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島上世居著黎漢回苗四個民族,他們之間長期的文化交融和滲透,在民歌的歌詞、句式、曲調等方面有特殊的表現,而這些帶有濃郁地方民族特色的民歌給日益活躍的原創音樂帶來無窮生機,這不能不歸功於海南民歌的豐富多樣。著名的現代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的靈魂之作《我編斗笠送紅軍》是以黎族民歌《五指山五條河》為基本素材,透過變位變奏等作曲技巧而譜成的,同樣,雄壯有力的《紅色娘子軍連歌》也得益於五指山區的民歌的啟迪,陳光洲的《解放軍來到亻赤黎寨》、謝青《美不過黎家三月三》,還有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唱響中華大地的《請到天涯海角來》等,無不來自海南民歌素材提供的音樂靈感。
海南民歌主要以南部的崖州民歌、中部五指山區的黎族民歌、西部的儋州調聲、臨高的嚦俚調為主,由於崖州地區方言有漢族的客語即海南話、軍話、邁話、儋州話、家話、黎話、回族的回輝話以及苗族話,四族八語的歌謠,幾乎綜合了中原文化、農耕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品味和特點,它內容豐富,形式活潑,風格獨特,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語系特色。崖州民歌主要流行在今三亞和樂東一帶,據《三亞市資料本》介紹,它的成因可追溯到南北朝流行在長江下游的《子夜歌》、《吳歌》、唐代宣揚佛教教義的《寶卷歌》、宋代江南的《竹枝詞》以及明代後流行在南方的粵歌、潮汕民歌、客家山歌等。
崖州民歌大約產生於明代,成熟於清代,它包括客歌、軍話歌謠、邁話歌謠、儋州話歌、家鹹水歌、黎族歌謠、回族歌謠以及苗族歌謠。海南島典型的歌謠曲調幾乎都涵蓋在崖州民歌裡頭。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崖州地區的黎族歌謠題材廣泛,內容豐富,風格獨特,曲調優美,它分為兩種型別:一是傳統黎歌,即以黎族語言套唱黎族傳統曲調,稱“黎歌正調”;另一種是漢詞黎調,又稱客話黎歌,即以海南話套唱黎調,這種黎歌深受客歌的影響,是黎漢文化交融的產物。正如黎族文化研究專家、作家張躍虎所指出:“黎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文字,因此,其文化典籍得不到有效的儲存,也不便傳播。有現成文字可記的漢語歌謠則已風靡五指山區,並被一些同志當成黎歌去發表。”《黎族簡史》也稱:“黎族民歌,按其形式分為用黎語唱的古老民歌和用漢語海南方言唱的受漢族影響的民歌。”清末,馮子材入瓊撫黎,鼓勵黎族人民學漢語,從此,海南方言便作為黎歌的詞語基礎,譜寫黎歌,黎歌的創作也開始進入了一個富有漢語言韻律的嶄新階段,開始出現了能跟漢語歌詞或詩相媲美的景象。比如,流行於加茂地區的黎族民歌《哥種叢花在溪旁》:“哥種叢花在溪旁,風吹榕葉響叮噹。月上東邊光照儂,月落西邊儂掛郎。”這時候的黎族民歌,已達到很高的藝術水準。
在海南人看來,所有的民俗都是按人的意志、人的願望,人為地做出來的,所以,在海南方言中,所有的民俗行為前面均加上一個“做”字,如做清明、做親家(即結婚),而北方人“過年”,海南方言叫“做年”。需要說明的是,“做年”指的是“做舊年”即過春節。而北方所說的過元旦,海南叫“做新年”。不過在海南鄉下,“新年”是不當年來“做”的。
海南俗話“年怕中秋,月怕十五”。一過中秋,鄉下就籌備著“做年”:閹公雞、填肥鴨、圈家豬、備做年錢。一進入陰曆十二月下旬,“做年”的氣氛就越來越濃烈了!
首先是十二月二十四送“灶公”。傳說中,“灶公”是玉帝派來人間監督善惡之神,每年的這一天都要上天向玉帝彙報。為此,家家戶戶都用竹把或竹枝將屋前屋後、屋內屋外、屋上屋下全面打掃乾淨,香爐也要打掃乾淨並換上新爐灰,夜間則備酒果設祭,為“灶公”送行。
一送完“灶公”,一家之長就忙於“發市”。在過去,各鄉鎮的“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唯有年前幾天“市”,才“發”一“發”!賣三鳥的、賣金銀香燭的、賣京果糖糕的、賣“公仔幅”(年畫)的、賣“王樂膏藥”的(即走江湖)、賣碗筷陶盆的、賣“祭年桔子”的、賣各種衣服的……有賣就有買,買豬肉的、買乾菜的、買溼菜(即時令蔬菜)的、買“拜公”祭品的、買過年穿的衣服的、買年畫對聯的……整個上午,每個“市”上,挑擔子的、提籃子的、推車子的、抱小孩的、年老的、年少的、男的、女的……人來人往,川流不息。農民們用擔子挑年貨、用車子推年貨。他們把辛苦一年的積蓄都掏了出來!把一年的消費能量在這幾天內都迸發了出來!
“發年市”的熟人見面互問的話語便是:“哥二!‘雞閹’(即已閹了的公雞)肥了不?”“三嫂!有‘雞閹’做年不?”“三婆!您屋(即您家)做工作麼仔(在外面做工作的孩子)要回來做年不?”“二公!你屋南洋有‘年批’(指南洋親人寄回來的過年信)寄回不?”
人們滿懷“做年”的喜悅,把買來的年畫貼在客廳裡,把對聯貼在門楣上,有的人家在傢俱、果樹上還貼上“利市”紅紙。年前幾天,家家戶戶都在忙浸糯米、磨米漿、做年糕,文昌等地方則是忙於做米花糖、花生糖(這些年糕果做的量都很大,既是自家吃,也當禮品送,一般都是吃到整個正月底)。
每到這個時候,在大、中、小城市裡工作的達官貴人也好、文人雅士也好,販夫走卒也好,引車賣漿也好,光宗耀祖也好,口袋乾澀也罷,都大車小車、大包小包攜妻帶兒女回到生於斯長於斯的故鄉……
海南有句歇後語“三十晚上-刀砧不得閒”。因為在海南,無論多拮据的人家,臘月三十,借錢借米也要殺雞殺鴨,紅燒肉、豬蹄子、葷菜、素菜七大盤八大碗的擺滿香爐前的八仙桌子上,候祭祖先儀式完畢後,便放鞭炮,候飯菜已涼透後才拿下來全家圍著火爐吃年飯(俗稱“圍爐”)。除夕晚上,男女老少洗澡後,個個換上新衣服,也即是送舊迎新之意。即使是在票證時代,平常攢也要攢下煤油,從三十晚上開始,室室點燈,家室有燈,夜以繼日,一連數天直至初四天亮才罷。俗稱“發燈”,取“添丁發財”之意。三十夜,不少人“守歲”,徹夜不眠,直至初一降臨,這時,按照時辰,家家戶戶爭相燃放過年喜炮,意為“迎春接福”,接著各晚輩給長輩人叩頭、行禮、祝賀“添福添壽”,長輩則給晚輩--發“壓歲錢”。
初一凌晨,無論老少都得起床吃“齋飯”(即為清淨潔白以懷念祖先)。“齋飯”不但類似於伊斯蘭教的清真食品,而且正如北方人過年必吃魚(年年有餘)一樣,吃的東西還須有吉祥寓意,其中必有清炒茄子(茄子,海南話寓意一年比一年好),清炒水芹菜(“芹”與“勤”諧音,祈望全家在新的一年勤勤勞勞)、長粉絲(寓意過日子細水長流)、黃黃的像金元寶狀的
你瞭解海南春節習俗嗎啊?海南春節習俗有什麼特點?海南春節有哪些習俗?下面就為大家詳細介紹海南春節習俗。
在海南人看來,所有的民俗都是按人的意志、人的願望,人為地做出來的,所以,在海南方言中,所有的民俗行為前面均加上一個“做”字,如做清明、做親家(即結婚),而北方人“過年”,海南方言叫“做年”。需要說明的是,“做年”指的是“做舊年”即過春節。而北方所說的過元旦,海南叫“做新年”。不過在海南鄉下,“新年”是不當年來“做”的。
海南俗話“年怕中秋,月怕十五”。一過中秋,鄉下就籌備著“做年”:閹公雞、填肥鴨、圈家豬、備做年錢。一進入陰曆十二月下旬,“做年”的氣氛就越來越濃烈了!
首先是十二月二十四送“灶公”。傳說中,“灶公”是玉帝派來人間監督善惡之神,每年的這一天都要上天向玉帝彙報。為此,家家戶戶都用竹把或竹枝將屋前屋後、屋內屋外、屋上屋下全面打掃乾淨,香爐也要打掃乾淨並換上新爐灰,夜間則備酒果設祭,為“灶公”送行。中國#萬年曆www.wannianli8.com
一送完“灶公”,一家之長就忙於“發市”。在過去,各鄉鎮的“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唯有年前幾天“市”,才“發”一“發”!賣三鳥的、賣金銀香燭的、賣京果糖糕的、賣“公仔幅”(年畫)的、賣“王樂膏藥”的(即走江湖)、賣碗筷陶盆的、賣“祭年桔子”的、賣各種衣服的……有賣就有買,買豬肉的、買乾菜的、買溼菜(即時令蔬菜)的、買“拜公”祭品的、買過年穿的衣服的、買年畫對聯的……整個上午,每個“市”上,挑擔子的、提籃子的、推車子的、抱小孩的、年老的、年少的、男的、女的……人來人往,川流不息。農民們用擔子挑年貨、用車子推年貨。他們把辛苦一年的積蓄都掏了出來!把一年的消費能量在這幾天內都迸發了出來!
“發年市”的熟人見面互問的話語便是:“哥二!‘雞閹’(即已閹了的公雞)肥了不?”“三嫂!有‘雞閹’做年不?”“三婆!您屋(即您家)做工作麼仔(在外面做工作的孩子)要回來做年不?”“二公!你屋南洋有‘年批’(指南洋親人寄回來的過年信)寄回不?”
人們滿懷“做年”的喜悅,把買來的年畫貼在客廳裡,把對聯貼在門楣上,有的人家在傢俱、果樹上還貼上“利市”紅紙。年前幾天,家家戶戶都在忙浸糯米、磨米漿、做年糕,文昌等地方則是忙於做米花糖、花生糖(這些年糕果做的量都很大,既是自家吃,也當禮品送,一般都是吃到整個正月底)。
每到這個時候,在大、中、小城市裡工作的達官貴人也好、文人雅士也好,販夫走卒也好,引車賣漿也好,光宗耀祖也好,口袋乾澀也罷,都大車小車、大包小包攜妻帶兒女回到生於斯長於斯的故鄉……
海南有句歇後語“三十晚上-刀砧不得閒”。因為在海南,無論多拮据的人家,臘月三十,借錢借米也要殺雞殺鴨,紅燒肉、豬蹄子、葷菜、素菜七大盤八大碗的擺滿香爐前的八仙桌子上,候祭祖先儀式完畢後,便放鞭炮,候飯菜已涼透後才拿下來全家圍著火爐吃年飯(俗稱“圍爐”)。除夕晚上,男女老少洗澡後,個個換上新衣服,也即是送舊迎新之意。即使是在票證時代,平常攢也要攢下煤油,從三十晚上開始,室室點燈,家室有燈,夜以繼日,一連數天直至初四天亮才罷。俗稱“發燈”,取“添丁發財”之意。三十夜,不少人“守歲”,徹夜不眠,直至初一降臨,這時,按照時辰,家家戶戶爭相燃放過年喜炮,意為“迎春接福”,接著各晚輩給長輩人叩頭、行禮、祝賀“添福添壽”,長輩則給晚輩--發“壓歲錢”。
初一凌晨,無論老少都得起床吃“齋飯”(即為清淨潔白以懷念祖先)。“齋飯”不但類似於伊斯蘭教的清真食品,而且正如北方人過年必吃魚(年年有餘)一樣,吃的東西還須有吉祥寓意,其中必有清炒茄子(茄子,海南話寓意一年比一年好),清炒水芹菜(“芹”與“勤”諧音,祈望全家在新的一年勤勤勞勞)、長粉絲(寓意過日子細水長流)、黃黃的像金元寶狀的豆腐乾(寓意招財進寶)……
大年初一,禁忌特多:不能挑水(除夕那天得把水缸挑滿)、不能掃地(即使爆竹紙、果殼紙屑灑遍地,也不能掃,說是把“財神”給掃掉了)、不能相罵、不能打架、不能打碎器皿(意為“和和氣氣”),見面須說賀年吉利話……
海南各地拜年的習俗不一樣,有的地方是初一二來拜年,初三四來無味,有的地方卻是初一不能上人家裡拜年。拜年的禮品,一般有柑桔或禮品中夾桔子葉,以表示“今年將大吉大利”的祝福。
初二是出嫁的女兒帶丈夫孩子回孃家拜年,如是新婚第一年回孃家拜年,則自備鞭炮,進門前放一串鞭炮以表告知。女兒女婿給老丈人、丈母孃拜年是最隆重的拜年,這一天,家中其他人(特別是長輩)都得在家,接受拜賀。岳父岳母得準備豐盛的筵席宴之,下午女兒女婿走時,還得給用紅紙包的糖果、年糕等給女兒做“迎路”。
初三,海南的一些地方叫“炒考”,即將大年三十特地多煮的乾飯、吃的雞、鴨頭腳用油爆鍋炒一炒再吃,以表示去年有東西餘到今年,也表示年已過去。
透過以上對海南春節習俗的詳細介紹,相信你對海南春節習俗有了更深入地瞭解。
在海南人看來,所有的民俗都是按人的意志、人的願望,人為地做出來的,所以,在海南方言中,所有的民俗行為前面均加上一個“做”字,如做清明、做親家(即結婚),而北方人“過年”,海南方言叫“做年”。需要說明的是,“做年”指的是“做舊年”即過春節。而北方所說的過元旦,海南叫“做新年”。不過在海南鄉下,“新年”是不當 ...
瓊海地處海南東部的平原地帶,瀕臨南海,地域開闊,自古以來這裡便是海南經濟文化發達之地。加積鎮在明清時,便是富賈四方的商埠。據史書記載,瓊海居民祖宗多來自福建。因而海南文化也是中原文化的延繼,反映在民居的型制和民俗上,它也必定與中原地區在有相同之處,但是由於時代的變遷,它們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特色。其民居格局 ...
農曆二月,在海南的鄉村裡,時常會傳出陣陣喧天震耳的鑼鼓聲和鞭炮聲。村口,人來人住,熱鬧非常。此時村裡正在舉行傳統的祭祖“婆祖”(祖先或歷史人物)活動,這是海南人的重大節日之一,這個節日海南人俗稱“鬧軍坡”。
“軍坡”是海南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相傳源於唐代,為紀念六世紀我國嶺南著名俚人首領冼夫人而舉行的 ...
婚姻是人類自身生產的基礎。人類要延續,家庭要發展,最終由男女雙方的婚姻關係所決定。
海南古萬洲所在地就是今天的萬寧,這裡的婚姻習俗很有講究,從訂到結婚要以歷幾個比較複雜的過程:
1、定禮 必須送檳榔,富者盛於銀盒。次之盛以錫盒、貧者以彩帕包裹送去,在說親過程中,如果女方允諾則由輩份最長者,首先開盒 ...
海南苗族自稱“Kiem33mug”(“金門”),據史料記載,他們來廣西凌雲縣和思恩縣的苗族。主要分佈在海南島的五指山、黎母嶺、雅加大嶺三大山脈構成的溼潤、半溼潤地區。
人口居海南省少數民族人口的第二位。有其自稱為“苗話”的本民族語言,但沒有本民族文字,海南苗語屬於漢藏語系苗瑤語族中的一種。全島苗 ...
“咬手”是海南苗族男女青年表達愛情的一種獨特方式。每逢節假日,特別是三月初三,青年男女相會時,唱起美妙的歌曲,抒發自己的情趣和心願,尋求自己的意中人。隨後,小夥子拿起弓箭、漁叉到河溪裡抓魚,姑娘們在溪邊烤竹筒飯和煮魚,直到太陽落山才散去。
如果小夥子相中心愛的姑娘,晚上便用口弓、鼻簫、樹葉吹著婉轉的 ...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地方不同,人趣各異,風俗也就多樣。儋州人審勢處事大處與其它地方無異,但細節自成一格,也便成就了儋州獨特的風土人情。在我看來,儋人的眼裡人生有三大喜事:男婚女嫁、金榜題名和升堂入室。這與咱老祖宗概括的有出入。這出入,就讓儋州的婚嫁很有些與眾不同的味道。
這不同,在一開始時便有體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