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會死去,葬禮是世人與離世的人最後的告別儀式,是一個人一輩子的終點站。在我國,喪葬習俗千千萬萬種,但無論是哪裡的葬禮,都是為了表達對死者的哀思。湖北的一些喪葬文化有其獨特的特徵,現在就由小編帶大家走進湖北文化,瞭解湖北的喪葬習俗。
臨終:病人彌留之際,在家的親人須守護在病榻前,謂之“送終”。病人斷氣後,首先放一秤桿於其右手上,再請幫忙裝殮的人為之梳洗、穿壽衣。穿戴齊整後,移放堂屋靈床上有的地方在病人彌留之際,即移入中堂,名日“壽終正寢”,其靈床的放置很有講究,死者為男性,靈床停放於堂屋左側;死者為女性,則停放於堂屋右側。
然後,將死者生前用過的床鋪草,搬到屋外燒掉,再在屋門口的樹幹上捆紮幾張黃表紙,名日“搭望鄉臺”,直到第三天亡人的“三朝”時,才能將此紙燒掉。亡人所穿的“壽衣”、“壽鞋”極有講究,“壽衣”必須穿雙數,意味著死者來世兒女雙全。[宣化、豐店一帶則講究穿三腰五領“壽鞋”的鞋底,前掌納7針、後掌納8針,謂之“前七後八,見了閻王也不怕”。
入殮:亡者移放靈床,等其親屬到齊後,再行入棺,又稱“進材”或“入殮”。入殮時,首先由孝子背死者坐於堂屋正中的椅子上,面前置一瓦盆,再將一杆竹棍繫上一根白底線,把棍子一頭擱在死者手上,另一頭放在瓦盆中,白線則牽向堂屋外,然後,放一飯糰於死者另一手中,謂之“打狗粑”,其竹棍、飯糰都是為亡者去陰間的路上防狗所備。
接下來,便是“燒起身紙”或稱“燒起身袋子”,即用事先縫好的白棉布袋,裝上7斤或9斤黃表紙,先在死者肩上擱一下,再焚化在瓦盆中,意為送死者去陰間的路費;然後,在棺材內墊一層柴草灰,灰上鋪層黃表紙,稱“冥錢”或“錢紙”,將死者平放入棺中,頭枕3塊瓦、懷揣“打狗粑”,手執蒲扇,身上墊蓋新白布棉絮被子,四周填放死者生前所穿過的衣物等。裝殮畢,將棺蓋合上,但不蓋嚴,再在棺底下點一盞油燈,稱為“長明燈”,靈柩前點一燈,稱為“座頭燈”,並設香案、陳祭品,孝子孝女及親屬晝夜守護靈柩,陪同弔唁者焚香、叩頭,直到出殯。
殮三日,再正式蓋棺,稱為“封梓口(封棺)”。封棺時,邊釘釘子,邊要叫著亡者的名字說“不要怕”。
齋醮:人死後,親屬請道士到家中為其做法事,稱為“唱道”或“做功德”,按其時間長短,可分為五種。即:唱“一堂法事”,為“燒包袱”;唱半天道,為“對棺明路”;唱一天道為“燒紙”;唱三天以內,為“開大路”;唱7至9天,為“做齋”。
齋醮期間,要為亡者設孝堂、置道場、安靈位、掛挽幛,用彩色紙紮“金山”、“銀山”、“樓宇”、“轎”、“馬”、“傭人”,後又增有“彩電”、“轎車”、“冰箱”等人間所有的高檔用品;請名人學士,朗誦祭文、祭詞,親友則披麻戴孝,叩頭禮拜。齋醮時間長短,依家境貧富而定。以往,富裕人家均為“開大路”或“做齋”,一般百姓多為“燒包袱”,特別是貧困之家只書寫靈牌而無力做法事。
殯葬:殯葬前夕,親朋好友都要備香、燭、紙、鞭炮、挽幛前往哀悼。次日凌晨,按道士選定的墓地,先挖好墓坑,稱“打井”。出殯前,先將靈柩安放在,在棺底下置犁耙以防鬼怪作祟;棺旁放盆米飯,孝子孝女在靈柩前磕頭祭拜後,用手抓點米飯吃下,以示後代有飯吃,謂之“吃壓氣飯”。
出殯時,在棺頭上捆縛一隻大公雞,意為雞公爬動祖墳,後代能升官發財,還有避邪之意。親屬全都要披麻戴孝,由長子抱靈牌,執“引路幡”開道,次子抱映象隨其後,其餘親屬及親朋舉花圈、挽幛隨棺而行,沿途放鞭炮、撒紙錢,直到墓地。下葬時,先在靈柩前陳祭品、燒紙錢,再次祭奠亡靈,然後,由道士用羅盤定好山向(即墓向)後,將棺材下入墓坑,孝子棺前跪拜,道士邊向棺上撒米,邊念“彩詞”,以祝願亡者後代大吉大利,興旺發達。時辰到,再填土築墳。
復土:殯葬後第三天,孝子孝女穿孝服,到墓前燒紙祭奠,給墳墓培土,俗稱“復土”。然後,由孝長子抓點墓土用衣襟兜回家中,放置亡者靈位下,意為亡魂回家受祭(也有下葬當天孝子兜土回家置靈位下)。自此,每日早中兩餐,都要先祭供亡靈,直到三年“除靈”時止。
報七:人死之日數起,第7天為一個“七”,共為7個“七”(有地方為10個“七”)。先由道士開列每個“七”的時間,稱“報七單”,再由親屬按時通知主要親戚朋友,稱為“報七”,每個“七”日,主要親戚朋友均備香紙前往祭拜。據說,人死到陰間,每7天過一重閻羅殿,共要過7重(亦說10重)。
其中第5重閻羅殿的五閻王最厲害,他要亡者過又陡又滑,且佈滿尖刀的“尖刀山”,一旦滑倒便會被紮成血人。要避免滑倒,只有用孝子的鬚髮墊腳方可;因此,孝子們在“五七”前是不能理髮刮鬚的,只有在“五七”日理髮,並將鬚髮同錢紙一起焚燒,才能幫助亡人過尖刀山。“五七”日,已出嫁的孝女,要送來用彩色紙紮成的房屋模型,稱“靈屋”,然後,死亡者靈牌移入靈屋之中,到滿三年“除靈”時焚燬。
馨香:第二年的農曆正月初二(澡河一帶為初一)下午,親戚朋友都要前往死者家中,謂之“坐夜”。香燭紙鞭等祭品,則在上年的臘月間送到亡者家中,謂之“下祭”。子夜(芳畈等地為白天),先在靈前祭奠後,再到屋外設火場燒紙、放鞭炮,稱為“祝馨香”,其意是祝亡者在陰間新年安好。正月初三清晨,孝子首先到本村家家戶戶叩拜,然後到所有前來祝“馨香”的親戚家叩拜,稱之為“謝孝”或“謝福”。孝子孝女在“謝孝”前不能到外人家中串門,“謝孝”後方可隨意走動,否則,會給他人帶來不吉利。
除靈:亡期一年內為“小祥”,孝家春節門聯為白色;兩年內為“大祥”,春節門聯為黃色;三年內為“除服”,春節門聯為綠色。滿三年為“除服”日,親戚朋友均備香、燭、紙、鞭炮等前往祭奠,並將亡人靈牌、靈屋同錢紙一起焚燬,謂之“除靈”。“除靈”時,親屬仍須著孝服。有的人家,還請道士作“法事”。除靈後,孝子孝女服孝期滿,此後可著色彩鮮豔的服飾,春節門聯為紅色,再無他忌。至此,所有喪葬禮儀結束。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都說進入到春天是萬物復甦的時候,但是由於氣候的影響,並不是一進入春天就開始回暖,在二十四節氣裡的劃分是當驚蟄節氣才開始復甦萬物,驚蟄就是驚動冬眠的動物們。在這時候還有吃梨的習俗,你知道這是哪流傳的嗎?
節氣的習俗:蘇北及山西一帶有驚蟄全家吃梨的習俗,並流傳有“驚蟄吃了梨,一年都精神!”的民諺。也有人說“梨”諧音“離”,據說,驚蟄吃梨可讓蟲害遠離莊稼,可保全年的好收成。
在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驚蟄吃梨源於何時,無跡可尋,但祁縣民間卻有這樣一則代代相傳的故事。傳說聞名海內的晉商渠家,先祖渠濟是上黨長子縣人,明代洪武初年,帶著信、義兩個兒子,用上黨的潞麻與梨倒換祁縣的粗布、紅棗,往返兩地間從中贏利,天長日久有了積蓄,在祁縣城定居下來。
雍正年間,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驚蟄之日,其父拿出梨讓他吃後說,先祖販梨創業,歷經艱辛,定居祁縣,今日驚蟄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讓你不忘先祖,努力創業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經商致富,將開設的字號取名“長源厚”。後來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離家創業”之意,再後來驚蟄日也吃梨,亦有“努力榮祖”之念。
驚蟄吃梨其他說法:
1。是因為驚蟄這個節氣萬物復甦!驚蟄時節,乍暖還寒,除了注意防寒保暖,還因氣候比較乾燥,很容易使人口乾舌燥、外感咳嗽。所以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梨可以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此時飲食起居應順肝之性,吃梨助益脾氣,令五臟和平,以增強體質抵禦病菌的侵襲。
2。古代時生物類別比較多,有些傳染病也沒有100%的特效藥,而驚蟄這一天正是萬蟲甦醒的時候,吃梨是提醒大家小心並預防。
3。驚蟄吃梨可能是因為“梨”和“犁”是同音的緣故。
在民間有“驚蟄吃梨”之說,因為一則是人體飲食起居應順肝氣、養脾氣、潤肺燥;二則驚蟄後氣候回暖,同時會致灰霾天氣常現,人體容易外感咳嗽、口乾舌燥。而梨性微寒且甘潤,能生津清熱、潤肺止咳、消食除滯。
在許多民族的觀念中,死亡是很神秘的事情,高山族也不例外。高山族人認為,非自然死亡者是“惡死”,對“惡死”者屍體葬法與“善死”者不同。本期小編就帶你去高山族文化了解高山族喪葬習俗。
1、裸葬。高山族的一種隨葬習俗。人死後,脫去衣服,用鹿皮包裹,親屬四人將屍體抬至山頂,開啟鹿皮,使屍體置於其上,再把死者生 ...
仡佬族對老人謝世後的喪事非常重視,總要虔誠、隆重地舉辦葬禮,以寄託哀思。其喪葬禮儀紛繁複雜,具有濃厚的民族、宗教、地域文化的特色。在仡佬族文化中,當與自己朝夕相處的老人謝世,活著的人深感哀痛,總要虔誠、隆重地舉辦喪事,以寄託哀思,從而形成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喪事禮儀及墓葬文化。關於仡佬族的那些喪葬習俗你瞭解 ...
二月二是漢族著名的傳統節日。
“二月二,煎年糕,細些火,慢點燒,別把老公公的鬍鬚燒著了。”在每個小孩都會背誦的言語。
對城市文化感興趣的你,今天讓我們一起來了解東北二月二的習俗吧!
二月二習俗是龍頭節,又稱青龍節,是一個漢族傳統節日。二月初二,龍抬頭,相傳二月初二是軒轅黃帝出生的日子。說龍頭節 ...
過年的習俗歸納起來,大致有貼對聯,團圓飯,傳送紅包,穿新衣,拜年等。
這些都是中國傳統的習俗,惠州人的春節都頗有一些惠州本地的特色。
對惠州文化感興趣的你,讓我們一起來了解惠州過春節的風俗習慣吧!
1、送灶君
以前,不論貧富,家家都有灶君神位,灶君是奉天上玉帝之命,到人世間視察善惡的,他的 ...
幾乎每年的春節都是小孩子最期盼的節日了,因為除了熱鬧閤家團圓。對於小孩子來說當然就是收壓歲錢了。
但是越長大我們越來越發現似乎對過年少了童年時候的期盼。
對南通文化感興趣的你,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南通人過春節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除夕
一年的最後一天夜頭叫除夕。在段玉裁《說文》中,“除”條裡 ...
在我國古代的傳統文化中喪葬習俗是極端複雜繁瑣的,因為這是送別死者的最後儀式,所以古人也尤為重視。民國之後,全國颳起了社會新風氣,舊的封建傳統全部被推翻摒棄,許多儀式也變得更加簡單而具有意義。那麼,山東文化中,喪葬習俗如何呢?
喪葬過程可分為:備喪、初喪、靈奠。備喪,就是給老人準備送老的衣物、棺木等。
...
婚禮與葬禮,都是在中國歷史文化傳統上的一件重要的事。不僅僅關乎人生,也是禮治的問題,“禮”,是中國人最講究的,所以不論是婚禮或者葬禮,都少不了在禮治方面的各種講究。在徐州文化中,關於葬禮方面的習俗習慣,大家又瞭解多少呢?
徐州位於中國南北交界之處,人口混雜,南北方的人都有,其殯葬習俗既有本地傳統又夾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