣被,適量多穿一些衣服,不要一時減衣減得太快。


大年十五的習俗哪些 大年十五風俗習慣盤點

  大年十五的習俗有哪些 大年十五風俗習慣盤點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這是兩種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但都象徵團團圓圓的意思。   2、鬧花燈   元宵節民間有掛燈、打燈、觀燈習俗,故也稱燈節。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習俗,始於西漢, ...

端午節的習俗哪些 端午洗晦氣在食粽賽龍舟

  中國的歷史悠久,形成了許多有趣的節日,不過不是每一個節日都能夠成為我國的法定節假日,享受三倍的工資的,而端午節便是其中的一個,端午節是大家所熟悉的,相信沒有誰會不喜歡端午節的粽子,同時端午節的習俗還有很多,不單單隻有包粽子一項。   仲夏端午烹鶩角黍   吃粽子基本上是人人都知道的端午習俗,但卻很少有人知 ...

立秋習俗哪些 立秋16種風俗活動和飲食

  立秋習俗有哪些   1、吃西瓜   江蘇各地都有立秋日吃西瓜的習俗,稱為啃秋。而立秋這天,也往往是這一年最後一次吃西瓜,人們覺得立秋後,早晚天氣變涼,吃涼的東西會對腸胃產生影響,因此立秋後就不再吃西瓜。   2、做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於漢代,後世將秋社定在立秋後第五個戊日。此時收穫已畢 ...

立春哪些習俗 立春什麼風俗

  立春有哪些習俗 立春有什麼風俗   立春有哪些習俗——咬春   吃春又稱為咬春或者啃春,中國民間立春節令食俗。既是指要在春天吃適宜養生的食物,也是指要多吃時令季節的果蔬。關於春分前後的飲食,中國民間有很多流傳,中醫也有很多講究。   立春有哪些習俗——送春牛帖子   舊俗立春前一日,有兩名藝人頂冠飾帶,稱 ...

節氣小暑的習俗哪些 小暑節氣的風俗活動與食俗彙總

  節氣小暑的習俗有哪些 小暑節氣的風俗活動與食俗彙總   風俗活動:   1、弈棋   弈棋,《路史》稱是堯帝制作,用來教育兒子丹朱的。現在廣泛應用的,有圍棋和象棋。圍棋古時候稱為弈,《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記載:“寧子視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孔子說:“雖小道,必有可觀。”《孟子》中也有記述:“弈秋,通國 ...

勞動節哪些習俗 勞動節什麼傳統風俗

  勞動節有哪些習俗 勞動節有什麼傳統風俗   中國勞動節(5月1日)   每年的五月一日定為法定的中國勞動節,一般都會放三天假舉國歡慶,到了5月1日的那天,人們換上節日的盛裝,參加各種慶祝集會或文體娛樂活動,並對有突出貢獻的勞動者進行表彰。   俄羅斯勞動節(5月1日)   五一國際勞動節在俄羅斯一直非常重 ...

感恩節習俗 感恩節風俗習慣哪些

  感恩節習俗 感恩節風俗習慣有哪些   1、吃火雞   感恩節的食品極富傳統色彩。每逢感恩節,美國和加拿大人必有肥嫩的火雞可吃。火雞是感恩節的傳統主菜。歐洲移民到美洲後,覺得火雞的外觀與土耳其“身黑頭紅”的服裝特色很相像,於是叫它們為“Turkey”(土耳其)。1947年杜魯門總統當政時期增加了一項總統放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