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清朝的道臺是幾品官銜

清朝的道臺是幾品官銜

  道員:官名,相當於現在的副省長級別,為從三品或正四品官員。明布政使有佐官左、右參政及左、右參議,分管各承宣佈政司轄區內部份地區、錢穀等事,無定員,因事添設,各省不等,稱分守道,按察使有佐官副使、僉事,無定員,分管各提刑按察使司轄區內部分地區、刑名等事,稱分巡道。清乾隆十八年廢參政、參議、副使、僉事等官銜,專置分守道主管一省內若干府縣政務、分巡道主管全省提學、屯田等專門事務,守、巡諸道多加兵備銜,長官皆稱道員,俗稱道臺,尊稱觀察,清末又在各省置巡警道與勸業道,民國初年曾分一省為數道,以道尹為長官。

直隸守道是幾品官

  直隸守道屬於四品官,守道,清朝地方官制中官職名稱。清初,布政使下設左右參政、參議,駐守在某一地方,稱為守道。又按察使下設副使、僉事等,可去分巡某一地方,稱為巡道。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傳十二帝,享國276年。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明朝滅亡,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攝政王多爾袞率領清軍入關,同年順治帝遷都北京,從此清朝取代明朝成為全國統治者。在隨後的二十餘年間平定大順、大西、南明等政權。後又平定三藩之亂、統一鄭氏臺灣,逐步掌控全國。

清朝大理石少卿幾品

  清朝沒有大理寺,只有大理院。大理少卿是正四品,是大理卿的助手。大理寺少卿,是官職名。大理寺,官署名,相當於現代的最高法庭,掌刑獄案件審理。秦漢為廷尉,北齊為大理寺,歷代因之,清為大理院。

  清代大理院置正卿,官至四品。少卿為主官,下有刑科、民科推丞各一人,推事二十五人,餘有典簿廳都典簿、典簿、主簿及錄事。此機構主司司法。


清朝書吏是

  最高九品,清代職官的品級是按官吏職位高低來分,分為十一個品級,品級數越大,職位越低。最低的職是法官,最高的職位是一品。“書吏”這一清朝政治統治中的特殊群體,他們地位卑微卻壟斷文書處理和檔案收儲工作,在清朝統治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 ...

清朝巡檢史是

  巡檢官署名巡檢司,官名巡檢使,省稱巡檢。宋時於京師府界東西兩路,各置都同巡檢二人,京城四門巡檢各一人。又於沿邊、沿江、沿海置巡檢司。掌訓練甲兵,巡邏州邑,職權頗重,後受所在縣令節制。明清時,凡鎮市、關隘要害處俱設巡檢司,歸縣令管轄,一般秩正九品,有的地方還有文武巡檢之分,有縣派出機構之職能,亦有副巡檢(從 ...

清朝知府和誰大

  道員又稱道臺,清代官名。根據清代的官階制度,道臺是巡撫、總督與知府之間的地方長官。   知府又稱太守,是中國古代的地方職官名,州府最高行政長官。道臺為巡撫、總督下,知府上的一級地方行政機構。   清代的地方機構分“省、府、縣”三級。省的最高官員為總督和巡撫;總督為正二品,巡撫為從二品。知府最初為正四品,後 ...

清朝巡撫

  清朝巡撫是從二品官。巡撫是中國明清時地方軍政大員之一。又稱撫臺。巡視各地的軍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撫主管一省軍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撫軍按民"而名。   清代,地方大員的品級為:總督,正二品,加兵部尚書銜,兼都察院右都御史銜,從一品,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銜,正二品;巡撫,從二品, ...

清朝的例封承德郎是官級的

  文散官名。金朝始置,為正七品上。元朝為正六品。明朝為正六品初授承直郎,升授承德郎。清朝為正六品概授承德郎。清 錢謙益《尚寶司少卿袁可立父淮加贈奉直大夫尚寶司少卿》:“贈承德郎尚寶司丞袁淮,乃尚寶司少卿袁可立之父,行無考類,言有表坊。” ...

清朝的蘇州織造是

  清朝時,江寧、杭州、蘇州三處各設織造監督一人,簡稱“織造”。織造是不屬於常設官缺,例以內務府司員簡派,事實上多是由資深的內務府正五品郎中出任。原則上織造每年更替一次,但可以連任,所以出現像李家、曹家那樣長期擔任織造的世家。清制,織造官由內務府派遣,雖然內務府郎中僅為正五品,但派到地方後屬欽差性質,與地方長 ...

清朝監察御史是

  監察御史官名,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始設,改檢校御史為監察御史。唐御史臺分為三院,監察御史屬察院,品秩不高而許可權廣。宋元明清沿襲,明清廢御史臺設都察院,通常彈劾與建言,設都御史、副都御史、監察御史,監察御史分道負責,因而分別冠以某某道地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