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楚國。
隨州位於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匯地帶,東承武漢,西接襄樊,北臨信陽,南達荊州,居荊豫要衝,扼漢襄咽喉,是湖北省對外開放的北大門,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由東向西的重要接力站和中轉站。 隨州交通便利,京廣鐵路、漢渝鐵路、西寧鐵路和107、312、316國道以及漢十高速公路、隨嶽高速公路和麻竹高速公路貫穿全境。
是楚國。
隨州位於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匯地帶,東承武漢,西接襄樊,北臨信陽,南達荊州,居荊豫要衝,扼漢襄咽喉,是湖北省對外開放的北大門,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由東向西的重要接力站和中轉站。 隨州交通便利,京廣鐵路、漢渝鐵路、西寧鐵路和107、312、316國道以及漢十高速公路、隨嶽高速公路和麻竹高速公路貫穿全境。
上古有炎帝,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號神農氏;春秋有季梁,又稱季氏梁、季仕梁,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春秋初期隨國大夫,我國南方第一位文化名人,開儒家學說先河的重要學者;戰國有曾侯乙,是中國戰國時期南方姬姓曾國的國君;唐時有胡紫陽,李白與胡紫陽交往頻繁,寫下大量詩文,流傳至今的有《題隨州紫陽先生壁》、《冬夜於隨州紫陽先生餐霞樓送煙子元演隱仙城山序》等;唐代詩人劉長卿,曾在隨州任刺史,有《劉隨州集》傳世;宋代有歐陽修,4歲隨母親來隨州投靠叔叔,24歲離開隨州北上求學,留有五眼橋、八角樓等遺蹟;南宋有名將李庭芝,字祥甫,淳佑元年進士,寶佑中知真州,累遷兩淮安撫制置大使兼知揚州,後益王派遣使者以少保、左丞相的職務召回李庭芝,李庭芝與姜才一起轉戰到泰州,突圍失敗,被執殉難;元朝有明玉珍,農民起義軍領袖,大夏國建立者。
湖北隨州大洪山風景名勝區在當地村民左勇家發現一口古代高僧“坐化缸”。此時,左勇一家祖孫三代已保護這口坐化缸50餘年。得知此缸是貴重文物,左勇近日在家人支援下,毅然將這口缸交給景區文物部門,並得到景區管委會褒獎。
左勇家住大洪山風景名勝區綠水村四組,筆者在他家中看到了這口神奇的“坐化缸”。缸體高74公分、上口直徑90公分,缸底直徑67公分,製作規整,精巧美觀。缸體釉面呈金黃色,燒製十分考究,繪有六方圖案,圖案包括仙鶴、花鳥、祥雲等,並且一方圖案上刻有“佛光普照”四個金光大字。整個主題圖案佈局疏密有致、線條流暢、造型生動、寓意深刻。
左勇告訴筆者,這口缸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從他爺爺手裡傳下來的,當時有人從洪山禪寺東塔林下挖出這口缸,爺爺花20元錢買了回來,放在家裡。爺爺去世後,左勇父親接著儲存,直到傳到左勇手中。
年逾90歲的鄭宗英老人,是左勇的奶奶,也證實了左勇的說法。她說,當時缸挖出來時,沒在意這缸還是個“寶貝”。
左勇介紹道,幾年前,有人上門出價800元欲買此缸,時隔不久,又有人出價數千元購買,他才知道此缸可能是件有價值的古物。
據介紹,坐化缸又稱和尚棺(即和尚坐化缸),缸葬是和尚坐化的一種獨特方式,一般指得道高僧圓寂後,盤坐在一個特製的陶缸之中,並在遺體四周放下木炭、石灰、香料等物品,用來除溼防腐,再密封連缸體一起安葬。
據《大洪山志》記載,大洪山自唐代以來歷代都建有寺院。興盛時期,寺廟達到26座。僅寶珠峰上寺廟就達到100間,僧人達到1000人。位於現洪山禪寺東南方向100餘米的東塔林,系歷代洪山禪寺住持的墓塔叢林,原有十數座。後塔林多毀於兵亂,現僅存通賢師塔。
由此可見,出自此處的坐化缸應為一得道高僧坐化缸,至於是哪位得道高僧,還有待專家進一步考證。
大洪山景區黨工委書記劉澤富、管委會主任李成盛表示,坐化缸的發現,再次印證了大洪佛教歷史的深厚,豐富了大洪山佛教文化內涵。同時,也為大洪山恢復“佛教名山”增添了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