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清明節三節合一習俗豐富多樣

清明節三節合一習俗豐富多樣

  

  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的清明,原本只是農事節氣,緣何成為今天“掃墓祭祀”“緬懷追思”的傳統民俗節日?民俗專家介紹,今天的清明節是“清明”“寒食節”“上巳節”三節合一,包含豐富多樣的傳統習俗。

  據民俗專家、武漢大學文學院李惠芳教授介紹,“清明”是我國曆法中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節期在公曆每年的4月5日前後,因“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而被稱為“清明”。清明與農業生產有密切關係,是春耕時節到來的一個重要標誌。古諺“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等道出了清明時節指導農耕的重要意義。 不過隨著農業生產方式的現代化轉變,“清明”作為農事節氣的影響逐漸隱匿。而今天提到“清明”人們大多直接想到了“祭祀掃墓”“緬懷追思”。

  為什麼“清明節”多了“祭祀掃墓”的內涵?

  李惠芳教授說,清明節祭祀掃墓的習俗來自於“寒食節”。古時的寒食節有憑弔、紀念的元素。到了唐代,唐玄宗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寒食掃墓的習慣在民間也流行開來。由於“寒食節”一般在清明前一兩天,寒食、清明祭掃先人墓冢的習俗就合二為一。 李惠芳教授說:“寒食、清明是中華民族尊親敬祖、隆宗重嗣的傳統習俗。古時的寒食、清明朝野內外、舉國上下,車馬如流,四野如市,香菸繚繞,紙錢翻飛。”

  當今的清明節還有一個習俗就是“踏青訪春”。“這和古時的上巳節有關。”李惠芳介紹說,上巳節一般在每年農曆三月第一個巳日,人們會在這一天結伴去水邊嬉戲,洗頭洗腳,以求祛病消災。漢朝正式定為上巳節。唐、宋以後,特別是明、清以後,上巳日水邊洗濯祛病的含義逐漸淡化,而踏青春遊意味漸濃。民間男女大多結伴去郊外水邊踏青洗濯,郊遊運動,留下許多“人面桃花”之類的趣話;而文人雅士更有“曲水流觴”、飲宴唱和之會。 由於上巳節一般在清明時節前後,大地一派生機,桃紅柳綠,春意盎然。人們在掃墓之餘,就在郊外聚會冷餐,古時放風箏、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撲蝶、射柳不一而足,今時賞花掠影、快艇輕舟、航模飛碟花樣翻新。

  據瞭解,清明節在2006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國務院批准清明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如此一來,清明節對人們生活的影響逐漸從過去的農事、習俗、出遊擴充套件到更加深廣的層面,清明節的內涵更趨豐富。

侗族豐富多樣的節慶、飲食習俗

  侗族文化是中國傳統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瑰寶,而且侗族文化最具色彩,侗族色彩斑斕的節慶,向我們展現一個民族的生機勃勃與魅力無窮。大家想知道更多侗族豐富多樣的節慶、飲食習俗嗎,那麼,跟隨小編一起去侗族走一趟吧,你會收穫很大的。

  侗族的人生禮儀嚴肅活潑,往往透過節慶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因此,侗鄉的節慶活動豐富多彩著稱於全國。節慶分為歡慶豐收,祈求風調雨順,紀念民族英雄,宗教活動,青年社交。活動通常都是民俗展示和文藝表演,可以說無文不過節。

  侗鄉主要節日有正月的春節,婚禮節(初三),祭薩,月半,龍家年,歌節,約也;二月有二月二,趕社;三月有花炮節,摔交節;四月有坡會,四月八;五月有端午節,楊梅節;六月有天賜節,吃新節;七月有祭祖節;八月有趕歌坪,蘆笙節;九月有甲戌節,十月有祖宗節;十一月平安節;十二月侗年。節日裡,全寨老少渙然一新,各種服飾盡展風采,形成了色彩斑斕的風情畫,魅力無窮。

  族節日飲食常和宴客活動聯絡在一起:

  祭牛節:“祭牛節”的時間各地不一,有的在農曆四月初八,有的在六月初六。這一天,各家停止役牛,讓牛好好休息,並殺雞鴨、備酒飯到牛欄前祭牛神,繼而用糯米飯喂牛,以示酬謝。

  吃新節:“吃新節”原板在農曆七月間。這時田裡新谷開始黃熟,各家摘取新谷回家作新米飯,並與雞鴨酒肉一起奉祀祖先。有些地方出嫁的女兒和外來的客人不能參加“吃新節”的飲食,要另行招待。

  新婚節:每年農曆十月的第一個卯日是侗族人的“新婚節”,常有數十對青年男女在這一天成親,類似今天的“集體婚禮”。貴州劍河縣小廣、化敖等地還保留此風俗。

  過橋節:相傳侗族祖公祖奶因架橋發子發孫,架橋的日子正好是二月初二。侗族人民為了紀念這個日子,把這一天定為架橋節。

  花炮節:花炮節是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時在農曆三月初三。傳說來源於100多年前的一次款會活動。當時為使款會增加排列氣氛,放了三聲鐵炮。一聲炮響,綁著紅布條的鐵環衝上雲天,鐵環落下時人們競相爭搶,得到的就是第一。依次有第二、第三。現在以村寨為單位組織搶炮隊,各隊抬著炮具、獎品、禮物在圩鎮遊行一週,再依次進入炮場。仍放三炮,第一炮表示人丁興旺,第二炮是恭喜發財,第三炮是五穀豐登。

  司炮員點燃土炮,鐵環衝上高空,隊員們緊盯鐵環,縱躍搶接,到手後即傳給隊友或機敏地越過圍搶人群,衝出圈外,就算勝利。如此再三。花炮活動結束後,蘆笙隊在蘆笙場上賽蘆笙、跳舞;老人在樹下逗畫眉,拉家常;年輕姑娘和小夥子則趁此良機,對歌談情。入夜,篝火處處,唱侗戲的、自由對歌的,侗家山寨,到處洋溢著歡樂的節日氣氛。

  您可能還會喜歡:

  藏族獨特的生活風俗習慣

  鮮明的民族特色:藏族名勝古蹟

  藏族重要節日之一:喝酸奶子的節日

  藏族的女性節日:吉祥天母節

清明節各地美食習俗

  清明節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清明節除掃墓祭祖外,其食俗也是豐富多彩的。

  青糰子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糰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

  青糰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青糰子還是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正因為如此,青糰子在江南一帶的民間食俗中顯得格外重要。

  饊子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大方灑脫,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緻,多以米麵為主料。在少數民族地區,饊子的品種繁多,風味各異,尤以維吾爾族、東鄉族和納西族以及寧夏回族的饊子最為有名。

  清明果

  浙江南部各地採摘田野裡的棉菜(又稱鼠麴草),中草藥書上稱“佛耳草”,有止咳化痰的作用,拌以糯米粉搗柔,餡以糖豆沙或白蘿蔔絲與春筍,製成清明果蒸熟,其色青碧,吃起來格外有味。每到清明,家家戶戶都要做一種叫清明果的食物,那是掃墓時用來祭奠先人的。在我印象中,清明節的到來就意味著能品償那青綠飄香的清明果了。

  清明果形狀有些像餃子,但味卻截然不同。清明果的皮是一種叫艾葉的植物做成的,艾,多年生草本植物,開黃色小花,葉小形如菊科植物,生得一篷篷,一簇簇的。每年清明前,女人們手提竹藍,三五成群來到田野喜滋滋地採摘艾葉,青青鮮鮮的艾葉滿滿當當地堆在藍子裡,煞是好看誘人。艾葉採回家後,便開始了繁雜的製作清明果的工序,女人們又像摩術師,青青的艾草一轉眼就變成美味可口的清明果了。小時候我就特別好奇,這明明是草,怎麼就變成了後來的清明果的?外婆她們也懶得理我,就讓我在邊上看著,她們將艾葉搗爛與米粉攪伴在一起,那白色的米粉遇到綠綠的艾葉汁頓時變成碧綠色的粉團,鮮嫩欲滴,還是半成品就讓我垂涎。準備好了清明果的皮子,餡也是很講究的,條件好的人家更是花樣繁多,製作精細。有燻肥腸伴芥菜末的,有豆腐乾和著韭菜的,還有其他各類美味的搭配,但無論什麼餡少不了辣椒粉,這樣做出來的果吃起來才覺得夠味過癮。面和餡都準備完畢,最後一道工序就是包果了,這包果和包餃子有異曲同工之效,但包清明果似乎更精緻些,那褶折得就像花邊一樣,一個個碧綠剔透,可愛極了,看她們包清明果也是一種享受,就好像一件件藝術品從她們手中飛出。那一個個碼放整齊的清明果讒得我只得嚥下直流的口水,耐心地等待蒸熟的那一刻。

  年年艾葉綠,年年果泛香。鄉親們總也忘不了在城裡的親朋好友,總在清明時節給我們送來自己做的清明果,那親情,那美味至今都難以忘懷。時過境遷,清明果已不再是單純的清明祭祖的意義了,他含著濃濃的親情,帶著純純的鄉情。如今,遠離故土的我一想起那青青綠綠的清明果,便會從心底裡湧起淡淡的鄉愁和甜甜的回憶。又是一年清明至,由於工作原因我沒能回到家鄉給外公、外婆掃墓,但父母卻捎回了家鄉的清明果。見果如見人,我又想起了鄉里鄉親親親熱熱在一起製作清明果的情景,那份融洽,那份自然,那份親暱是那麼溫馨和美,但這些在都市裡,在物慾橫流的今天已很難找到了。只有這青青香香的清明果依然充滿誘惑,依然耐人尋味。清明時節雨綿綿,艾果柔柔鄉情牽, 春風伴夢迴家去, 又見村頭起炊煙。


清明節掃墓的習俗

  清明節是傳統的紀念祖先的節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掃墓。這一習俗相沿已久,據史書記載,秦漢時,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漢書 .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隨著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越來越發達和強固,遠古時代沒有納入規範的墓祭,也歸入了"五禮" ...

清明節有什麼習俗

  清明節有什麼習俗呢?小編收集了一些資料,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祭祖掃墓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 ...

清明節除了掃墓還能幹什麼 清明節有哪些習俗

  清明節除了掃墓還能幹什麼 清明節有哪些習俗   祭祀掃墓   祭祀的習俗來源於寒食節,晉文公燒死忠臣介子推後心有羞愧,將事發的當天定為寒食節,家家不舉火、吃冷食以紀念。又因為介子推曾留下“勤政清明覆清明”之句,且次年介子推倚靠的老柳復綠,故將寒食後定為“清明”。   所以清明節就有了祭祀的傳統,後來有了墓 ...

清明有哪些活動 清明節的傳統習俗介紹

  清明有哪些活動 清明節的傳統習俗介紹   中國人有敬老的傳統美德,對去世的先人更是緬懷和崇敬。因此,每到清明節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到郊外去祭掃祖先的墳墓。人們為墳墓除去雜草,新增新土,在墳前點上香,擺上食物和紙錢,表示對祖先的思念和敬意。   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在清明節 ...

清明傳統習俗 清明節有哪些習俗

  清明傳統習俗 清明節有哪些習俗   1、掃墓   在中國歷史上,冷食禁火,向祖先致敬,清明節掃墓的祖先成了風俗習俗。在今天的社會中,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然有清掃墳墓的習俗來祭祀祖先:剷除雜草,提供祭品,在墳墓上祈禱,燒紙幣,或者簡單地把一束鮮花放到固定祖先的記憶。   2、放風箏   清明放風箏是普遍流行的 ...

清明節習俗是什麼 清明節有哪些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什麼 清明節有哪些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有掃墓祭祀、踏青、吃青團、放風箏、盪鞦韆、拔河、插柳等,“清明”原本只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僅僅有標誌物候變化、時令更迭的作用,後來經過發展融匯,才有了踏青、掃墓等禮儀,成為了節日。   掃墓祭祀   可以說掃墓祭祀才是清明節的核心,這也是清明節直到現 ...

清明節各地祭祖習俗

  1、河北清明節習俗。   在河北的上墳燒紙錢講究“早清明,晚十一(農曆鬼節)”。掃墓燒紙在清明前一週就開始了,而清明當天已很少有人去掃墓了。冀南地區則選擇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寒食節掃墓。   2、上海清明節習俗。   上海清明節的主要活動是掃墓、踏青,每年清明前後祭掃出行人次近千萬。由於改革開放推動公墓化的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