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子封王共有四種,分別是:
和碩親王,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補服為四團龍;多羅郡王,歲俸銀5千兩,祿米5千斛,補服為四團龍;多羅貝勒,歲俸銀2500兩,祿米2500斛,補服為兩團正蟒;固山貝子,歲俸銀1300兩,祿米1300斛,補服為兩團行蟒。
清朝皇子封王共有四種,分別是:
和碩親王,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補服為四團龍;多羅郡王,歲俸銀5千兩,祿米5千斛,補服為四團龍;多羅貝勒,歲俸銀2500兩,祿米2500斛,補服為兩團正蟒;固山貝子,歲俸銀1300兩,祿米1300斛,補服為兩團行蟒。
在清朝,共有四位漢人被封王:
定南王孔有德:字瑞圖,遼東蓋州衛人,原籍山東,明末清初將領。崇禎九年,受封為恭順王,出征朝鮮、錦州、松山等地。八旗漢軍成立時,被編入漢軍正紅旗。入關後,隨豫親王多鐸追剿農民起義軍,鎮壓了江南各地的抗清鬥爭。順治六年改封定南王,出征廣西。平西王吳三桂:字長伯,一字月所,明朝遼東人,祖籍江南高郵,錦州總兵吳襄之子,祖大壽外甥。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軍事人物。崇禎十七年降清,在山海關大戰中大敗李自成,封平西王。靖南王耿仲明:字雲臺,清初三藩之一,生於遼東蓋州衛,崇禎初為登州參將,毛文龍舊部。袁崇煥督師薊遼,殺毛文龍,耿仲明被調隸山東巡撫孫元化麾下。平南王尚可喜:字元吉,號震陽,祖籍山西洪洞,後至河北衡水,公元1576年其祖父尚繼官舉家遷往遼東海州。尚可喜戎馬一生,身經百戰,轉戰數萬裡。
中國古代社會的政治等級制度之一。先秦爵制,與世襲的宗法、分封等制度互為表裡,爵位往往就是政治權力的標誌。秦以後的爵制,與先秦爵制的性質有所不同。爵不具備行政職能,主要用來確定皇親、功臣世襲的政治名位和經濟權利。
明代異姓封爵,明初一循元代舊制。洪武三年,定封爵之制,分公、侯、伯三等,罷子、男不置。有明一代,受公、侯、伯爵者除功臣、外戚外,還有宦官子弟與少數民族首領。
清代爵位名稱、等級設定又有新變化。有宗室封爵,外藩蒙古封爵,滿洲、蒙古、漢軍及漢人封爵之分。爵位為世襲,故又稱世爵。封爵都登載於皇冊,十年奏修一次。每年十二月,由宗人府、吏部派員在保和殿將一年封、襲爵人數增登於皇冊,存者朱書,故者墨書。滿洲、蒙古、漢軍、漢人世爵及外藩蒙古世爵由吏部增注,宗室王公及覺羅皇冊,則由宗人府增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