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前後,古人習慣在門上插柳,頭戴柳環之俗,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之說。清代楊韞華《山壙棹歌》俗雲:「清明一霎又今朝,聽得沿街賣柳條。相約比鄰諸姐妹,一枝斜插綠雲翹。」關於清明插柳戴柳之俗,傳說柳是「鬼怖木」,可以避邪。北魏農學家賈思勰在《齊門要術》中所謂「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之說。因此,在我國民間,柳枝向來被視為降除瘟疫的象徵。
南海觀音菩薩一手拿楊柳枝,一手託甘露淨瓶。「楊枝淨水,遍灑三千」,掃除人間煩惱垢濁,祛病消災。僧人極信仰柳,在誦經禮前,必用柳枝疏牙刮舌,清潔口齒,柳成了僧人對佛教虔誠之物。
古人在日常生活實用中,知道柳枝可以「祛病消災」,但由於當時科學未發達,還未解開柳樹的「植物精氣」和含殺菌素之謎。其實柳樹在我國戰國時期,就應用在醫藥上,醫學家扁鵲用柳葉熬膏治療疔瘡腫痛。三國時華佗用柳枝治療骨折。古代印第安人當頭痛發熱時,就用搗爛的樹皮敷在前額上,起到退熱止痛的作用,這種「土醫」在一些部落裡,直沿用至今,因而稱柳樹為「神奇之樹」。
柳樹能治病這種功能,直到一九七五年,美國哈佛大學植物生理學家克萊蘭,在研究中發現搗爛的柳樹皮汁含有阿斯匹林的主要成分水楊酸。後來醫學界進一步研究發現,阿斯匹林對人體的解熱鎮痛機能是間接的,其真正的直接因素是阿斯匹林促使人體分泌更多的前列腺素。這種激素可以調節人體各方面的功能。
國外有一項研究結果表明,阿斯匹林的活性成分水楊基酸,具有防禦植物病害的作用,它既可使柳樹在早春搶先抽芽吐綠,又可使其有極強的生命力。所以繁殖柳樹十分容易,順插或倒插柳枝都可以成活,有「無心插柳柳成蔭」之說。而且柳枝婀娜多姿,又具抗汙染能力,是一種優良的庭院和路堤綠化觀賞樹。如果將阿斯匹林放入花瓶水中可延長鮮花壽命。
「柳」與「留」諧音,自漢代流行的「折柳相贈」情感民俗流行至今。唐代大詩人杜牧《獨柳》曰:「含煙一枝柳,拂地搖風久。佳人不忍折,悵望回纖手」。描寫情侶兩人將行,心裡難捨難分,連欲折柳條也不忍。劉禹錫在《楊柳枝》道:「春江一曲柳千條,二十年前舊板橋。曾與美人橋上別,恨無訊息到今朝。」詩人與情人橋上相別後,年年月月在柳樹底下苦苦痴等,卻渺無音訊。
「折柳送別」與「植柳留念」已成為我國民間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唐代文成公主遠嫁西藏的松贊干布,特地從長安帶去柳樹種苗,植於拉薩大昭寺周圍,以表達對故鄉的思念。因此,這些樹被稱為「唐柳」、「公主柳」。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時,發動群眾治理西湖,在堤上栽植楊柳,美化環境,建立了今日西湖的「人間天堂」。陽春三月,筆者遊覽到西湖,此時正值桃紅柳綠,空氣清新,眼前展現出一幅幅大自然生機勃勃的畫圖,令人心曠神怡。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裡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漢朝時就有“折柳贈別”的風俗: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李白有詞雲:“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堤長十里,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人,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這種習俗最早起源於《詩經.小雅.采薇》裡“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離別贈柳來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捨的心意。楊柳是春天的標誌,在春天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折柳贈別”就蘊含著“春常在”的祝願。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親人離別去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芽,好像柳枝之隨處可活。它是一種對友人的美好祝願。古人的詩詞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贈別之事。唐代權德輿詩:“新知折柳贈”,宋代姜白石詩:“別路恐無青柳枝”,明代郭登詩:“年年長自送行人,折盡邊城路旁柳。”清代陳維崧詞:“柳條今剩幾?待折贈。”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其實,柳樹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徵意義,古人又賦予柳樹種種感情,於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寒食究竟在清明的前幾日?有幾種說法。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稱寒食節,這樣正好是清明節的前二天。唐代元稹的詩云:“初過寒食一百六”,認為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清明節與冬至本身所處的日期,就有一天的差異。因為寒食和清明的日子相近,而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動又往往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也就沒有嚴格區分了。
清明前後流傳著很多傳統的風俗活動。如寒食賜火,清明掃墓,踏青郊遊,打馬球,放風箏,盪鞦韆,鬥雞,拔河等。這些活動隨著歲月的賡續交替,社會的嬗遞變化,有的習俗已被淘汰,有的仍遺留至今並賦予了新的內容。
"柳蜜"並不常用,北京兒童在遊戲爭先中常說:"喝蜜!" 喝蜜表示先玩。
北京話 ”蜜“是指的長髮中分的美麗高挑女子,成熟,不走可愛路線,不是日韓範。
蜜範兒一般扮相比較成熟,偏近於“歐美範”。
端午插艾。
柳條插進泥土即活,有強大的生命力,插到哪裡,哪裡成蔭。柳樹的生命力特別頑強,插柳插出不少柳樹,正所謂“無心插柳柳成蔭”,慢慢形成了清明植樹的習俗。
在中國民間,柳枝向來被視為驅除瘟疫的象徵,據說這一說法源於佛教,佛教經典《灌頂經》所載,禪拉比丘曾以柳枝咒龍,觀音則一手託淨瓶,一手拿柳枝 ...
這個習俗早在唐代就有了。唐人認為三月三在河邊祭祀時,頭戴柳枝可以擺脫毒蟲的傷害。宋元以後,清明節插柳的習俗非常盛行,人們踏青玩游回來,在家門口插柳以避免蟲疫。
清明節作為我國傳統的祭祖節日,歷來為國人所重視。它還是24節氣之中的重要一節,歷來就有很多的風俗習慣。國人自古就有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禮俗觀念 ...
清明有哪些特點
到了清明節氣,萬物生長,潔淨清明。中國黃河中下游及以南地區平均溫度在10℃以上;中國大部分地區氣候溫暖、草木萌茂,改變了冬季寒冷枯黃的景象。
清明本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出現較早的記載是在《淮南子.天文圳》中。按《國語》所載,“四時有八氣”歷來都包括“清明風為三月節。此風屬哭,故 ...
清明節門上插柳枝是很多地方都有的習俗,別以為插個柳枝很簡單,但其中的講究確實是多的不行,像小編文中的所說的柳枝的選擇便是大家最為好奇的,下面小編就和大家一起看看清明插的柳枝一定是新鮮的嗎。
清明插的柳枝一定是新鮮的嗎
清明插的柳枝一定是新鮮的,不過各地的風俗習慣不一樣,具體的還得看地方。而之所以有 ...
天再旦,年復來,節氣二十四個,一一而出。立春之後是雨水,雨水之後是驚蟄,接著是春分,十五日以後,鬥指乙,便是清明瞭。
到了這個節氣,日暖,天朗,風和,雨沛,草盡染綠,木咸豐茂,冬之灰黃轉而為春之青翠,山川河流,一片欣然。人也充滿希望,姑娘更是燦爛。古賢者認為,萬物生長於斯,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誠 ...
清明、穀雨時節,是新茶採收的時節。
清明茶,是清明時節採製的茶葉嫩芽(清明前採製的新茶叫“明前茶”),是新春的第一齣茶。春季氣溫適中,雨量充沛,因而清明茶色澤綠翠,葉質柔軟;香高味醇,奇特優雅,是一年之中的佳品。
穀雨茶,是穀雨時節採製的春茶(穀雨前採製的新茶叫“雨前茶”),又叫二春茶。春季溫度適 ...
清明,它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漢代時就已形成,“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時節“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這些都是清明名稱的由來。人們依此節氣作為判斷所要進行的農事,根據清明雨水的多少佔卜莊稼的豐歉情況。由於時間上的相近關係,唐代以後,清明綜合寒食節、上巳節習俗,逐漸發展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