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插柳是從隋代開始流行的,因為隋代時運河剛貫通南北,河堤需要年年植樹以鞏固河堤,而柳樹有強大的生命力又喜溼潤,加上清明又是適宜植樹的季節,因此插柳習俗從那時起漸成風俗並延續至今。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其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它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的一種。
清明節插柳是從隋代開始流行的,因為隋代時運河剛貫通南北,河堤需要年年植樹以鞏固河堤,而柳樹有強大的生命力又喜溼潤,加上清明又是適宜植樹的季節,因此插柳習俗從那時起漸成風俗並延續至今。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其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它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的一種。
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簷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裡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漢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李白有詞雲:“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堤長十里,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人,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這種習俗最早起源於《詩經.小雅.采薇》裡“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離別贈柳來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捨的心意。楊柳是春天的標誌,在春天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折柳贈別”就蘊含著“春常在”的祝願。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親人離別去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芽,好像柳枝之隨處可活。它是一種對友人的美好祝願。古人的詩詞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贈別之事。唐代權德輿詩:“新知折柳贈”,宋代姜白石詩:“別路恐無青柳枝”,明代郭登詩:“年年長自送行人,折盡邊城路旁柳。”清代陳維崧詞:“柳條今剩幾?待折贈。”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其實,柳樹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徵意義,古人又賦予柳樹種種感情,於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寒食究竟在清明的前幾日?有幾種說法。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稱寒食節,這樣正好是清明節的前二天。唐代元稹的詩云:“初過寒食一百六”,認為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清明節與冬至本身所處的日期,就有一天的差異。因為寒食和清明的日子相近,而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動又往往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也就沒有嚴格區分了。
清明前後流傳著很多傳統的風俗活動。如寒食賜火,清明掃墓,踏青郊遊,打馬球,放風箏,盪鞦韆,鬥雞,拔河等。這些活動隨著歲月的賡續交替,社會的嬗遞變化,有的習俗已被淘汰,有的仍遺留至今並賦予了新的內容。
在過去,人們認為插柳枝的好處是驅鬼、辟邪,因為一些地區的人們將清明節視為“鬼節”而有的書中也有“取楊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這樣的記載。不過現在,插柳枝的好處更多的是紀念古人並傳承他們的優秀思想。
清明節插柳枝的好處清明節是我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節日之日,許多人都會在這一天掃墓、拜祭先祖、插柳。那麼在這些清明節的習俗中,插柳可以給我們帶來什麼好處呢?
在過去有許多人們都相信鬼神之說,又因為一些地區將清明節、寒衣節、中元節稱作是“鬼節”所以人們在這一天就會插柳枝以驅鬼、辟邪。
在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中,也有一句話是“取楊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不過對我們現在的人們來說,插柳枝的好處更多的是紀念古人並傳承他們的優秀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