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氣諺語有哪些 清明節的農事諺語和天氣諺語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頻繁(魯)
陰雨下了清明節,斷斷續續三個月(桂)
清明難得晴,穀雨難得陰(魯)
清明不怕晴,穀雨不怕雨(黑)
雨打清明前,窪地好種田(黑)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黑)
清明宜晴,穀雨宜雨(贛)
清明斷雪,穀雨斷霜(華東、華中、華南、四川及雲貴高原)
清明斷雪不斷雪,穀雨斷霜不斷霜(冀、晉)
清明無雨旱黃梅,清明有雨水黃梅(蘇、鄂)
清明節氣的霜、霧、雷及寒暖與未來天氣均有一定預示,相關諺語有:
麥怕清明霜,谷要秋來旱(雲)
清明有霜梅雨少(蘇)
清明有霧,夏秋有雨(蘇、鄂)
清明霧濃,一日天晴(豫)
清明起塵,黃土埋人(晉、內蒙古)
清明響雷頭個梅(浙)
清明冷,好年景(遼、冀)
清明暖,寒露寒(湘)
清明南風,夏水較多;清明北風,夏水較少(閩)
清明一吹西北風,當年天旱黃風多(寧)
清明北風十天寒,春霜結束在眼前(冀)
清明刮動土,要刮四十五(蘇)
清明一吹西北風,當年天旱黃風多。
清明北風十天寒,春霜結束在眼前。
清明的風俗有哪些 清明節時節民間民風民俗彙總
1、掃墓
清明節是傳統的春祭大節,與之相對應的是重陽節的秋祭。清明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祭掃祖先是對先人的緬懷方式,其習俗由來久遠。
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後,各地有所差異,清明祭祀按祭祀場所的不同可分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清明祭祀主要是由於採取墓祭方式。另一種形式是祠堂祭,又稱廟祭,廟祭是宗族的共同聚會,有的地方徑直稱為“清明會”或“吃清明”。
2、插柳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摺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簷上。據說插柳的習俗與避免疫病有關。唐人認為在河邊祭祀時,頭戴柳枝可以擺脫毒蟲的傷害。宋元以後,人們踏青歸來,往往在家門口插柳以避免蟲疫。
3、踏青
踏青為春日郊遊,也稱“踏春”,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遊玩。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春日景象,郊外遠足,這種踏青也叫春遊。古代叫探春、尋春,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遊玩,觀賞春色。踏青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這種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對後世影響深遠。
4、放風箏
放風箏是清明節人們最喜愛的活動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將其病況寫或畫於扎制的風箏上,用線繫著風箏在空中放飛,讓它飛至高空就拉線剪斷,疾病災難便會隨著風箏一起飛走。後來,風箏亦逐漸發展成廣為流行的郊遊娛樂活動。
5、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6、盪鞦韆
盪鞦韆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7、遊樂
清明節除了上述掃墓祭祖、踏青插柳的習俗之外,還有大量遊樂的風習,千百年來,倍受人們的喜愛,如延續至今的牽鉤、放風箏和盪鞦韆等,也還有曾盛行一時,惟今已不復見的射柳和蹴鞠(音:cù jū)。
8、拔河
拔河,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於春秋後期,開始盛行於軍中,後來流傳於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9、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遊戲。在細長搖曳的柳枝上,拴上一縷紅綢,即是被射的目標。大多是青年男子,騎馬挽弓,在百步以外,用特製的前頭分杈的箭,射斷那枝柳條,待柳條落地之前,飛馬前往,將柳條接住。據明朝人的記載,射柳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裡,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10、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蹴鞠,就是中國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
11、鬥雞
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帝也參加鬥雞。如唐玄宗最喜鬥雞。五代女詞人花蕊夫人有詩云:“寒食清明小殿旁,綵樓雙夾鬥雞場。內人對御分明看,先睹紅羅被十床”。皇宮裡舉行鬥雞比賽,還用10床被子當作賭注,可見玩興極濃。
12、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其中以洲泉的馬鳴廟和青石的雙廟諸的蠶花會尤為精彩隆重。馬鳴廟位於洲泉鎮西,在當地有“廟中之王”之稱,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
13、吃青團
青團是江南一帶的小吃,清明吃青團的習俗起源於寒食節。每逢寒食節,人們便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後來隨著時間的遷移,逐漸把寒食的習俗移到清明之中。
14、吃艾粄
有一句俗語叫做“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所以艾粄也是清明節的節令食品,是客家人的傳統小吃,用新鮮的艾草煮水之後剁成泥,然後加到糯米粉中,同時還要用剛剛煮艾草的水,攪拌成團后里麵包上各種餡料,蒸熟之後就可以食用了。
15、吃饊子
饊子是一種油炸食物,前面有提到清明節和寒食節合併到一起,而饊子就是在寒食節的時候食用的,提前炸好饊子,在清明節的時候就可以食用了。
清明節的農事諺語和天氣諺語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頻繁(魯)
陰雨下了清明節,斷斷續續三個月(桂)
清明難得晴,穀雨難得陰(魯)
清明不怕晴,穀雨不怕雨(黑)
雨打清明前,窪地好種田(黑)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黑)
清明宜晴,穀雨宜雨(贛)
清明斷雪,穀雨斷霜(華 ...
以下為關於節氣清明的諺語:
1、清明北風十天寒,春霜結束在眼前;
2、清明不拆絮,到老沒成器;
3、清明不帶柳,來生變黃狗;
4、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
5、清明不怕晴,穀雨不怕雨;
6、清明斷雪,穀雨斷霜;
7、清明穀雨,寒死老鼠;
8、清明颳了墳頭土,瀝瀝拉拉四十五; ...
關於立秋節氣的諺語 24節氣立秋的諺語有哪些
立秋不立秋,六月二十頭
立了秋,掛鋤鉤
立了秋,把扇丟
立秋三天,寸草結籽
立秋三天,遍地紅
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要穿棉
立秋蕎麥白露花,寒露蕎麥收到家
立秋一場雨,夏衣高捆起
立秋栽蔥,白露栽蒜
立秋胡桃白露梨,寒 ...
關於霜降節氣的諺語 霜降的諺語有哪些
1、霜降沒下霜,大雪滿山崗。
2、霜降不割禾,一天少一籮。
3、霜降見霜,米爛陳倉。
4、霜重見晴天,霜打紅日曬。
5、霜後還有兩噴花,摘拾乾淨把柴拔。
6、秋雨透地,降霜來遲。
7、霜降下雨連陰雨,霜降不下一冬幹。
8、起瞰高城回望, ...
2020描寫立冬的諺語 立冬節氣的諺語有哪些
1、種麥到立冬,來年收把種。
2、種麥到立冬,種一缸,打一甕。
3、立了冬,耬再搖,種一葫蘆打兩瓢。
4、十月不種麥。
5、十月種麥不嫌羞,明年和他同時收,人家用鐮割,自己用手揪。
6、種麥到立冬,費力白搭工。
7、立冬不倒股,不如 ...
秋分節氣各地流行的諺語 關於秋分的諺語有哪些
1、有關冷暖的氣象諺語有:
早上涼,中午熱,要下雨,得半月。
(豫)早晚冷,中午熱,要下雨還得半個月。(粵)
早晨冷,午後熱,要想下雨等半月。(魯)
早晨冷,晌午熱,落雨也得半個月。(甘)
2、以晴、雨為依據,預測後期的天氣諺有:
...
秋分的諺語有哪些 秋分節氣農諺與天氣諺語彙總
天氣諺語:
早上涼,中午熱,要下雨,得半月。(豫)
早晚冷,中午熱,要下雨還得半個月。(粵)
早晨冷,午後熱,要想下雨等半月。(魯)
早晨冷,晌午熱,落雨也得半個月。(甘)
秋分有雨寒露涼。(湘)
秋分有雨天不幹。(湘)
秋分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