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下一個節氣是“穀雨”,一般年份都是在大約在4月20日前後。穀雨,是二十四節氣之第6個節氣,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鬥指辰;太陽黃經為30°;於每年公曆4月19日-21日交節。
穀雨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這時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種,最需要雨水的滋潤,所以說"春雨貴如油"。這時,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東部這時雨水較豐,常年4月下旬雨量約30至50毫米,每年第一場大雨一般出現在這段時間,對水稻栽插和玉米、棉花苗期生長有利。
清明的下一個節氣是“穀雨”,一般年份都是在大約在4月20日前後。穀雨,是二十四節氣之第6個節氣,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鬥指辰;太陽黃經為30°;於每年公曆4月19日-21日交節。
穀雨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這時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種,最需要雨水的滋潤,所以說"春雨貴如油"。這時,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東部這時雨水較豐,常年4月下旬雨量約30至50毫米,每年第一場大雨一般出現在這段時間,對水稻栽插和玉米、棉花苗期生長有利。
清明過後是什麼節氣 清明之後下一個節氣是什麼
清明過後是穀雨節氣。穀雨是二十四節氣之第6個節氣,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穀雨是“雨生百穀”的意思,此時降水明顯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種,最需要雨水的滋潤,正所謂“春雨貴如油”。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三月中,自雨水後,土膏脈動,今又雨其谷於水也……蓋谷以此時播種,自下而上也”,故此得名。穀雨時節,在我國南方地區,往往開始明顯多雨,而特別是華南,一旦冷空氣與暖溼空氣交匯,往往形成較長時間的降雨天氣。淮河流域是南方春雨和北方春旱區之間的過渡地區,從秦嶺、淮河附近向北,春雨急劇減少。
穀雨的天氣最主要的特點多雨,有利於穀物生長。穀雨時節,南方地區“楊花落儘子規啼”,柳絮飛落,杜鵑夜啼,牡丹吐蕊,櫻桃紅熟,自然景物告示人們:時至暮春了。這時,氣溫升高較快。穀雨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這時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種,最需要雨水的滋潤,所以說“春雨貴如油”。穀雨節氣後降雨增多,空氣中的溼度逐漸加大。
中國古代將穀雨分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鳴鳩拂其羽;第三候為戴勝降於桑。”是說穀雨後降雨量增多,浮萍開始生長,接著布穀鳥便開始提醒人們播種了,然後是桑樹上開始見到戴勝鳥。
穀雨氣候特點:
“清明斷雪,穀雨斷霜”,氣象專家表示,穀雨是春季最後一個節氣,穀雨節氣的到來意味著寒潮天氣基本結束,氣溫回升加快,大大有利於穀類農作物的生長。
這時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種,最需要雨水的滋潤,所以說“春雨貴如油”。這時,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東部這時雨水較豐,常年4月下旬雨量約30至50毫米,每年第一場大雨一般出現在這段時間,對水稻栽插和玉米、棉花苗期生長有利。
但是華南其餘地區雨水大多不到30毫米,需要採取灌溉措施,減輕乾旱影響。西北高原山地,仍處於乾季,降水量一般僅5至20毫米。華南穀雨前後的降雨,常常“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是因為“巴山夜雨”以4、5月份出現機會最多。“蜀天常夜雨,江檻已朝晴”,這種夜雨晝晴天氣,對大春作物生長和小春作物收穫是頗為適宜的。
穀雨時氣溫偏高,陰雨頻繁,會使三麥病蟲害發生和流行。廣大農村要根據天氣變化,搞好三麥病蟲害防治。
大暑後面是什麼節氣 大暑節氣下一個節氣是什麼
大暑後是立秋節氣。立秋並不代表酷熱天氣就此結束,初秋期間天氣仍然很熱。
立秋,意味著降雨、風暴、溼度等,處於一年中的轉折點,趨於下降或減少。季節轉換,南方地區的降雨量、風暴、乾溼度等變化明顯;北方地區,這些變化不明顯,變化明顯的是氣溫。進入秋季後,在自然界中,陰陽之氣開始轉變,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蕭索成熟,氣候開始由夏季的多雨溼熱開始向秋季的少雨乾燥氣候過渡。立秋並不代表酷熱天氣的結束,所謂“熱在三伏”,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至處暑往往還處在“三伏”期間,所以初秋天氣還很熱,真正涼爽一般要到白露節氣之後。熱與涼的分水嶺在秋季,並不是在夏秋之交。秋天的氣候分為兩個階段,初秋“悶熱”,仲秋後趨向“乾燥”、“涼爽”氣候特徵。這是一個暑熱與涼寒交替的季節。
“立秋”這天往往還處在中伏期間。所謂“熱在三伏”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節氣的日期和干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我國傳統的推算方法規定,夏至以後的第3個庚日、第4個庚日分別為初伏(頭伏)和中伏的開始日期,立秋以後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的第一天。因為每個庚日之間相隔10天,所以初伏、末伏規定的時間是10天。又因為每年夏至節氣後的第3個庚日(初伏)出現的遲早不同,中伏的天數就有長有短,可能是10天,也可能是20天。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這天往往還處在中伏期間,也就是說,進入“立秋”節氣並不代表氣溫就此下降。
大暑熱還是立秋熱?
大暑相對於立秋來說天氣是更熱的,但是立秋後一段時間還在三伏天之中,也要注意防暑降溫。
大暑期間之所以這麼炎熱,首先是因為在這段時間裡,南京經常受副熱帶高壓控制,高溫酷暑,降水較少。另外,通常入夏以來,地面上白天從太陽光中吸收的熱量多於夜間散發的熱量,熱量不斷積累,到大暑期間,所積累的熱量達到了頂峰,所以大暑節氣最為炎熱。
在我國很多地區,經常會出現極端的高溫天氣。晴朗時,經常驕陽似火,酷熱難耐;陰雨時,則悶得讓人難以喘氣。民間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大暑前後,熱死泥鰍”“大暑到,暑氣到”等諺語。
“秋後一伏熱死人”,立秋前後中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仍然較高,曆法規定,立秋起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的首日。
“大暑熱不透,大熱在秋後”,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大暑的時候不是非常熱,那麼真正的熱就會在秋後的時候出現,秋天熱點對於收穫是非常有好處的,糧食會增產。
古書中說“大者,乃炎熱之極也。”暑熱程度從小到大,大暑之後便是立秋,正好符合了物極必反規律,大暑是暑熱最旺,最熱的時候,這個暑熱到達最旺的頂點必定會由盛轉衰,大暑之後金水進氣,到了立秋天氣便開始轉涼,這是符合古人預測天時的自然規律的,倘若大暑的時候天氣並不炎熱,那麼這個暑熱的頂點還未達到,在立秋之後就依然會炎熱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