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由來與傳說+清明怎麼來的
清明的由來與傳說 清明怎麼來的
清明的由來與傳說 清明怎麼來的
要說清明節,得從古代一個非常有名的、現今已失傳的節日一一寒食節說起。寒食在清明前兩日或一日,又稱“冷節”、“禁菸節”。
介子推是當年晉國的賢臣,侍奉公子重耳。晉國發生內亂,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國外。介子推不畏艱難困苦跟隨重耳流亡十九年,曾經割自己腿肉熬湯,獻給重耳。重耳做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重賞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惟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收拾好行裝,同母親悄悄地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後,羞魄莫及,親自帶人去尋找介子推。
然而綿山山高路險,林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不見介子推的蹤影。大火熄滅後,人們才發現揹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被燒死了,而且從樹洞裡找出一封血書。介子推在血書中表示,自己割肉奉君已盡為臣之道,主公就不必再找他了。如果主公能夠時時自省,為政清明,那他在九泉之下也就能欣慰地眼目了。
為了紀念介子推的死諫,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號令全國禁止用火。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那棵老柳樹又長出了新芽,便賜名為“清明柳”,並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節是什麼意思
清明是農曆三月的一個節氣,因此時正值暮春,天氣明朗,空氣潔淨,故名“清明”。
清明節又稱三月節,踏青節,是中國漢族民間傳統農事紀慶節日。清明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惟一俗演為節日的節氣。
故我國的清明節含兩層意思,一是指節氣,二是指節日。從節氣來說,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不同位置而制定的。由於它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依照它安排農事活動:《歲時百問》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幫謂之清明。”清明一到,大地氣溫回升,雨量增多,凍地開始融化,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季節。
清明節古詩
清明時節,楊柳依依,桃花李花,競相開放,這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節。寒冷蕭瑟的冬天過去了,春天的景象給人以生命的感悟和美的享受。因此,清明歷來是郊遊、踏青的季節。同時,清明節也是祭祀祖先和逝去親人的季節。古往今來,有許多清明詩一方面描寫了人們郊遊賞花的情景,另一方面也寄託了對祖先及親人的讚頌和思念。
宋之問(約656112),一名少連,字延清,唐代詩人,曾作《途中寒食》一首: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詩作借寒食節之景,表達了對自身境遇的傷感,對現實的不滿和對清明政治及“明君”的懷想。
韓翊(生卒年不詳),字君平,唐代詩人,他的《寒食》詩則別有意味: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此詩一作《寒食即事》。春天的長安城中,熱鬧繁華,處處飛花,寒食節東風吹拂著御柳。傍晚,漢宮傳送蠟燭,賞賜王侯近臣,嫋嫋的輕煙飄散到五侯的家中。處處“飛花”,不但寫出春天的萬紫千紅、五彩繽紛,而且確切地表現出寒食的暮春景象。暮春時節,嫋嫋東風中柳絮飛舞,落紅無數。後二句寫出寒食節時宮廷生活裡的一個插曲,頗有意趣。這首詩寫了寒食節京城裡的融融春意,含蓄自然,富有情韻。
張繼(生卒年不詳),字懿孫,唐代詩人。他的詩多登臨紀行之作,寫抑鬱怨憤之思,不事雕琢,清新可喜。
《閶門即事》一首生動描摹了清明時節“春草青青萬頃田”的欣欣向榮景象和寒食禁火的人文習俗: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頃田;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閶門是蘇州的一個城門。作者在詩中描繪了當時農民被大量招募去當兵,使得蘇州許多田地荒蕪,無人耕種,甚至清明節燒火做飯的炊煙都沒有幾處,這就或多或少地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對農民的壓迫,表達了作者對農民的某種同情。
清明的由來與風俗 清明有哪些習俗
清明的由來與風俗 清明有哪些習俗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故有“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關於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揹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尋,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裡好像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菸火,只吃寒食。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清明風俗
清明節正是春光明媚、空氣潔淨的季節,人們有祭祖掃墓和踏青插柳的習俗。
中國人有敬老的傳統美德,對去世的先人更是緬懷和崇敬。因此,每到清明節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到郊外去祭掃祖先的墳墓。人們為墳墓除去雜草,新增新土,在墳前點上香,擺上食物和紙錢,表示對祖先的思念和敬意。現在,人們響應政府號召,殯葬方式發生了很大改變。廢止土葬、實行火葬後,田野裡的墳墓越來越少了。
不過,每到這一天,人們還是會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懷念自己的祖先,或者是在這一天開展祭掃烈士陵墓、悼念先烈的活動。人們紛紛前往陵園,獻上鮮花和花圈,寄託對先人的哀思。
清明時分,天氣轉暖,草木復萌,到處一片新綠,正是戶外遊玩的好時候。人們常常結伴到郊外欣賞春光,呼吸新鮮空氣,觀賞藍天、綠樹、青草和鮮花。古人把到郊外散步的習俗叫做“踏青”,所以清明節也被稱為“踏青節”。人們還要折根柳枝戴在頭上,驅除鬼怪和災難,祈求平安幸福,叫做“插柳”。古時還有踏青挑養的習俗,這種習俗直到現在還可看到。每到清明前後,就有姑娘、婦女踏青,摘一些鮮嫩的野菜,回來包餃子、做圓子,清香可口,別有風味。有些婦女還喜歡把白色的小莽菜花插在髮髻上。
清明時節,人們還有放風箏、拔河、盪鞦韆的習俗。此時正是農耕春播的大好季節,農諺裡有不少是說清明和農事的,比如“清明前後,種瓜種豆”。古代清明節還有插柳植樹的活動,古詩裡就有“滿街楊柳綠似煙,劃出清明三月天”的句子。
清明的由來與含義 清明節是什麼意思
清明的由來與含義 清明節是什麼意思
關於清明,《歲時百問》中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這是一個表徵物候的節氣,在每年的公曆4月5日或6日。傳統的清明節的起源,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據傳是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由於與寒食節(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的時間很接近,到了唐朝,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
清明節的歷史
清明節歷史悠久,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節日習俗的形成與此時的節氣特點密切相關。節氣為節日的產生提供了前提條件。清明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冬至後第108天,也就是陽曆4月5日前後。二十四節氣是上古時期古人依據地球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氣候規律,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物候、降雨等方面的變化,對人們依時安排農事生產活動有不可或缺的指導意義。清明節後氣溫變暖,雨水增多,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無論是大自然中的植被,還是與自然共處的人體,都在此時換去冬天的汙濁,迎來春天的氣息,實現由陰到陽的轉化。所以清明對於古代農事生產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節氣。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掃墓祭祖禮俗的源流與信仰、祭祀、曆法以及劃分出的節氣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清明節氣在時間和氣象物候特點上為清明節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該節氣被看作清明節的源流之一。清明時節,大地呈春,陰陽轉化,吐故納新,生氣始盛,萬物皆潔齊,正是春祭好時段。同時郊外踏青也是古人們的節氣主題。古時代農業是傳統社會的主業,為了農事的豐收,除了祈求自然風調雨順外,還得請祖先保佑,並且國人自古就有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禮俗觀念。因此在清明時節逐漸形成春祭的傳統。經歷史發展演變,清明節吸收融合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習俗,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
清明節掃墓注意事項
1、如果不能在親人靈位或者墳墓處焚化之前,在外地或者在紙錢包上寫上亡者籍貫、姓名等;或者在焚化時心有所念,不斷重複親人姓名;或者用畫一個圈,寫上親人姓名,在圈內焚化紙錢。無論何種方式,必須心有誠念。
2、外出踏青,切記不要踩踏墳頭、不要在陵園、公墓嬉戲打鬧,尊重是相互的,尊重他人的先祖亦是為自己積累陰德、培養善根。
3、由於祭祀先祖的日子,有些人香火斷絕,成為孤魂野鬼,所以可以在給親人焚化後,再專門拿出來一部分另外焚化給孤魂野鬼,冥冥中自然得到神鬼庇護。
4、 深夜杜絕過量飲酒、深夜外出、勿生口角等,白天踏青陽氣旺,晚上鬼節陰氣滋生,陰陽兩界最好互不侵犯,如無必要,不宜晚上十一點後外出或逗留娛樂場所,同時由於陰氣旺盛,不可生口角,避免出現大問題。
5、由於氣溫回升,小孩子嬉戲打鬧,可能造成劇烈運動後受寒或者說邪氣入侵,建議家長清明節期間及時注意孩子身體,可備好薑湯等驅寒之物,遇到驚嚇,可用紅繩纏在孩子手腕,晚上睡覺時,孩子無故哭鬧,可在孩子枕頭底下放置三枚硬幣應急用於驅邪。如孩子出現發燒、長時間哭鬧,及時就醫。
6、遇到詭異事件或者干擾,可在家門口灑三杯高度白酒,推薦北京二鍋頭,便宜、好喝、度數高、方便購買,懇請當地土地神庇護鎮邪,如果錢多,可選用茅臺、五糧液不限。(由於土地廟漸少,祭祀土地爺的人也少了,所有,你這個時候找土地爺幫忙,他高興的不得了!)
7、與中元節一樣,深夜在荒郊野外或者僻靜處或者無人處聽到背後有人輕聲喊自己姓名,不要回頭!千萬不要回頭!!千萬千萬不要回頭!!!
8、注意交通安全、口舌及意外傷害、外出旅遊,儘量減少爭執,對於任何宗教的宗教場所,保持恭敬心。
清明祭祖與軒轅黃帝陵
“清明”是中國傳統曆法(又稱“農曆”)中的一年二十四節氣之一。幾千年的農耕文明造就了中國古人關注節氣變化並賦予其神奇含義的傳統習慣。清明時節大地回春,中國古人藉此時機向祖先祈禱一年風調雨順。
據史書記載,祭祀軒轅黃帝始於部落時代,後來官方認可併發揮了祭祀儀式。春秋時期,公祭黃帝陵成為有組織、有規模、有 ...
驚蟄的由來與風俗 驚蟄是怎麼來的
驚蟄的由來與風俗 驚蟄是怎麼來的
由來:
驚蟄在歷史上曾被稱為“啟蟄”。漢朝第六代皇帝漢景帝的名諱為“啟”,為了避諱而將“啟”改為了意思相近的“驚”字。進入唐代以後,“啟”字的避諱已無必要,但由於也有用不慣的原因,大衍曆再次使用了“驚蟄”一詞,並沿用至今。
“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 ...
臺灣清明習俗與禁忌揭秘
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說。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傳統活動為掃墓。不同的地區有各自的清明習俗,也有各自的提倡和禁忌的事情的,各自的看法是不同的。想知道臺灣是怎麼過清明節的嗎?讓我們一起走進臺灣文化看看吧。
臺灣民眾的掃墓習俗,一般可分為兩種:一種是 ...
元宵節的由來與傳說,元宵節是怎麼來的
元宵節,元宵節是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
而元宵節的主要習俗是吃元宵,關於元宵節吃元宵的最早記載見於宋代。當時稱元宵為“浮圓子”、“圓子”、“乳糖元子”和“糖元”。從《平園續稿》、《歲時廣記》、《大明一統賦》等史料 ...
二十四節氣之清明介紹 24節氣清明的由來
導讀:清明節氣,作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平日裡我們只關注節日的種種,比如清明節的放假安排,清明節的高速免費時間等等,那麼,24節氣清明的由來是什麼呢?以下是小編對二十四節氣之清明介紹,感興趣的朋友來瞧瞧吧。
二十四節氣之清明介紹
每年的公曆4月4日左右,太陽執行到黃經15度時為清明節氣。此時 ...
五一國際勞動節的由來與來歷
19世紀80年代,隨著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美國無產階級的隊伍迅速壯大,出現了波瀾壯闊的工人運動。當時美國資產階級為了進行資本積累,對工人階級進行殘酷的剝削壓榨,他們用各種手段迫使工人每天從事長達12-16小時的勞動。美國廣大工人逐漸認識到,為了保障自己的權利,必須起來進行鬥爭。
從1884年開始,美 ...
中秋節的由來與傳說
中秋節的由來與傳說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一直到了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