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官是明代養老制度中賜予老人冠帶的頭銜。
明英宗天順二年以後出現的這種壽官,是逢恩詔頒下時才賜予的一個頭銜,在整個明朝僅僅頒給十九次,因此對當時人來說格外珍貴。
壽官是經由地方推舉的方式產生的,清朝也有壽官,九品壽官就是一個頭銜,沒有實權。
大約相當於現在的科級。清朝正九品包括: 禮部四譯會同館大使、欽天監監侯、司書、太常寺漢贊禮郎 、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縣主薄 、各營蘭翎長 、外委把總;從九品包括: 翰林院侍詔、滿洲孔目、禮部四譯會同官序班、國子監典籍、 鴻臚寺漢鳴贊、序班、刑部司獄、欽天監司晨、博士、 太醫院吏目、太常寺司樂、工部司匠 、府廳照磨、州吏目、道庫大使、宣課司大使、府稅課司大使、 司府廳司獄、司府廳倉大使、巡檢、土巡檢 、太僕寺馬廠委署協領 、額外外委。
現在來說就是政府裡一個留職的一個小科員。清朝封贈的官階,登仕郎屬九品官員所加封的官階始於唐代。是用做標誌官員身份與級別的稱號,亦稱“階官”。清朝時,階官與品級完全對應,官居幾品即授幾品階官,如知縣,按例為正七品,當年若被加封五品銜,就得授予正五品的奉政大夫的階官,可以使用五品官才能服用的服飾。有時完全無實職的人,也可以得到階官的稱號,可以使用其服飾,享其虛榮。清朝的文武階官亦各有18級:文階18級分別是:光祿大夫、榮祿大夫、資政大夫、通奉大夫、通議大夫、中議大夫、中憲大夫、朝議大夫、奉政大夫、承德郎、儒林郎、文林郎、徵仕郎、修職左郎、登仕郎、登仕左郎。武階18級分別是:建威將軍、振威將軍、武顯將軍、武功將軍、武義都尉、武翼都尉、昭武都尉、宣武都尉、武德騎尉、武德佐騎尉、武略騎尉、武略佐騎尉、武信騎尉、武信佐騎尉、奮武校尉、奮武佐校尉、修武校尉、修武佐校尉。
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選官制度,又稱九品官人法,是曹丕採納尚書令陳群的意見,後來各參與方基本遵從這種不成文規定,從曹魏始至隋唐科舉的確立,這期間約存在了四百年之久。
選官制度是保證封建制度的重要舉措,歷代統治者對此極為關注,選拔標準由家世、財產逐漸發展到才學,形式日益嚴密,選拔標準逐步趨向公平、 ...
清代的官吏等級制度沿用了自漢魏六朝以來的“九品十八級”基本制度,每一品有正和從之別,如正一品、從一品。清朝八品官含有正八品官和從八品官:
第一,正八品官有國子監學正、國子監學錄、欽天監主簿、太醫院御醫、五經博士、八品筆帖式、四氏學學錄、太常寺協律郎、布政司司庫大使、運鹽使司庫庫大使、道庫大使、按察司知 ...
九品中正制的選官標準:由各州郡分別推選大中正一人,所推舉大中正必為在中央任職官員且德名俱高者。大中正再產生小中正。中正就是品評人才的官職名稱。大、小中正產生後,由中央分發一種人才調查表,在該表中將人才分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九品中正制上承兩漢察舉制,下啟隋唐之 ...
巡檢九品,是最低的品級,相當於鄉鎮級別幹部,從巡檢平常負責乾的緝拿追捕查戶口等事情來看,大致相當於現在的鄉鎮派出所所長。各地方的九品巡檢,手下有差役和少量軍隊,負責緝捕盜賊。在交通要道之處專門負責盤查往來奸細和販賣私鹽的人。 ...
清朝時候的九品官相當於現在各縣裡的局長。正九品官員:禮部四譯會同館大使。正七品:知縣,大約等同於現在的正處級幹部。正八品:縣丞,大約等同於科長、主任科員。
九品官在清代時期是作為縣官的從屬官員存在的,大約等同於副主任科員。 ...
古代官員分九品十八級,從七品是第十四級。古代官職分為九品,由正一品到從九品,共計十八級。其中,正三品分正三品堂上和正三品堂下。正一品至正三品堂上,稱為堂上官。正三品堂下到正七品,稱為堂下官或參上官。正七品以下為參下官。
相當於縣長,管理一個縣的行政事務的官員。我國秦漢以後,管理萬戶以上的縣稱為縣令,萬 ...
有淵源,因為清朝的品級制也是在參考前朝制度的基礎上,進行自己的改革和創新得來的。
清朝的官、階、品從、爵位既保留了滿族的傳統稱謂,又保留了中國封建社會的“九品中正制”的選拔制度。
“九品中正制”起源於曹魏時期,當時,將士人按才能分為九等,稱為九品,以後又將官員的尊卑也分做九等,亦稱為九品。北魏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