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清朝為什麼設立議政王大臣會議

清朝為什麼設立議政王大臣會議

  清朝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其雛形出現於努爾哈赤建立後金之時。

  1622年,努爾哈赤按照部落貴族共同議事的傳統,令八旗旗主即八大貝勒共治國政,參加後金的決策會議,共同處理軍國要務。第二年,又設八大臣以輔佐之,稱議政大臣,與八旗旗主一起議政。皇太極嗣位後,為了擴大自己的權力,有意識地抑裁大貝勒的權力,並逐步提高議政大臣的地位。

  1637年,最後確定了議政王大臣會議作為中央輔政機關的地位。為了加強君主專制,雍正時設軍機處,由皇帝選調親信大臣組成。軍國大事完全憑皇帝裁決,清王朝統一全國後,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成員有較多的增加,貴族中除親王、郡王、貝勒參加議政外,貝子及公一級也有參加議政的。

  其議政形式有二:一為廷議,一為交議。在清王朝統一全國過程中,用兵頻繁,軍情險急,議政王大臣會議對重大決策曾起過重要的作用。

關於議政王大臣會議的問題

  中國清代前期滿族上層貴族參與處理國政制度 。

  崇德元年,皇太極正式稱帝,將原來的旗主貝勒全部封王,並令除八旗固山額真繼續兼議政大臣外,每旗另設議政大臣三員,議政大臣的職名正式出現。

  此後,清王朝宗室貴族中的王與八旗固山額真、議政大臣共同議政的形式,即稱為議政王大臣會議,因參與議政的還有貝勒等人,故又稱議政王、貝勒、大臣會議,“議政”是一種正式的職銜,必須經過皇帝的任命,同樣,在必要時,皇帝也可以撤銷某一貴族及大臣的議政資格。

  最初議政王大臣權力極大,皇位繼承這樣的重大決策都由議政王大臣會議決定,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決策皇帝不能更改,甚至議政王大臣有權罷免皇帝。

清朝的異姓王有幾個都是誰

  清朝的異姓王總共有15個,其中生封王爵的有:

  ⒈定南王:孔有德;

  ⒉靖南王:耿仲明,耿繼茂,耿精忠;

  ⒊平南王:尚可喜,尚之孝,尚之信;

  ⒋平西王:吳三桂;

  ⒌義王:孫可望,孫徵淇,孫徵淳;

  死後追贈王爵的有:福康安,揚古利,黃芳度,傅恆。


清朝四大顧命大臣都是誰

  按照康熙繼位時順治安排,依次是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   四大臣執政初始,尚能齊心合力,基本上遵照福臨制定的方針,繼續完成統一中國的戰爭。從康熙五年始,四大臣之間的爭鬥日益激化。其中鰲拜與蘇克薩哈矛盾尖銳。鰲拜憑其戰功卓著,盛氣凌人,同蘇克薩哈論事多有齟齬,積以成仇。四朝老臣索尼,見鰲拜與蘇克薩哈 ...

吳三桂被清朝封為什麼

  吳三桂,崇禎十七年降清,在山海關大戰中大敗李自成,封平西王。順治十六年,吳三桂鎮守雲南,引兵入緬甸,迫緬甸王交出南明永曆帝。康熙元年,吳三桂殺南明永曆帝於昆明。同年,晉封為平西親王,與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廣東平南王尚可喜並稱三藩。康熙十二年,下令撤藩。吳三桂自稱周王、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釋出 ...

議政是什麼官職

  議政王是參與決策討論軍國重務的具有王爵的高階滿洲貴族官職。   努爾哈赤建國稱汗之前,滿族內部諸貝勒即有參與重大事務議論之例。其時滿洲各部並無王爵,各部酋長以貝勒稱謂為最尊。努爾哈赤稱帝后的天命元年始命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等四人為大貝勒,地位高於諸貝勒之上。天命六年,努爾哈赤命代善等四大貝勒輪值國 ...

清朝八賢是怎麼死的

  清朝八賢王:屈死於父兄妒忌,以致大病而亡。   康熙五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康熙帝在前往熱河巡視途中,經由密雲縣、花峪溝等地,胤禩即八賢王原該隨侍在旁,但因當時恰是其母良妃去世二週年的祭日,所以他前去祭奠母親,未赴行在請安,只派了太監去康熙處說明緣由,表示將在湯泉處等候皇父一同回京。後來胤禩挑選了兩隻上等 ...

海賊世界會議坐上王座是誰

  海賊王世界會議坐上王座是伊姆大人,海賊王世界會議篇終篇,名為伊姆的神秘大佬,緩步走上了虛空王座,最後坐在了王座之上,接受五老星跪拜。 ...

為什麼清朝沒有藩

  清朝是君主專制達到頂峰的朝代,藩王對君主專制統治有威脅,所以清朝沒有藩王。   藩王:是指擁有封地或封國的親王或郡王,擁有兵權,鎮守一方,有封國的親王、郡王都可以稱作藩王,不管是宗室還是外姓, 一般得到藩王稱號的都是戰功卓越的臣子,如清代的耿精忠,尚可喜等,也是介於地方長官與獨立君主之間的統治者,他們可能 ...

清朝鐵帽子啥意思

  鐵帽子王: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源於清朝的封爵制度,鐵帽子王比一般的親王享有更優厚的待遇和特權。清朝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因為他們功勳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饗太廟的殊榮。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因在清朝中後期穩固江山中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