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嶺位於海南島東半部的萬寧市,風光綺麗,名勝古蹟眾多,其中坐落於縣城東面約三華里處的東山嶺就以"海南第一山"飲譽國內外。東山嶺,海拔一百八十四米,方圓十多公里,大自然靈氣所鍾,給它造就了一種和諧的氛圍和逸緻的麗景:它雄峙南天,雲壁凌霄,天開古洞,疊彩幽情;它三峰聳翠,形如筆架,又叫筆架山;它腰峰怪石嶙峋,貌似品字,享有"萬山第一"之贊稱。
東山嶺位於海南島東半部的萬寧市,風光綺麗,名勝古蹟眾多,其中坐落於縣城東面約三華里處的東山嶺就以"海南第一山"飲譽國內外。東山嶺,海拔一百八十四米,方圓十多公里,大自然靈氣所鍾,給它造就了一種和諧的氛圍和逸緻的麗景:它雄峙南天,雲壁凌霄,天開古洞,疊彩幽情;它三峰聳翠,形如筆架,又叫筆架山;它腰峰怪石嶙峋,貌似品字,享有"萬山第一"之贊稱。
據考證,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發展而來。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們就在海南島繁衍生息,成為該島最早的居民。
黎族自稱“孝”、“歧”、“美孚”等。黎族名稱的使用始於唐代未期,沿用至今。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東方、白沙、陵水、昌江黎族自治縣和樂東、瓊中、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其餘散居在海南其它縣市與當地其他民族雜居。黎族有自己的語言,黎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支。由於長期與漢族交往,不少黎族人都能兼說漢語。過去黎族沒有本民族文字,使用漢字,1957年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黎文。
黎族人性格豪爽、能歌善舞,黎族的歌舞有其獨特的魅力。現在,在海南“竹竿舞”已成為海南最富有特色的舞蹈表演,併為內地其他許多民族所接受。黎族民能歌善舞,早在隋代就見有許多記錄描述黎族人能歌善舞、喜奏音樂的情景。如:“銅鼓壺盧笙,歌此迎送詩”,“總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蔥葉送迎翁”等記載。黎族民歌多以愛情為主,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表達了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慕之情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在日常生活中,黎家青年男女感情的交往就是從對歌開始的。黎族姑娘長大成人後便獨自一人住在“隆閨”裡,每到夜晚就會有小夥子來到姑娘的房前唱山歌。姑娘也會以山歌對之。對山歌是談情說愛的方式,也是一種思想感情的交流。如雙方情投意合,新的生活就從這裡開始了。
黎族舞蹈以表現日常勞動、生產的情景為多見。舂米是黎族婦女勞動的一種方式,也許是為了表達豐收的喜悅、或是有意地吸引小夥子的目光,姑娘們便把日常的辛苦勞動演繹成了優美而又富有節奏感的“舂米舞”。黎族小夥子血氣方剛,他們的舞蹈表演動作粗獷有力,豪華自由,節奏強烈,給人一種強健有力的感受。舞蹈“雙刀舞”、“鬥牛舞”是黎族男子漢堅強勇敢,不畏困難的生活寫真。
在黎族民間很多人認為:鹿回頭山頂的吉祥平安樹是黎族的吉祥物。也有人認為:鹿在黎族人民的心目中為吉祥之物,在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中,鹿都是善良美好的象徵。
南渡江,海南島最長河流。發源於昌江、白沙兩縣交界的壩王嶺(黃牛嶺附近),東北流經白沙、儋縣、瓊中、屯昌、澄邁、瓊山等縣,主流在瓊山縣與海口市邊境入海。長314公里,流域面積7176平方公里。河流入澄邁之前,穿行在山丘之中,比降大,河岸陡,河谷狹窄,多為石底河床,水力充足。從澄邁金江鎮後,南渡江主要在玄武岩臺地和淺海沉積臺地中流過,地勢開闊,河床坡度較緩,河谷較寬。潭口以下進入三角洲,河道有數支分汊。南渡江一稱南渡河。古稱黎母水。海南島最大河流。發源於海南白沙縣南峰山,是海南第一大河,斜貫海南島中北部,流經白沙、瓊中、儋州、澄邁、屯昌、定安等市縣至海口市入瓊州海峽。河流入澄邁之前,穿行在山丘之中,比降大,河岸陡,河谷狹窄,多為石底河床,水力充足。從澄邁金江鎮後,南渡江主要在玄武岩臺地和淺海沉積臺地中流過,地勢開闊,河床坡度較緩,河谷較寬。潭口以下進入三角洲,河道有數支分汊。南渡江水源豐富,流量大。流域氣候有明顯的乾溼兩季,又多暴雨,故河流流量和水位常出現暴漲暴落,每當暴雨後,山洪暴發,河水猛漲,立即可達最大洪峰。一年中河流水位出現兩次高峰,夏秋颱風暴雨之時,潮水倒灌,時有洪潮災害。南渡江南渡江水源豐富,流量大。流域氣候有明顯的乾溼兩季,又多暴雨,故河流流量和水位常出現暴漲暴落。每當暴雨後,山洪暴發,河水猛漲,立即可達最大洪峰。一年中河流水位出現兩次高峰,一為5月,一為9、10月。1961年南渡江上游建成松濤水庫,庫容量達31億立方米,有防洪、灌溉、發電等效益,對克服流量不穩定的狀況有重要作用。南渡江三角洲河床比降小,河道淤積快,夏秋颱風暴雨之時,潮水倒灌,時有洪潮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