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清明節有哪些風俗特點?清明節時間是哪天?

清明節有哪些風俗特點 清明節時間及風俗特點介紹

  清明節有哪些風俗特點 清明節時間及風俗特點介紹

  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塋地去舉行,但由於每家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過去,南紙店有賣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一蓮座牌位,用來寫上區號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雲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藍籤,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亦做主牌用。關於包袱裡的冥錢,種類很多。

  插柳

  據說,插柳條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簷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遊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裡,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盪鞦韆

  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之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打馬球,也是端午之戲之一。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三國曹植《名都篇》中有“連翩擊鞠壤”之句。唐代長安,有寬大的球場,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馬球。章懷太子墓中《馬球圖》,畫出了唐代馬球的興盛:畫上,二十多匹駿馬飛馳,馬尾紮結起來,打球者頭戴幞巾,足登長靴,手持球杖逐球相擊。《析津志》記遼國把打馬球作為節日的傳統風俗,於端午、重九擊球。《金史·禮志》也記金人於端午擊球。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鬥雞

  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上也參加鬥雞。如唐玄宗最喜鬥雞。

  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其中以洲泉的馬鳴廟和青石的雙廟諸的蠶花會最為精彩隆重。馬鳴廟位於洲泉鎮西,在當地有“廟中之王”之稱,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近幾年烏鎮香市活動中的蠶花會,僅有迎蠶神、踏白船、翹高竿等幾個專案,大有潛力可挖。

  清明節時間

  每年4月5日左右,太陽到達黃經15度交“清明”節氣。“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氣清澈明朗,萬物欣欣向榮之意。“滿階楊柳綠如茵,畫出清明三月天”、“佳節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柔”等,正是對“清明”時節天地物候的生動描繪。

  清明是一個重要的農事節氣。從氣候層面上看,進入此時節,我國除東北與西北地區外,大部分地區日平均氣溫已升至12℃,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冰河解凍、大雁北飛,玉蘭花、迎春花等相繼含苞吐蕊,接著紫荊、櫻花、桃花、杏花,梨花等次第開放,爭奇鬥豔,辛勤的農人則忙著播種希望,珍視著這“一年之計”。“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清明穀雨兩相連,浸種耕田莫遲疑”……這些農事諺語,正是農人對清明節氣極為重視的佐證。

  在南方,“梨花風起正清明”,此時已是桃紅、柳綠、梨白、菜黃,多種植物已進入展花期,為提高坐果率,進行必要的人工輔助授粉很有必要。而黃淮以南地區的小麥也已進人拔節期,抓緊搞好小麥後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蟲害防治工作,是取得豐產的關鍵。對於早、中稻要抓緊搶晴播種。與此同時,茶樹新芽抽長正旺,是採摘中上品的絕好時機。倘若有幸涉足茶鄉,還會目睹茶哥茶妹們對歌的“採春”景象呢。

清明節有哪些風俗特點?清明節時間是哪天?

   清明風俗特點介紹

  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塋地去舉行,但由於每家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過去,南紙店有賣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一蓮座牌位,用來寫上區號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雲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藍籤,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亦做主牌用。關於包袱裡的冥錢,種類很多。

  插柳

  據說,插柳條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簷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遊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裡,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盪鞦韆

  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之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打馬球,也是端午之戲之一。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三國曹植《名都篇》中有“連翩擊鞠壤”之句。唐代長安,有寬大的球場,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馬球。章懷太子墓中《馬球圖》,畫出了唐代馬球的興盛:畫上,二十多匹駿馬飛馳,馬尾紮結起來,打球者頭戴幞巾,足登長靴,手持球杖逐球相擊。《析津志》記遼國把打馬球作為節日的傳統風俗,於端午、重九擊球。《金史·禮志》也記金人於端午擊球。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鬥雞

  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上也參加鬥雞。如唐玄宗最喜鬥雞。

  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其中以洲泉的馬鳴廟和青石的雙廟諸的蠶花會最為精彩隆重。馬鳴廟位於洲泉鎮西,在當地有“廟中之王”之稱,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近幾年烏鎮香市活動中的蠶花會,僅有迎蠶神、踏白船、翹高竿等幾個專案,大有潛力可挖。

   清明節時間

  每年4月5日左右,太陽到達黃經15度交“清明”節氣。“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氣清澈明朗,萬物欣欣向榮之意。“滿階楊柳綠如茵,畫出清明三月天”、“佳節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柔”等,正是對“清明”時節天地物候的生動描繪。

  清明是一個重要的農事節氣。從氣候層面上看,進入此時節,我國除東北與西北地區外,大部分地區日平均氣溫已升至12℃,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冰河解凍、大雁北飛,玉蘭花、迎春花等相繼含苞吐蕊,接著紫荊、櫻花、桃花、杏花,梨花等次第開放,爭奇鬥豔,辛勤的農人則忙著播種希望,珍視著這“一年之計”。“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清明穀雨兩相連,浸種耕田莫遲疑”……這些農事諺語,正是農人對清明節氣極為重視的佐證。

  在南方,“梨花風起正清明”,此時已是桃紅、柳綠、梨白、菜黃,多種植物已進入展花期,為提高坐果率,進行必要的人工輔助授粉很有必要。而黃淮以南地區的小麥也已進人拔節期,抓緊搞好小麥後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蟲害防治工作,是取得豐產的關鍵。對於早、中稻要抓緊搶晴播種。與此同時,茶樹新芽抽長正旺,是採摘中上品的絕好時機。倘若有幸涉足茶鄉,還會目睹茶哥茶妹們對歌的“採春”景象呢。

清明節有哪些風俗特點

  掃墓祭祖、郊遊踏青、吃粽子、划龍舟。

  1、掃墓祭祖:即為“墓祭”,也是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北方叫上墳,有的地方將掃墓稱之為“掃山”或“拜山”等,南方部分地區稱之為“掛山”或“掛紙”。

  2、郊遊踏青:踏青為春日郊遊,也稱“踏春”,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遊玩。舊時曾以清明節為踏青節,不過,踏青節的日期因時因地而異,有正月八日的,也有二月二日或三月三日的,後來則以清明出遊踏青居多。

  3、吃粽子:端午節吃粽子,傳說是百姓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人們用箬葉把米飯裹起來,然後外面纏上紅絲線,再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投到水中,讓蛟龍魚蝦以為是菱角而不去吃。後來人們每過端午節都要吃粽子。

  清明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除了中國,世界上還有一些國家和地區也過清明節,比如越南、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2006年5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申報的清明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明節是什麼節日 清明節哪些風俗習慣

  清明節是什麼節日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 ...

清明哪些傳統風俗 清明節哪些風俗活動

  清明有哪些傳統風俗 清明節有哪些風俗活動   祭祀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我國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祭祖和掃墓的日子。起初,掃墓是在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三天寒食節的習俗,從唐代開始逐漸合併到了清明,最終成為清明節的習俗。   清明節掃墓祭祖,表達的是人們對先祖的“思時之敬”。其實,掃墓 ...

清明節風俗習慣 清明節哪些風俗活動

  清明節的風俗習慣 清明節有哪些風俗活動   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 ...

清明哪些傳統風俗 清明節哪些風俗活動

  清明有哪些傳統風俗 清明節有哪些風俗活動   祭祀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我國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祭祖和掃墓的日子。起初,掃墓是在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三天寒食節的習俗,從唐代開始逐漸合併到了清明,最終成為清明節的習俗。   清明節掃墓祭祖,表達的是人們對先祖的“思時之敬”。其實,掃墓 ...

清明節哪些風俗活動

  1、蹴鞠。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北方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又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打馬球,也是端午之戲之一。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   2、踏青。中國人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 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 ...

清明節哪些風俗習慣

  清明節俗豐富,但歸納起來是兩大節令傳統:一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二是踏青郊遊、親近自然。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一般在公曆4月5日前後,春分後第15日。它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它是傳統 ...

都安清明節哪些風俗

  1、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在這一天,人們都要祭祀祖先,懷念先人。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每年的清明節,我都會跟著爸媽回都安過清明,那是我媽媽的家鄉,也是我的出生地,那裡是按照壯族的風俗習慣來祭祀祖先的。   2、在去掃墓的前一天,大人們就開始張羅祭祀用的祭品。壯族的五色糯米飯是祭品的主角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