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湖南花鼓戲流派之長沙花鼓戲簡介

湖南花鼓戲流派之長沙花鼓戲簡介

  湖南花鼓戲由於地域聲腔以及民俗鄉音等各方面的差異有不同的花鼓戲分支,其中,這些花鼓戲均以長沙官話為統一的舞臺語言,各有代表性劇目和音樂聲腔。下面,要介紹的關於長沙花鼓戲的內容,一起到花鼓戲文化中看看吧。

  長沙花鼓戲簡介:

  長沙花鼓戲流行於長沙、湘潭、株洲、寧鄉、瀏陽、平江等地,是湖南花鼓戲流行最廣,影響最大的一個花鼓戲劇種。早在清代中葉就在這些地方流行開來,盛演不衰。

  長沙花鼓戲主要聲腔是“川調”,為大部分劇目所採用。因伴奏用絲竹樂器,民間稱它為“弦子腔”。“弦子腔”同樣受漢調皮黃影響,逐漸靠近板腔音樂,也有[一流]、[二流]、[三流]、[導板]、[哀子]、[四腔哀子]、[吟腔]、[梢腔]之類,主要劇目有《盤夫》、《祭塔》、《捉蝴蝶》、《放風箏》、《梁祝哀史》、《白蛇傳》、《菜園會》、《討學錢》、《蘆林會》等。

  長沙花鼓戲,以長沙官話為舞臺語言,是湖南花鼓戲中影響較大的一種。它是由農村的勞動山歌、民間小調和地方花鼓(包括打花鼓、地花鼓-花鼓燈)發展起來的,距今已有一百六十餘年。

  長沙花鼓戲在地花鼓階段,是從“兩小”(小丑、小旦)到“三小”(兩小加小生),再從“三小”發展到多種角色。但以“三小”為主,至今仍是長沙花鼓戲的重要特點。

  長沙花鼓戲的劇目與音樂:

  長沙花鼓戲的傳統劇目中,有大量的小戲和摺子戲,是最有特色和具有代表性的劇目。小戲包括“對子戲”和“三小戲”。小戲大都是在山歌、漁歌、小調、地花鼓、竹馬燈等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摺子戲則是大本戲中經常作為單獨演出的,都是長沙花鼓戲中最流行的劇目。建國後,依靠老藝人和文藝工作者的合作,對長沙花鼓戲的傳統劇目進行了挖掘、改編。重點加工整理的有《劉海砍樵》、《蘆林會》、《陰陽扇》、《南莊收租》、《劉海戲金蟾》等五十個劇本。

  在音樂中屬於“曲牌聯綴體”,聯綴的方法是根據塑造形象的需要和保持唱腔佈局統一協調的要求,將同基調的多支曲牌聯接起來,達到刻劃人物、展現劇情的目的。但在表現手法上,輔以板式變化,以彌補曲調之不足。

  長沙花鼓戲的聲腔分為“川調”、“打鑼腔”和“小調”三大類。前兩類稱為“正調”,有較固定的聲腔格式、旋律特點;後一類的曲調旋律、節奏、調式都變化較大,基本上各自保持原來的民歌結構。長沙花鼓戲的過場音樂,曲調來源於民間歌曲和古典的曲牌。長沙花鼓戲在“三小”的基礎上發展了生、旦、淨、醜諸行角色。但小丑、小旦、小生仍代表著本劇種獨特的藝術風格。小丑分為褶子醜、短身醜、官衣醜、爛布醜、奶生醜等。

  長沙花鼓戲的伴奏樂隊,分文武場面。文場有大筒、嗩吶。大筒是主要樂器,形似二胡,以竹筒蛇皮製作,音色清亮而渾厚,伴奏時用於託腔保調;嗩吶分大嗩吶和小嗩吶,主要用於吹奏過門。武場有堂鼓、大鑼(蘇鑼)、大鈔(漢鈔)、小鈔和小鑼。擊拍的是“可子”(即長方形的梆子)。

湖南花鼓戲流派之常德花鼓戲簡介

  常德花鼓戲,源於民間的“採茶燈”、“車兒燈”。是湖南花鼓戲由於地域聲腔以及民俗鄉音等各方面的差異產生的主要流派之一。接下來,就讓我們透過花鼓戲文化來具體瞭解關於常德花鼓戲的主要內容吧。

  常德花鼓戲主要流行於常德、桃源、漢壽、臨澧、大庸、慈利一些地方。它源於民間的“採茶燈”、“車兒燈”,清末流入城市。宣統年間《長沙曰報》就有常德禁“花燈淫戲”的記載,正因為此,才迫使後來花鼓戲班與漢班合演,在合演中直接受到常德漢劇的影響。

  解放前,不少花鼓戲藝人學漢劇,入漢班,演出常是花鼓、漢調“兩下鍋”,當地稱這種班子為“兩掄班”。這種情形一直延續到解放後。

  常德的音樂也是“川調”、“打鑼腔”和“小調”。主要劇目有《林英觀花》、《跳粉牆》、《揀菌子》、《雙下山》以及解放後改編的《尤二姐之死》。新編現代戲《山村獸醫》。

  湖南花鼓戲除聲腔音樂外,不少傳統劇目是從漢劇搬過來的,據說有幾百個,如《宋江殺惜》、《梅龍戲鳳》、《關王廟燒香》、《槐蔭送子》、《清風亭》、《趕潘》等。

  湖南花鼓戲簡介:

  湖南花鼓戲是一種湖南省的漢族戲曲劇種。作為湖南各地花鼓戲流派的總稱。由於流行地區不同而有長沙花鼓戲、益陽花鼓戲、岳陽花鼓戲、衡陽花鼓戲、邵陽花鼓戲、常德花鼓戲、零陵花鼓戲等六個流派之分,其都各具不同的藝術風格。

  各地花鼓戲的傳統劇目約有四百多個,音樂曲調三百餘支。音樂主要是以極具地方特色的湖南花鼓大筒、以及嗩吶、琵琶、笛子、鑼鼓等民族樂器作伴奏。曲調活潑輕快,旋律流暢明快。特別是唱遍大江南北,風靡海內外的湖南花鼓戲名劇《劉海砍樵》其膾炙人口的“比古調”唱段,深受全國各地的人民群眾所喜愛。花鼓戲也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湖南花鼓戲流派之岳陽花鼓戲簡介

  岳陽花鼓戲源於臨湘花鼓戲,流行於岳陽、汨羅、臨湘及湖北通城、崇陽等地。其和湖南花鼓戲的其它流派在劇目和音樂唱腔上都有較為明顯的不同。那麼,現在我們就到花鼓戲文化中具體瞭解岳陽花鼓戲吧。

  岳陽花鼓戲源於臨湘花鼓戲,流行於岳陽、汨羅、臨湘及湖北通城、崇陽等地。清代嘉慶《巴陵縣誌》就有在巴陵一帶農村演花鼓戲之盛的記載。

  從音樂來說,岳陽花鼓戲主要聲腔叫“琴腔”。“琴腔”曲調有[單句子](正調)、[夾句子]、[夢調]、[陰調]、[哀調]、[一字調]等。其他民歌小調如[思夫調]、[相思調]、[鬧五更]、[十繡]、[回門調]、[十杯酒]、[梅花引]等,常穿插其間使用。“琴腔”受漢調影響是很明顯的。岳陽花鼓戲有不少劇目也是以“琴腔”為主的,所以它流傳到鄂南的通城、崇陽演出時,因音樂同源,語言相近,深受當地群眾喜愛,逐步形成了一個當地的新劇種,稱其為“提琴戲”。

  主要劇目有《思夫》、《補背褡》、《蘆林記》、《雙盜花》、《雙賣酒》、《牛郎織女》等。

  無論“琴腔”還是“川調”弦子,都以大筒等絃樂伴奏,其發音沉鬱淳厚。

  和長沙花鼓戲第二種聲腔都叫“鑼腔”。“鑼腔”也叫“打鑼腔”即演唱時用鑼鼓伴奏,不託管絃、人聲幫腔。解放前荊州花鼓戲也是鑼鼓伴奏,人聲幫和,50年代才加入文場伴奏。無論是岳陽還是長沙的花鼓戲在本地鑼鼓音樂如[木皮調]、[木馬調]、[辭店調]、[四六調]、[八同牌子]的基礎上,吸收了漢調皮黃某些板腔音樂,形成[導板]、[三流]、[急板]、[散板]等板式組合結構。

  岳陽花鼓戲、長沙花鼓戲第三種聲腔叫“小調”,為地方性民間音樂,具有濃郁的地方鄉土色彩。如民歌小調[採茶調]、[望娘調]、[倒板調]、[四季青]、[採蓮船調]、[洗菜心]等。但作為過門、過場音樂也搬用了漢調某些鑼鼓經,如[萬年歡]、[一枝花]、[撲燈蛾]、[得勝令]、[柳搖金]、[傍妝臺]等。

  岳陽花鼓戲、長沙花鼓戲成為獨立戲曲劇種最早演出是情節性不太強的“二小”,即一旦一生、“三小”即一旦一生一醜的“三小”歌舞戲,多用當地小調,後受漢劇和其它劇種影響搬演情節性強,人物較多的劇目。

  因小調戲曲化程度低,就吸收了與之毗鄰且語言、語音又比較接近的漢調音樂,形成後來的“琴腔”或“川調”及某些“打鑼腔”。並在長期的舞臺演出過程中融入地方音樂,依循旋律特點相對固定的聲腔格式。花鼓戲把這稱之為“正調”。“正調”的形成彌補了小調之不足,曲牌聯綴之不足,使花鼓戲具備演本戲的音樂條件。


湖南花鼓戲名家劉趙黔簡介,代表劇目

  劉趙黔,湖南省花鼓戲劇院一級演員,曾獲得多次大獎。她的表演不僅僅只在戲劇方面,還包括影視方面的作品,是一位十分優秀的表演家。那麼,就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到花鼓戲文化中瞭解關於劉趙黔的個人簡介和代表劇目吧。   劉趙黔,湖南省花鼓戲劇院一級演員,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曾獲全國戲劇匯演優秀主演獎、湖南省政府特殊貢獻 ...

湖南花鼓戲名家李小嘉簡介,代表劇目

  戲劇演員是戲劇本身的精神生命,他們為戲劇注入了活的生命源,讓它栩栩如生,令人讚歎。每一個戲劇演員都在自己的角色中做出最重要的貢獻,讓整部劇構成完美的篇章。下面,花鼓戲文化要介紹的是湖南花鼓戲名家李小嘉,一起去看看吧。   人物簡介:   李小嘉,湖南長沙人。1960年中學畢業後入湖南省花鼓劇院,1979年 ...

長沙花鼓戲

  長沙花鼓戲,以長沙官話為舞臺語言,是湖南花鼓戲中影響較大的一種。它是由農村的勞動山歌、民間小調和地方花鼓(包括打花鼓、地花鼓—花鼓燈)發展起來的,距今已有一百六十餘年。   長沙花鼓戲在地花鼓階段,是從“兩小”(小丑、小旦)到“三小”(兩小加小生),再從“三小”發展到多種角色。但以“三小”為主,至今仍是長 ...

湖南長沙嶽麓山簡介

  1、嶽麓山風景區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嶽麓區,海拔300.8米,佔地面積35.20平方公里,是南嶽衡山72峰的最後一峰,位於橘子洲旅遊景區內,為城市山嶽型風景名勝區,是中國四大賞楓勝地之一。   2、嶽麓山位於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長沙市湘江西岸,依江面市,現有嶽麓山、橘子洲、嶽麓書院、新民學會四個核心景區,為世 ...

富有民間地方戲曲特色的長沙花鼓戲

  對於長沙花鼓戲相信大家並不陌生,長沙花鼓戲形成於清代,流行於湘中和洞庭湖濱等地,是一個藝術風格獨特、群眾基礎深厚的一種地方劇種。隨著社會的發展,長沙花鼓戲也漸漸地被我們淡忘。那麼,大家對於長沙的地方戲曲花鼓戲有什麼樣的瞭解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城市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尋找答案吧!   長沙花鼓戲的表 ...

冰與火歌小說簡介

  1、《冰與火之歌》(A Song of Ice and Fire)是由美國作家喬治·R·R·馬丁所著的嚴肅奇幻小說系列。該書系列首卷於1996年初由矮腳雞圖書公司在美國出版,全書計劃共七卷,截至2014年共完成出版了五卷,被譯為三十多種文字。   2、《冰與火之歌》主要描述了在一片虛構的中世紀世界裡所發生 ...

三國時期夷陵戰的簡介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   章武元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備以替名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兩線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