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明節祭祖的規矩:清明節祭祖掃墓時,人們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修整墳墓,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
2、按照習俗,祭掃的順序是首先要先掃墓,就是將墓園打掃乾淨。其次是祭祀,這一程式很關鍵,一是寄託哀思,二是與先人相感。清明除了掃墓,還有很多活動,例如蹴鞠、放風箏、盪鞦韆、踏青、植樹、鬥雞等等。
1、清明節祭祖的規矩:清明節祭祖掃墓時,人們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修整墳墓,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
2、按照習俗,祭掃的順序是首先要先掃墓,就是將墓園打掃乾淨。其次是祭祀,這一程式很關鍵,一是寄託哀思,二是與先人相感。清明除了掃墓,還有很多活動,例如蹴鞠、放風箏、盪鞦韆、踏青、植樹、鬥雞等等。
“清明”是中國傳統曆法(又稱“農曆”)中的一年二十四節氣之一。幾千年的農耕文明造就了中國古人關注節氣變化並賦予其神奇含義的傳統習慣。清明時節大地回春,中國古人藉此時機向祖先祈禱一年風調雨順。
據史書記載,祭祀軒轅黃帝始於部落時代,後來官方認可併發揮了祭祀儀式。春秋時期,公祭黃帝陵成為有組織、有規模、有等級的大型公共活動,唐代起被列為國家祭典,明清沿續,至今綿延。在中國人看來,祭祀黃帝是國之盛典、民之盛事。
黃帝尊稱“軒轅”,大約5000年前,黃帝透過聯合其他部落統一了黃河流域,奠定了華夏文化的基本格局。位於黃土高原南部的黃帝陵,是傳說中黃帝的衣冠冢。1961年被公佈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中華第一陵”之譽。
為了滿足更多華夏子孫祭祀黃帝陵的要求,陝西省政府於1992年啟動黃帝陵整修工程。專門為保護黃帝陵工作募集資金的民間機構“陝西省黃帝陵基金會”於同年成立。據統計,中國各級政府和海內外華人在保護黃帝陵方面已捐款累計2.3億多元人民幣。
目前,黃帝陵整修工程已基本完工,新的祭祀廣場可容納近萬人。今年祭陵儀式首次採用國家祭祀規格,以青銅禮器為祭器,採用天子等級的儀仗和祭祀樂舞。
清明節祭祖掃墓的習俗,其祭祀的物件主要是自己的親人及祖先,是生者崇尚慎終追遠、持守孝道的表現,表達了對已故親人及祖先的懷念之情。傳統的掃墓祭祀活動一般是在已故親人及祖先的墓前進行的,這樣,主要是為了能使生者對死者的孝思親情得到更好的表達和寄託,比如,在墳墓上增添一些新土,意思是為祖先“修補房屋”,以防墳頭土薄,遭受夏天雨淋之災,等。但是,有些人親臨墓前祭祀後,不是丟了官,就是生重病,這說明清明祭祖有的人不適合親臨祭祀而更適合遙祭。那麼,哪些人更適合進行遙祭呢?
一、體質較為虛弱的人,主要是指老、弱、病、孕婦、幼兒等。清明節與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農曆十月初一寒衣節並稱為中國三大鬼節。在周易命理中,“鬼”又名“官鬼”、“官殺”,實際上是指克“我”之物,而一般來講,是強旺者喜克,為旺而有制主功名利祿;衰弱者忌克,為衰而受克主病災破敗。相對來說,老人、幼兒、病人、孕婦體質相對虛弱一些,若親臨墓地祭祀而受不利之氣場的克伐,較易產生病災之事,故宜遙祭為佳。
二、意志較脆弱的人,主要是指殺旺身弱、梟神奪食、干支土重等命格之人,這些命格的人對“鬼”、“神”等特別敏感,對不利氣場攻擊的抗拒能力相對較差,比如,容易看見“鬼神”、容易“鬼神”附體等,從另外一個角度上講,“鬼神”也特別喜歡與這類的人打交道,果然如此,自然會給當事人的工作、生活及精神狀況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建議這類命格的人清明祭祖最好是採用遙祭的方式,而不要親臨墓地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