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上午,涼山州舉行彝歷年慶典活動暨祈福儀式,此活動旨在打造“彝歷年”人文品牌,展示原生態優秀彝族文化。
上午9時,慶典活動正式拉開序幕。數千遊客及市民齊聚這裡,共同歡慶彝族年。畢摩手拿經文向神靈祈求,祈求世界和平、五洲同慶之福;祈求祖國昌盛,社會和諧之福;祈求涼山發展、安全穩定之福;祈求人民幸福、安居樂業之福。身著節日盛裝的彝家阿哥阿妹端著甘甜的杆杆酒和美味的坨坨肉與在場的遊客共同歡慶彝族新年。
“今天能有幸在西昌參加這麼隆重的彝族新年祈福活動,是我們來西昌旅遊期間最具有紀念意義的事情。”一位外地遊客如是說。
據瞭解,祈福儀式是是彝族宗教儀式活動中層次最高,內容龐大,程式複雜,運用經典和口碑經書最多的儀式活動。透過畢摩與祖靈和天地神靈溝通,向潔淨無穢的祖神和生育繁殖神、福祿長壽神、人畜興旺神和五穀豐登等神祈求,賞賜給子孫後代幸福安寧,繁榮昌盛的生活。
涼山州委常委、宣傳部長王金鐵,州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馬布都,州政府副州長楊朝波,州政協副主席謝宇才等出席了慶典活動。
http://www.chinesefolklore.com 民間文物2007年1月2日鼓分公母柳州銅鼓藏品館展示多民族文化圖案精巧、顏色各異、平面曲腰、外形如座墩、一百多面雄渾厚重的銅鼓靜靜的坐臥在陳列架上,彷彿在向每一個來者訴說著遠古的故事,置身其中彷彿走進了遠古鑼鼓喧天、金戈鐵馬的戰場,彷彿伴著各種鼓聲走進了一個個身著絢麗民族服裝的壯族、苗家、瑤寨。這是小編在廣西柳州市民間銅鼓藏品館看到感受到的情景。走進藏品館,宛如穿過時光隧道,彷彿一忽兒放歌在北國美麗的大草原、一忽兒又在青山綠水中與美麗的苗家阿妹起舞。給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這些銅鼓兩側都刻著炫耀的太陽,彷彿是在向人們張揚其如太陽般強大的生命力。小編看到這些被精心收藏起來的銅鼓最古老的出自戰國、秦漢時期、最近的也出自明清時期。一百多面銅鼓來自壯漢苗瑤等多個民族。有的因年代久遠均泛著青綠、墨綠、青黃等不同光澤,這些銅鼓最重的達幾百公斤,最輕的也有十幾公斤。館長張電學先生告訴小編,中國現有館藏銅鼓一千四百多面,廣西為銅鼓之鄉,廣西的博物館共收藏有五百多面銅鼓,為全國之最。銅鼓是集冶煉、鑄造、繪畫、雕塑、音樂、舞蹈於一身,融政治、經濟、文化於一體,既是各族人們的樂器,也是禮器,又是法器。主要用於祭祀、樂舞、伴奏等,也用於傳信報時、婚喪等活動。壯族更是把銅鼓當重器、寶器、神器崇拜,世代傳承。廣西柳州市民間銅鼓藏品館收藏的一百多面銅鼓大多都有雕刻精美的圖畫和塑像,一幅幅雕刻在銅鼓鼓面上的、兩側的活靈活現的花草蟲魚、千姿百態的神話人物無一不生動活潑,給人以呼之欲出的感覺,不難看出製作銅鼓匠人的高超技藝。一隻形態十分逼真,大青蛙背上馱著一隻小青蛙的銅鼓塑像吸引了小編的眼球。據張先生介紹,每一面銅鼓都記載了不同王朝、歲月的變遷,都凝聚著厚重的民族文化和歷史。識別銅鼓的年代,主要從紋飾入手。這面鼓上的塑像叫“累蹲蛙”,產自漢朝,其蛙紋已不是早期的圖騰物,而是權威、神靈的象徵。銅鼓還有公母之分。在敲打銅鼓時必須配對,一般由一男一女來敲打。不同的節日,敲打的節奏也不同。歡迎遠道而來的客人和慶豐收,其節奏是輕鬆、愉快、熱烈的;婚戀時敲打銅鼓,其節奏比較緩慢,敲打的時間較長;避鬼驅邪時,其節奏要求快,而且敲打的力度要大;致哀時,其節奏比較持中,保持前後的基本一致。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彝年,彝族人民最重要的節日,以其獨特的風俗吸引了很多來自各地的遊客。彝族主要分佈在滇、川、黔、桂四省(區),人口達820多萬。我國最大的兩個彝族自治州分別是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彝族新年是在農曆的十月份,但不是所有的彝族同胞都過新年,過新年的主要分佈在大小涼山的彝族地區。
彝族人稱彝年為“庫斯”,意思是過年,“年”的彝語是 “庫”,意為迴轉、迴歸。傳統的彝年雖然都是在農曆十月,但具體是哪幾天,則由彝族畢摩(彝族的祭司)根據曆法推算,選擇最佳時間進行。隨著民族文化發展的需要,在過彝年的彝族聚集區,政府規定了彝年的時間,如四川省涼山地區是11月20日至22日,雲南省寧蒗地區是11月16日至18日,但在一些未被規定時間的彝族村寨,村民仍然按照傳統的方法選擇年節的日期,如雲南省元謀縣的涼山鄉,一般在每年農曆十月、冬月或臘月的第一個屬兔日舉行。
起源
有人認為彝年源於彝族的十月曆。十月太陽曆是彝族先民創制的一種曆法,這種立法一年有365天或366天,有10個月,每月36天,另外有5天至6天的時間是過年的日期。十月曆用大寒和大暑這兩個元日來反映季節變化的規律。一些專家認為,當北斗星的斗柄指上時是大暑,為火把節;斗柄指下時則是大寒,為彝族年。另外,彝族人多認為彝年源於一些傳說故事。故事的版本很多,但多數故事發生的時間都是農曆的十月,或為某個英雄捨身救了同胞而把這一天設為紀念的日子,或為在這個時間內正逢大豐收而把其設為慶祝豐收的日子。
各個地方彝年的天數不等,大部分地區主要過3天,過年第一天叫“庫斯”,第二天叫“朵博”,第三天叫“阿普機博”。而在小涼山地區的一些彝族村寨中,則要過7天。過節的時間不同,節日的具體過程也不同,但節日的主要內容和內涵卻呈現出了很大的相似性。
節日前要進行一系列的準備工作,準備的時間長短由於地區文化的差異各不相同。年前要準備好過年時食用和祭祀的東西,因為祭祀用的東西都要是新的。另外,還要購買新衣服等必需的年貨。過年前一天,每戶人家要把房屋、院子周圍打掃乾淨,以表示除舊迎新。
祭祀
在彝年中,祭祀祖先是最重要的儀式,通常在過年的第一天進行,小涼山地區的一些彝族在過年的第三天祭祖。祭祀的食物主要以彝族地區的特色食物為主。殺過年豬是彝年中的重要儀式,幾乎每家都要殺豬,有的地方是在年前進行,大部分地區選擇過年的第一天殺豬。有些村寨殺年豬有一套規矩,如果村寨中有“畢摩”和“蘇尼”(彝族人的靈巫),則要先殺他們家的豬,然後按照年長或輩分依次安排,由村裡的年輕人幫忙殺豬。如果有窮人家沒有殺豬,村民會自發地送一些去。豬身上的各個部分在儀式中的不同用途也體現了彝年中的文化。為了袪除汙穢,會在殺豬前用燒紅的鐵或石頭,一邊唸叨著一邊從豬頭繞到豬尾,然後才能殺豬。豬的內臟,如豬肝、豬腰等通常會用來占卜,預測來年的運氣和吉凶,占卜完之後,把它們燒熟用於敬奉祖先。
祭祖先一般在年飯之前,由家庭中的長輩進行供奉。除了供奉豬肉之外,也有雞肉、牛肉、羊肉等,彝族人會把他們認為最好吃的部分先供奉給祖先,以表示尊敬。
三星堆文化不是彝族文化,三星堆文化是夏人的一支從黃河中游經陝西西遷成都平原、征服當地土著文化後形成的,同時西遷的還有鄂西川東峽區的土著民族。
三星堆文化可以說是以夏文化和鄂西川東峽區土著文化的聯盟為主體的考古學文化。透過鄂西地區、三峽地區這樣的傳播路線進入了四川盆地中心的成都平原,在當地相當發達的土著 ...
在巴蜀地區,居住著許多少數民族,他們共同構成了巴蜀地區特有的風俗文化,讓巴蜀文化有了更多的內涵。今天,要介紹的是關於巴蜀地區彝族的風俗文化特色。下面,就跟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彝族是四川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有152萬,大多居於涼山彝族自治州和樂山市的峨邊與馬邊。彝族的祖先是從西北高原南遷的羌人與本地的古 ...
涼山是彝族聚集最多的地方,現在還保留著自己喪葬文化。喪葬文化在彝族文化中是特別重要的儀式,而且在喪葬時他們會聚集在一起飲食,彝族稱之為“古止古舍切”。下面,我們一起更深入的瞭解涼山彝族喪葬文化吧。
涼山彝族傳統的喪葬習俗是火葬,火葬在涼山彝族地區傳襲甚久。葬禮的規模視死者的年齡而定。規格無統一的標準, ...
8月12日—23日第26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在深圳舉辦行,大運會期間,廣靈剪紙應邀進入大運文化園,向世界展示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
廣靈剪紙以其生動的造型,纖細的線條,豔麗的色彩,細膩的刀法,傳神的表現力,獨樹一幟,自成一派,2009年成功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今年5月份大運文化園向 ...
活著的原生態——白沙村彝族祭龍節 □ 張成發 文/圖村民們跳起剛勁粗獷的祭龍舞蹈。村民朝天吹起白沙村彝族特有的三米多長的長號,召喚天龍以表祭龍的誠心。村民在祭祀中手持犁鏈和簸箕模仿農耕動作。村民在用樹枝搭成的青棚裡祭水龍。手拿皮鼓,面塗鍋底灰的舞者。<FOUNDER-CONTENT> 彝族不僅 ...
彝族支系繁多,各地服飾差異大,服飾區別近百種,琳琅滿目,各具特色。婦女一般上身穿鑲邊或繡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頭、耳環,領口別有銀排花。除小涼山的彝族穿裙子外,雲南其他地區的彝婦女都穿長褲,許多支系的女子長褲腳上還繡有精緻的花邊,已婚婦女的衣襟袖口、領口也都繡有精美多采的花邊,尤其是圍腰上的刺繡更是光 ...
彝族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多彩的文化傳統。現主要分佈在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西北部。彝族有著異常獨特的土司建築,虎文化就是其典型特徵。彝族土司建築,包括莊園、衙門、墓葬等。彝族先民屬於氐羌系統,長期從事牧業生產,主要放養羊群。牧羊人最擔心的是豺狼虎豹傷害羊群,為了羊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