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蒙古人稱康熙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蒙語“平和寧靜”之意,為漢語“康熙”的意譯。西藏方面尊稱為“文殊皇帝”。是順治帝第三子,母親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帝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局面,有學者將其尊為“千古一帝”,康熙六十一年農曆十一月十三日崩於暢春園,終年68歲。廟號聖祖,諡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於景陵。傳位於第四子胤禛。
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蒙古人稱康熙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蒙語“平和寧靜”之意,為漢語“康熙”的意譯。西藏方面尊稱為“文殊皇帝”。是順治帝第三子,母親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帝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局面,有學者將其尊為“千古一帝”,康熙六十一年農曆十一月十三日崩於暢春園,終年68歲。廟號聖祖,諡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於景陵。傳位於第四子胤禛。
1、宋仁宗趙禎下一代皇帝是宋英宗趙曙。
2、趙曙(1032年2月16日-1067年1月25日),即宋英宗(1063一1067在位),原名趙宗實,後改名趙曙,宋太宗趙光義曾孫,商王趙元份之孫,濮王趙允讓第十三子,宋仁宗趙禎養子。宋朝第五位皇帝。
3、趙曙幼年時被無子的仁宗接入皇宮撫養,賜名為趙宗實。擔任左監門衛率府副率,後歷任右羽林軍大將軍、宜州刺史、嶽州團練使、秦州防禦使。嘉祐七年(1062年),被立為皇子,改名趙曙,封鉅鹿郡公。
原名李哲,唐朝第四位皇帝,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則天第三子。683年至684年,705年至710年兩度在位。
顯慶元年十一月五日,李顯生於長安,初封周王,後改封英王。章懷太子李賢被廢后,李顯被立為皇太子。弘道元年即皇帝位,武后臨朝稱制。光宅元年,被廢為廬陵王先後遷於均州、房州等地。聖歷二年召還洛陽復立為皇太子,神龍元年復位。李顯在位期間,恢復唐朝舊制,免除租賦,設十道巡察使,置修文館學士,發展與吐蕃的經濟、文化交往,實行和親政策,把金城公主嫁給吐蕃贊普尺帶珠丹,保證了邊疆地區的穩定。
唐中宗李顯前後兩次當政,共在位五年半,景龍四年去世,終年55歲,諡號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葬於定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