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絲綢之路:武漢開通至東盟四國(泰國、柬埔寨、越南、寮國)。武漢至東盟四國試驗航線將以武漢陽邏港、上海外高橋港、泰國曼谷港、越南胡志明港4個港口為運輸節點,透過調整班期、改造掛港港序和明確時間視窗,在武漢-上海、上海-越南、上海-泰國3個航段實行每週雙進雙出運輸。其中,武漢-上海航段以3艘350TEU的五定班輪支線船舶和兩艘320TEU的外港專班支線船舶為主力;上海-泰國航段以3艘800TEU的RBC幹線海船為主力;上海-越南航段將以4艘2800TEU的CTS幹線海船為主力。
海上絲綢之路:武漢開通至東盟四國(泰國、柬埔寨、越南、寮國)。武漢至東盟四國試驗航線將以武漢陽邏港、上海外高橋港、泰國曼谷港、越南胡志明港4個港口為運輸節點,透過調整班期、改造掛港港序和明確時間視窗,在武漢-上海、上海-越南、上海-泰國3個航段實行每週雙進雙出運輸。其中,武漢-上海航段以3艘350TEU的五定班輪支線船舶和兩艘320TEU的外港專班支線船舶為主力;上海-泰國航段以3艘800TEU的RBC幹線海船為主力;上海-越南航段將以4艘2800TEU的CTS幹線海船為主力。
絲綢之路武漢至東盟四國實驗航線。2014年7月武漢新港開通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武漢新港是由武漢、鄂州、黃岡、咸寧4市港口岸線統一規劃建設而成,目標是“億噸大港、千萬標箱”。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作為有全球影響力的地區大國,在崛起為世界大國的過程中,針對大周邊地區而實行的一項中期戰略,旨在和平地突破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由近及遠地構築涵蓋大周邊的區域性政治安全經濟網路,其中經濟是領域重心,小周邊是區域重心。
海上絲綢之路始於漢朝,至唐代發展繁榮。自漢朝開始,中國與馬來半島就經有接觸,尤其是唐代之後,來往更加密切,作為往來的途徑,最方便的當然是航海,而中西貿易也利用此航道作交易之道,這就是我們稱為的海上絲綢之路。 隋唐時,該路主要以南海為中心,起點主要是廣州,所以又稱南海絲綢之路。 隋唐時期,廣州成為中國的第一大港、世界著名的東方港市。由廣州經南海、印度洋,到達波斯灣各國的航線,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遠洋航線。 海上絲綢之路開闢後,在隋唐以前,即公元6~7世紀,它只是陸上絲綢之路的一種補充形式。但到隋唐時期,由於西域戰火不斷,陸上絲綢之路被戰爭所阻斷。代之而興的便是海上絲綢之路。到唐代,伴隨著我國造船、航海技術的發展,我國通往東南亞、馬六甲海峽、印度洋、紅海,及至非洲大陸的航路的紛紛開通與延伸,海上絲綢之路終於替代了陸上絲綢之路,成為我國對外交往的主要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