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宗文化之淨土法門的特點是什麼
淨宗文化之淨土法門的特點是什麼
佛教修行中,有一大修行方法就是淨土法門,靠自己的力量和佛、法、僧三寶的加持力修行。那麼,正在佛教修行中的你知道淨土法門都有什麼樣的特點嗎?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到佛教文化中瞭解看看吧。
淨土法門的特點:
一是它能夠普遍、平等地攝受一切眾生。這一切眾生,他的根機一般分上根機、中根機、下根機,這就叫普被三根。那麼這個普攝三根的特點,是來自於阿彌陀佛因地的發願。
由於法藏菩薩以大國王的身份出家之後,他發的第一個總願就要普度九法界眾生,尤其是沉淪在六道、三惡道的眾生,要把他們救度出來。所以他的發心是廣大的,是平等的,所以這個唸佛一法是普門法門,所有的根機都要救度。
這種普遍的救度的這種功能,是來自阿彌陀佛的大平等心和大智慧的力量所結晶的。所以我們不要害怕自己下根機,阿彌陀佛大慈悲心就是要救度我這個下根、鈍根、頑劣的眾生,他不會捨棄任一眾生。連蜎飛輭動之物都要救度,何況我們還僥倖在人道里面,更能得彌陀的救度。
第二個特點是:高超律、教、禪宗,這些是一代時教的重要的宗派了。律,就是律宗。教,就是教下,包括華嚴宗、法相宗、天台宗這些教下的這些修持。禪宗,這也是一個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這種頓法。
律、教、禪宗,稱為是通途八萬四千法門,其特點是側重在靠自力來斷惑證真。那麼淨土一法是側重在佛力的加持、拔濟、橫超,所以它叫易行道,特別法門。這個特別法門呢,可以圓攝律、教、禪宗,特別是高超律、教、禪宗。它非常高妙,超越律、教、禪宗的這種殊勝功德。
大安:
夫所謂淨土法門者,以其普攝上中下根,高超律教禪宗,實諸佛徹底之悲心,示眾生本具之體性。匯三乘五性,同歸淨域。導上聖下凡,共證真常。九界眾生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捨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所以往聖前賢,人人趣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
佛教八大宗派之淨土宗和禪宗的區別
林欣浩《佛祖都說了些什麼?》:佛教主張眾生平等。不僅人人平等,甚至人和動物之間也平等。但是漢代官方學說主張“三綱五常”,人和人之間還等級森嚴,就更不用說人和動物之間了。本期佛教文化為你解析淨土宗和禪宗的區別。
禪宗與淨土宗是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中的兩個,他們都是大乘佛教。禪宗是菩提達摩傳入中國的,但到了六祖慧能時,才以頓悟法門為主,一直到現在都是如此。禪宗的特點就是四句話: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也就是說,禪宗的最獨特之處就是以心印心,能讓你在一剎那頓悟佛的境界。
但這種法門只有極少數禪宗高僧知道,而且以心印心難度極大,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功的,所以說禪宗法門只接引利根上器的人。淨土宗的教義最簡單,可以概括為:信、願、行。也就是相信淨土的存在,發願往生淨土,念“南無阿彌陀佛”。由於淨土宗簡單易行,所以適合所有的人學習,不像禪宗很難懂,也很難修持。很多人不太看得起淨土宗,但我不以其然,我認為世界上最高的法門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淨土宗的特點就是念佛往生,而且不需要有什麼修行功夫,任何人都可以帶業往生。
佛教本無門派分別,但在度眾生中,因眾生根器不同,產生了教法的不同。不同的教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也就形成了自己派別。我們常知道的佛教法門派別有:禪宗、淨土宗和密宗。三教本源,同歸一處。因教法不同,隨立三門。
禪宗和淨土中有何不同?禪宗度的是天上飛的,淨土宗度的是地上走的。所謂天上的,是根器大利的眾生,他們悟性較高,不著於有,不執於相,一點即通,立處空中。本性飛翔類,自由灑脫,不拘層次道路。因人指引,立時入道,迅速成佛。淨土宗接引的是地上走的眾生。地上走的眾生需要有道路,沒有路他們不知道如何回家。他們不像天空中的鳥兒一樣,可以直接直走直線,以最快的速度走最短的路到家。
他們必須有條路,有條確定的路,一步一步的回家。假如你不給他們路,甚至不教給他們走,他們都無法回家。他們必須持著“有”回家,不能頓入“空”到家。他們必須以有為修,不能直入空中。他們需要戒律、方法、道路,需要忍辱、精進、禪定等臺階,他們不能直接飛過去。在去佛的道路上,他們是行走類的動物,不是飛翔類的動物。這是淨土宗和禪宗所接人的不同。
三宗教人,都向心歸。禪為去相,去相到心;淨土去汙,去汙見心;密護心法,護而見心。三教別法,同說一心。三教如同三條河流,雖發源地不同,但入海時僅有一個入海口,這個“口”就是相和離相。要想成佛,必離相,必不能著。
著相就像堵住了河流的入海口,那河流沒進入大海啊。所以不管哪門所教,要想成就佛道,最終必須來到相和離相之教上,否則,無道可教,無佛可成。見相離相,是佛;見相不離,是著。無論哪門之修,最後,請從相上離去,請從相上見佛。但記住,沒相佛不顯,沒佛相何在?相即是佛,佛即是相,相佛不二。
漢文化之精粹:中國武術的特點及其作用
中國武術是我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一環,是幾千年來中國人民用來自衛以及鍛鍊身體的一種重要方式,被視為中國漢文化的精粹。那麼,中國武術有什麼樣的特點和作用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吧。
中國武術的特點:
1、動作具有攻防及技擊性。
作為中國武術特有表現形式的套路運動,雖然拳種不同,風格各異,有的還具有地方特色,但無論何種套路,其共同特點都是以踢、打、摔、拿、擊、刺等攻防動作構成套路的主要內容。雖然套路中不少的技擊規格與技擊原形不同,或因連線貫穿及演練技巧的需要,穿插了一些不具備攻防意義的動作,但透過一招一式表現攻與防的內在含義仍然是套路技擊的核心。
2、具有內外合一,形神兼備的運動特色
中國武術既究形體規範,又求精神傳意。內外合一的整體觀,是中華武術的一大特色。所謂內,指心、神、意等心志活動和氣總的執行:所謂外,即手眼身步等形體活動。內與外、形與神是相互聯絡統一的整體。
武術“內外合一,形神兼備”的特點主要透過武術功法和投法來體現。中國武術作為一種文化形式在長期的歷史演進中倍受中國古代哲學、醫學、美學等方面的滲透和影響,形成了獨具民族風格的練功方法和運動形式。
3、內容豐富多采,具有廣泛的適應性。
武術的練習形式、內容豐富多樣,有競技對抗性的散手、推手、短兵,有適合演練的各種拳術、器械的對練,還有與其和適應的各種練功方法。不同的拳種和器械有不同的動作結構、技術要求、運動風格和運動量,分別適應人們不同年齡、性別、體質的需求。
武術較之不少體育運動專案,俱有更為廣泛的適應性,武術能在廣大民間歷久下衰,與這一特點不無關係利用這一特點可為現代群眾性體育活動提供方便,使武術進一步社會化。
中國武術的作用:
1、壯內強外的健身作用
中國人民千百年的習武實踐和多年的科學研究,都說明武術由於注重內外兼修,對身體有著多方面的良好影響,經常練習能收到壯內強外的效果。例如長拳類套路,包括屈伸、迴環、跳躍、平衡、翻騰、跌撲等動作,透過內在神情的貫注和呼吸的配合以及人體各個器官的參與對人體的反應速度、力量、靈巧、耐力都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太極拳和許多武術練功方法一樣,注重調息運氣和意念活動,長期練習對治療多種慢性疾病和調節人體內在環境平衡均有良好的醫療保健作用。
2、提高防身自衛能力
武術以技擊動作為主要內容,透過練習,不僅可以增強體質,還可以學習一定的攻防格鬥技術,掌握防身自衛的知識和方法,提高人體的靈活性和對意外情況的應變能力。
3、培養道德情操的教育作用
武術在長期的發展中,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重禮儀。講道德的優秀傳統。“習武以德為先”,說明武術練習歷來十分重視武德教育。尚武崇德的精神可以培養青少年尊師重道。講禮守信。寬以待人。嚴於律己等良好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時,在武術的練習過程中,需要吃苦耐勞。堅持不懈的精神,這不僅能培養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意志品質,也是一種修身養性的重要手段,有益於人的全面發展。
4、娛樂觀賞,豐富文化生活
武術運動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套路運動動訊靜定的節奏美;踢。打。摔。拿。跌巧妙結合美;內外合一。形神兼備的和諧美可以引人如勝。即透過習武的共同愛好,可以切磋技藝,擴大交往,交流思想。增進友誼,豐富人民群眾的業餘文化生活。
城市旅遊文化解說:建甌歸宗巖之美
在建甌一個地方有著,九曲十八彎,盤盤有佳境。的美譽曾有詩人稱讚過“奇冠南閩此最奇”在中國著名景點中大自然為期用鬼斧神工為其刻畫,有著參天古樹以其陪伴,古人有云將其比之“玉樹琪花”是不是已經迫不及待想知道是什麼地方了,那麼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它的魅力之處吧。
歸宗巖,山不高而清幽,林不廣而深翠。倘從空中 ...
神秘喪葬文化之“重喪”
陳先生這一年就忙著辦喪事了。春天,年近七旬的父親因病去世;百日未過,陳先生的弟弟又在車禍中喪生,留下了年幼的孩子和傷心欲絕的弟媳,讓人唏噓不已;誰知不幸並未就此終止,兩個月後,一向康健的陳先生母親突發腦梗,搶救無效也去世了。
老人們說,陳先生家這種情形應該是犯重喪了,而且沒有采取解破措施,所以才導致喪 ...
“中國地坑院民俗文化之鄉”民俗文化節
中新網陝縣9月7日電9月4日上午,為期一週的首屆陝縣民俗文化節在“中國地坑院民俗文化之鄉”——陝縣西張村鎮廟上村開幕。文化節期間將舉行民間書法大賽、民間剪紙大賽、民間婚俗表演、民俗實物展、陝州鑼鼓書演唱會、民間故事演講會、地方戲劇演出、民間特產和小吃展銷等八項活動,展示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和發展成果,促進民 ...
“中國牛郎織女文化之鄉”入列非遺
牛郎織女的故事在我國廣為流傳,山東沂源、河南南陽、河北邢臺、陝西西安、山西和順等爭作故事起源地。經過專家學者的反覆論證,2006年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山西省和順縣為“中國牛郎織女文化之鄉”,山西省政府也將和順縣的牛郎織女傳說列入全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和順縣地處山西省境東陲,太行山巔。 ...
齋醮科儀音樂:海南道教文化之奇葩
《海南島史》載:“道教自宋初以來得到歷朝信仰而復興。” 齋醮科儀音樂,在宋初隨著江南一帶的移民傳入海南,它隨民間作齋祭祀活動而繁衍並深深紮根,明代已很盛行,是海南省流行很廣、影響很大的一種民間音樂。
民國三十七年版的《海南島志》雲:“道教之於本島,相當普及,大多數寺廟均屬之,全島道教徒計達三十萬人。” ...
天津衛“三宗寶”之謎
“天津衛三宗寶,鼓樓、炮臺、鈴鐺閣。”這是天津人誇耀家鄉的一句話。這三宗寶,許多老天津人是很熟悉的,而青年人往往不大瞭解。其實,鼓樓不敲鼓,炮臺不在大沽口,鈴鐺閣也不是建築物的本名。現在說說它們的謎底。
天津衛是明代永樂二年,就是公元1404年設立的,當時的天津城只是一個土圍子,後來才用磚砌了城樓,1 ...
懷化民俗文化之洪江習俗
洪江古為“五溪蠻”地,尚苗、瑤風俗、民風古樸淳厚。後來,客籍人增多,山鄉漸漸演變成以漢族為主的城鎮,但民眾大都仍沿習舊俗,重宗族,論長輩,質樸好客,重男輕女,迷信鬼神,每逢時令節日都虔誠地祭祖、拜佛、敬神;籌辦紅白喜事,擇月選日,重門第,講排場,禮儀繁瑣;男人善經營,女子長於治家理財和烹調技藝。“五四”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