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哈薩克族民歌的特點與風格
淺述高山族民歌特點與風格
一提起高山族,我們就能想起那首耳熟能詳的《阿里山的姑娘》,“高山青,澗水藍,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動聽的歌聲一下子就讓我們想到高山族的美景、姑娘和少年。在高山族文化中,民歌佔有很重要的地位,現在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高山族的民歌。
高山族人是中國臺灣最早的居民,約40萬人(1982年統計),語言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由於居住地區和語言的不同,高山族內有阿美、排灣、泰雅、賽夏、布農、曹、雅美、魯凱、高山族民歌卑南、邵和平埔等名稱。除平埔人與漢族雜居平原外,其他分佈在臺灣本島山地和東部沿海縱谷平原及蘭嶼島。此外,大陸上也有少數高山族人散居各地,以福建最多。
高山族音樂有民歌與器樂兩大類。民歌比器樂豐富,可分勞動歌、生活歌、儀式歌和敘事歌四類:①勞動歌是在農耕、狩獵、捕魚及其他勞動中唱的,以農業勞動歌最多。②生活歌分抒情歌、朗誦歌、諷刺歌、舞歌、酒歌、兒歌和催眠歌等。③儀式歌分禮俗歌、祭典歌和巫咒歌等3種,禮俗歌用於婚禮、喪禮和迎賓送客等場合;祭典歌用於有關農業、狩獵、漁業的祭祀儀式以及祭祖先、祭人頭和舉行成年儀式(祭猴)等場合;巫咒歌用於祈求降雨和祛除疾病。④敘事歌是以敘述歷史來緬懷祖先和頌揚部落頭人等為內容的傳說故事歌。
高山族內(平埔除外)根據位置相鄰、社會發展水平相近和音樂上的某些共同點,可以劃分為5個音樂文化區。各個音樂文化區包括較原始的到相當複雜的民歌。它們的音階、旋律、多聲部結構、和聲以至風格等有很大的差異。
①阿美地區與卑南地區位於東部平原,與漢族接觸較早,在高山族中文化水平較高。這一音樂文化區使用五聲音階,以羽調式最多,旋律的音域較寬,富於歌唱性。卑南民歌抒情優美,主要是單聲部民歌;阿美民歌熱情而充滿活力,有單聲部的一領眾和以及多聲部的對位型合唱和輪唱等多種形式。阿美南部的二部到五部的對位型合唱,是高山族多聲部民歌中形式較複雜的品種。
②泰雅地區和賽夏地區使用不完整的五音階較多。泰雅民歌多數用la、do、re和sol、la、do、re音階,音域狹窄,只有四度或五度,往往有不同程度的吟誦性;除單聲部民歌外,賽夏矮靈祭祭歌中,有男、女聲平行四、五度合唱;泰雅東南的賽德克地區有輪唱等形式,下例是二部輪唱加持續音型的合唱:
③布農地區、曹地區和邵地區流行和聲型合唱。在布農地區,合唱比獨唱更為盛行,一般分二部,也有較多聲部的,各聲部之間一般是一音對一音的關係。基本音階是do、mi、sol,與當地人喜愛的弓琴和口簧發出的泛音相同,有時出現re、i、↓mi。合唱幾乎全採用大、小三度、純四、純五、純八度等協和音程。它的主旋律和節奏跳動不明顯,全曲似乎只是協和音程的連續,速度中庸,格調平和。
如:曹地區的民歌也以和聲型合唱較多,使用的音階有兩種:一是do、mi、sol;一是以do、mi、sol為基礎,有時加re或la。合唱一般是部分地使用和聲,比布農注重旋律,旋律較流暢,聲部組合也以協和音程為主。該地的單聲部民歌比較古老,使用五聲音階,以羽調式最多。此外,住著少數邵人的日月潭,自古以來是遊覽勝地,以杵歌杵樂最有名。
④魯凱地區與排灣地區在17世紀末期出現了貴族與平民階層,已進入原始社會末期,與高山族其他地區(平埔除外)相比,曾經達到社會發展的較高階段。魯凱以及排灣北部鄰近魯凱的地區主要流行帶持續低音的合唱,一般分二部,也有三部的。二部合唱的高聲部由獨唱擔任,低聲部由眾人演唱持續音。高聲部旋律採用的音階是do、re、mi、fa、sol,很少達到la,有時省略sol;do是主音,通常用作持續音。和聲特別喜歡用大二度音程。節拍規整、清晰。這類合唱與當地人使用的雙管鼻笛和雙管豎笛演奏的曲調相似。
排灣的其他地區主要流行單聲部民歌,使用以do、mi、fa、sol為基礎,有時加la、i、si、do的音階及五聲音階,旋律富於歌唱性。⑤雅美地區位於臺灣本島東南的蘭嶼島,長期以來,很少受外界影響,是高山族中文化程度較低的地區。該地沒有樂器,民歌較原始,其中有一些不準確的音高或未定形的音程、音階。多數民歌使用do、re、mi音階,re是主音,do進向re,有時(特別是在終止式中)向下滑約小三度。如:
高山族的樂器,主要有口簧、弓琴、豎笛、鼻笛、樂杵、竹筒、鈴、裂縫鼓和龜甲等。現在臺灣高山族音樂有了很大變化,僅就祭典歌而言,由於祭祀儀式除了收穫祭、賽夏矮靈祭和雅美船祭以外,都已逐漸廢除,與之配合的歌便在生活中消失。
另一方面,由於社會的發展和外來文化的影響,在阿美、排灣和泰雅等地區出現了一些現代抒情歌和諷刺歌,它們是在傳統民歌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新體裁。在大陸上,音樂工作者對高山族民歌進行了蒐集、整理、研究和加工創作。大陸上的高山族人經常用民歌曲調填詞,歌唱他們的新生活,抒發他們對家鄉臺灣和那裡的骨肉同胞的深切懷念。
淺談廣西民歌特點與風格
我們都知道我國廣西壯族自治區是少數民族壯族的主要聚居地,而廣西並非僅僅只有壯族一個民族居住。在廣西,不僅有壯族,還有漢族,苗族,瑤族等等許多少數民族。眾多的少數民族也形成了眾多的民歌文化,那麼廣西文化中廣西民歌的特點都有哪些呢?
盤王歌--瑤族祭祀盤王時唱的歌。傳說瑤族先祖因天旱逃荒、飄洋過海謀生,海中遇難,懇求盤王搭救,許下諾言。盤王派天兵神將救瑤民出苦海。瑤民每年還願報恩,歌頌盤王恩德,便產生了盤王歌。最早出現在晉代。內容不斷演變、充實,後來吸取漢族的故事傳說,更加豐富,包括萬物起源、伏羲兄妹結婚、瑤族形成、苦難鬥爭、生產勞動、名人巧匠、談情說愛、瑤山風光等。
是一部反映瑤族歷史文化生活的敘事詩,長達數千行。句式多用七言,也用三言、五言或九言,多以物為喻。結構上分為24路、32路、36路3種。由主歌、附歌、雜歌組成。唱調有黃沙條曲、三逢閒曲、萬段曲、荷葉杯曲、南花子曲、飛江南曲、梅花曲等7種。
唱香哩--流行於金秀瑤族自治縣自稱為“珈”的瑤族的文娛活動。因所唱的歌句中有襯詞“香哩”而得名。句子長短不一,每首句數也無規定。不講押韻,注重句子的抑揚頓挫和排比、對偶,唱時音調和諧。襯詞“香哩”是歌者對對方的稱呼,其含義視對方身份而定。多在交友戀愛中酬唱。
苗族山歌--分獨唱和對唱兩種。在敘事、讚美和迎客時,用獨唱,四句一段,七字一句;男女青年交往,用對唱,由“見面歌”、“問候歌”、“猜謎歌”、“相思歌”、“定情歌”等組成。其特點是採用比興,借物喻意,生動含蓄,感情深沉。受漢文化影響而產生,多流行在苗族聚居區與其他民族交接地帶。
侗族大歌--侗族民間多聲部混聲合唱歌曲。侗語稱嗄老、嗄瑪。流行於三江、龍勝等地。分為鼓樓大歌、諧聲大歌、敘事大歌、禮俗大歌、童聲大歌、戲曲大歌等。以長篇居多。屬於民間支聲復調音樂的一種特殊形式。主旋律在低音部,高音部是全曲的派生部分。有二部、三部、四部和聲。和聲的音程有大三度、大小三度,也有純四度,純五度,大六度、小七度的。一般是一領眾和,女唱女和。曲調優美,節奏自然,音調和諧,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侗族琵琶歌--侗族傳說唱藝術。以自制土琵琶伴奏而得名。分為兩大類:一是抒情歌,歌者自自唱,只唱不說。內容多為愛情,侗語稱“嘎彈”。二是敘事歌,侗語稱“嘎錦”。演唱者自彈自唱,邊唱邊說,一人多角。“嘎錦”一般是追述琵琶的起源和祖先開天闢地的功德等。說唱某一故事,唱畢還要對其中的人和事加以評價,並交代故事來歷及作者。琵琶歌內容以婚姻戀愛悲劇居多,情節曲折動人,語言樸實優美,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侗族款詞--侗族朗誦詞或念詞。流行於侗族南部方言區。歷代侗鄉自發成立有民眾自治組織“款”,旨在團結群眾,維護村寨和群眾利益,制定鄉規民約,亦稱款約,為最初的款詞。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款詞內容擴充套件到生活的各個領域,有族源款、根源款、祭祀款等,其形式也由枯燥的約束條款發展成具有審美價值的藝術形式。款詞常採用鋪陳手法,句式整齊,講究排比,有一定的節奏韻律,易念易記。款詞中保留了大量侗族歷史文化資料,有研究參考價值。
仫佬族山歌--仫佬族傳統民歌。為二聲部,在“走坡”和吉慶場合由男女對唱。主要有三種形式:一“隨口答”。內容由唱者隨編隨唱,體裁自由但需押韻。二“古條”。多取材於民間歷史故事和神話傳說。歌詞有一的格式,不能隨意編造,在祝賀新婚、新居、壽辰等場合酬唱。
三“口風”分“正口風”和“爛口風”兩種,前者多勸人為善,後者多諷刺嘲罵。屬即興歌體,歌詞字數規定嚴格,措詞謹慎,難編難記,平時少用。山歌多用“土拐話”(漢語的一種方言),也有用仫佬語編唱的。
毛南族歌謠--毛南族民間傳統歌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分為引歌、神話歌、禮俗歌、勞動歌、譏諷歌、史歌、苦歌、兒歌、謎歌、敘事長歌、抒懷長歌和情歌等類。體裁有比、歡、排見、耍、朗5種。其中“比”、和“歡”是主體,即抒情,也敘事,為二聲部民歌。“比”帶“羅嗨”襯腔。故稱“羅嗨歌”、有“比條”、“比單”、“比早”、“比三紐”四種。
“歡”帶“羅威”襯腔,故又稱“羅威歌”,有“歡條”、“歡早”兩種。“排見”屬於敘事長歌體,以獨唱為主,格律嚴整,近似漢族“排律”。“耍”是一種輕鬆小調,曲調近乎“比”類者,稱“比耍”;近乎“歡”類者,稱“歡耍”,一般為五言四句,也夾雜七言句,形式自由活潑,多用於兒歌。“朗”也是一種小調,五言四句體,內容多是猥褻話,一般人不興唱。
淺析哈薩克族民歌的特點與風格
在我國擁有很多能歌善舞少數民族,而這些少數民族中最具代表性的就要數哈薩克族了。哈薩克族是一個酷愛音樂的民族,民歌在哈薩克族音樂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哈薩克族,你隨處都能聽到悠揚的民歌。下面就讓我們去欣賞哈薩克族文化中的動人民歌吧。
著名的哈薩克族民歌“瑪依拉”、“我的花兒”“可愛的一朵玫瑰花”,“燕子”,“親愛的我的寶貝”“在那遙遠的地方”等已成為國內乃至國際聲樂壇上經常演唱的曲目。
哈薩克族民間音樂按照傳統可分為“奎衣”和“安”兩大類,所謂“奎衣”
就是器樂曲,“安”就是歌曲。“奎衣”主要是用冬不拉演奏,一般說這些樂曲都是單個的小型樂曲,也有由若干個樂曲聯結演奏的套曲。“安”(歌曲)又可以根據內容和演唱場合而分成若干類。從音樂上講,“安”一般都比較短小,曲調優美動聽,易於上口。
哈薩克族民歌哈薩克民歌從內容上可分為諧歌、讚歌、哭歌、情歌等類。巴里坤草原流行的冬不拉樂曲有90多首,由這些樂曲演唱的歌詞無計其數。古老的冬不拉樂曲如《黑走馬》、《文雅的姑娘》,非常悅耳。
冬不拉是哈薩克最主要的樂器,用松木或樺木製作音箱,形狀有扁平和瓢形兩種,琴桿細長,有兩根絲絃或鋼弦,8-10多個品,可以獨奏、合奏和伴奏,另外還有叮弦,庫布茲(拉絃樂器)和吹管樂器斯布孜額。
按照哈薩克族的習慣,在祝賀新生嬰兒誕生時要唱“祝誕生歌”;婚禮中要唱一整套的“勸嫁歌”、“揭面紗”等饒有風趣的“婚禮歌”;親友離別時要唱“別離歌”;節假日親朋相聚要相互對唱;親人去世要唱“送葬歌”。從這個意義上說哈薩克人的一生都是伴隨著歌聲度過的。
職業的吟唱詩人被稱作“阿肯”,因為他們經常是站在廣大群眾一邊,因而受到人民群眾的愛戴和尊重。每年在牧群轉移至夏牧場,草茂畜壯的季節,都要舉行傳統的“阿肯彈唱會”。這是一種演唱和詩歌即興創作的大比賽,屆時,各地的“阿肯”要在眾人面前以自己拿手的歌曲曲調即興填唱,互相盤問。根據雙方對歌的情況,最後由裁判裁定勝負。
哈薩克族民歌安泛指歌曲。這裡指旋律優美、寬廣,並有固定唱詞
和曲名的歌曲,又可分為“闊西安”(牧歌)、“巴拉克西安”(漁歌)、“安給西安”(狩獵歌)、“瑪罕拜特安”(情歌)、“迪納依安”(宗教歌)等。人們把唱這類歌曲的歌手稱為“安奇”。安的歌詞多數以11個音節為一句。節分344式和434式兩種。演唱形式也有兩類一類是獨唱,旋律抒情、徐緩。另一類是彈唱曲,亦稱冬不拉彈唱。
蒙古族民歌的特點與風格
蒙古族現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其餘分佈在新疆、青海、甘肅、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區。蒙古族最為有名的還是他們的豪邁歌聲,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本期小編就帶你去蒙古族文化看看蒙古族民歌的特點與風格。
蒙古族民歌以聲音宏大雄厲,曲調高亢悠揚而聞名。這與內蒙古地域廣闊,地處草原有關。蒙古地區又被稱為歌的海洋 ...
雲南佤族服飾特點與風格
佤族主要分佈在雲南的西南部,在長期的民族發展過程中,佤族服飾彙集了佤族文化的精華,形成了獨具魅力的服飾文化。佤族服飾具有深沉又見亮麗,持重又不失活潑的特點,儼然成為了雲南佤族一道靚麗的風景,現在,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佤族都有哪些特點吧。
佤族服裝承襲原生態的浸染工藝並經腰機編織而成。線料有棉線、麻線、彩色 ...
淺析納西族民歌的音樂風格
納西族傳統民歌是納西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植根於民族文化而綻放的奇葩。傳統的納西族民歌像是一部本民族的“有聲歷史書”,其間記錄了不同歷史時期納西族人民的生產、生活及風俗等社會風貌。現在我們就來了解下納西族民歌的具體內容。
納西族的民間音樂形式主要包括納西古樂、東巴祭祀音樂、民歌和其他器樂等。民歌是 ...
淺述朝鮮族民歌特點與音樂特徵
提到一個民族我們多半都會去想看看他們的舞蹈,想聽聽他們的音樂。不同的民族 說話口音也有著差別,唱出來的歌曲也是各有特色。本期就跟小編一起去朝鮮族文化探索一下他們的民歌特點與音樂特徵。
朝鮮族民歌是民族民間音樂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以傳統的調式調性為基礎 ,運用五聲調式音調為民歌旋律的特徵,並有機地 ...
山西傳統民居的特點與風格
居住的地方可能會由於其自然條件、經濟條件以及歷史文化等等的影響。房屋便在這樣的影響下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使其成為一大景點。接下來我們就去山西文化了解一下山西傳統居民的特點與風格。
穴居之風,盛行於黃河流域,散見於河南,山西,陝西,甘肅諸省,龍慶忠先生在《穴居雜考》一文中,已討論得極為詳盡。這次在山西隨處 ...
湖南傳統建築特點與風格
湘西是少數民族聚居區,傳統民居中的民族風格比較鮮明,地方文化特色很樸素,而在湘南,人們喜歡採用一些木雕、石雕、凌雕等形式來裝飾民居建築,為傳統建築增添了不少新意和特色。湖南傳統建築特色的內容非常豐富,是湖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起來看看吧。
湖南傳統建築——湖南湘西傳統民居的建築景觀特點
湘西位於 ...
淺述南京民國建築特點與風格
在民國時期的中國,首都的地點選定在了南京。而在那個時代正式西方文化逐漸開始影響中國的時候,於是在南京街頭開始陸續的出現了許多西式建築特點,更有融合了中式和西式建築風格的建築出現,這是瞭解近代南京文化的一個重要途徑。
1、西方折衷主義建築風格
折衷主義建築風格是19世紀上半葉至20世紀初,在歐美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