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重口味飲食文化:湖南口味蝦
湖南重口味飲食文化:湖南口味蝦
在湖南有名的小吃有很多,不得不提的是口味蝦,它有著百年的歷史,不光是湖南人愛吃,口味蝦的美名也早已傳遍了全中國乃至世界。口味蝦在湖南人民的心中是家鄉的代名詞,它也能夠體現湖南人民的熱情。
想更瞭解湖南口味蝦嗎?下面的飲食文化為您帶來更多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麻辣小龍蝦又叫長沙口味蝦、香辣小龍蝦等,是湖南省著名的漢族小吃,以小龍蝦製成,口味辣鮮香,色澤紅亮,質地滑嫩,滋味香辣。20世紀末開始傳遍全國,成為人們夏夜街邊啤酒攤的經典小吃。
主料所用龍蝦原產自北美洲,1918年由美國引入日本,1929年再由日本引入中國,生長在中國南方的河湖池沼中。改革開發以來,隨著湖南人遍佈全國推廣湘菜,特別是湖南衛視《快樂大本營》的傳播,口味蝦一時風靡全國,眾多演藝明星來長沙做節目時必然忘不了吃口味蝦。這種色澤紅亮香辣鮮濃的口味蝦傳到合肥、上海、北京等地,讓那些不太喜歡辣椒的人都變得異常瘋狂。
據考證,口味蝦的營養成分和海蝦相當,只是海蝦味道更鮮,人們便以為它的營養成分高。其實各種蝦體內的營養成分幾乎是一致的,都是高蛋白、低脂肪,蛋白含量佔總體的16%—20%左右,脂肪含量不到0.2%。而且所含的脂肪主要是由不飽合脂肪酸組成的,宜於人體吸收。蝦肉內鋅、碘、硒等微量元素的含量要高於其它食品,同時,它的肌纖維細嫩,易於消化吸收。話說回來,儘管有些營養學家們曾經也對口味蝦做過不認可,認為汙染嚴重,帶有細菌,但這似乎不僅沒嚇住吃口味蝦的人,反而是越吃還越起勁了。
長沙人愛吃口味蝦,只能用“瘋狂”這兩個字來形容。口味蝦自上世紀90年在長沙出現後,經過漫長的十幾年時間,能一直得到嘴刁的長沙人的喜愛,可以說是創造了一個吃蝦奇蹟。相對於酒樓、食府而言,雖然吃口味蝦的店面環境不是很好,有的甚至還是座在馬路邊上吃,但從名牌主持到影視名人到普通百姓,都抵擋不了這樣一隻小小口味蝦的誘惑,一定要吃上一回才過癮。
夏季正值吃口味蝦的最佳季節,在夜幕降臨的時候,走在長沙的街頭巷尾,你會發現幾乎每桌的食客都在對其桌上的那一盆盆口味蝦在“張牙舞爪”,儘管個個被辣得嘴巴通紅、眼淚汪汪、滿頭大汗,卻依然都是那麼樂此不疲,滿懷鬥志。
口味蝦,長沙人喜歡叫它為龍蝦,其實並不是龍蝦。蝦子大的約五寸長,有雙鉗,殼硬;傳說是從澳洲引進,後來,沒有天敵,搞的到處都是,甚至還喜歡在大堤下面打洞,危害一方,生長非常快,所以長沙人一邊吃它還一邊帶著一股為民除害的神情。
湖南傳統戲劇之花:湖南湘劇文化
湖南有著多種戲曲表演形式,而湘劇也是其中之一,湘劇主要流行於長沙、湘潭等地。湘劇文化也一直是湖南甚至全國人民的喜愛,新中國成立後,眾多的湘劇曲目對現代戲影響很大。下面的湖南文化帶你走進湖南的湘劇文化,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湘劇”名稱最早見諸民國9年(公元1920年)長沙印行的《湖南戲考》第一集。明代成化年間,長沙是吉王府所在地。政治和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戲曲演出的繁榮。外來的戲曲在長期的演出活動中,與本地區漢族民間藝術、地方語言緊密結合,逐漸形成了這一包括“高”(高腔)、“低”(低牌子)、“昆”(崑曲)、“亂”(亂彈)四大聲腔,唱白用中州韻、富有本地特色的劇種。
高腔源於弋陽腔,早在明朝嘉靖(1522-1566)年間人徐渭的《南詞敘錄》已有關於弋陽腔在“兩京、湖南、閩、廣用之”的記載。弋陽腔在傳人長沙之後,經“錯用鄉語”、“只沿土俗”和融合打鑼腔等地方音樂,從而在弋陽腔滾唱基礎上衍變成湘劇高腔。從《精忠傳》等古老的連臺本戲以高腔、低牌子合演的情況看,後者的產生年代約與前者同。
崑曲傳入長沙時間稍晚,根據“長沙老郎廟班牌”,清朝康熙三年(1664年)和六年,既唱高腔、也唱崑曲的長沙福秀班和老仁和班先後成立。作於乾隆二十年(1755年)至二十八年間的江賓谷所作的《瀟湘聽雨錄》卷三,曾記載湖南布政使楊廷璋陛見時,官場公餞,曾演出崑曲《三多》。這一時期當是崑曲傳入長沙的時間。高、昆同臺演出,直接影響到高腔音樂和表演藝術的發展,使之從偏重大鑼大鼓的武戲,變為也唱小鑼小鼓的文戲。當年老仁和班小生喜保和杜三演唱的《趕齋潑粥》、《打獵回書》等高腔戲,也曾經吸收了崑曲表演中許多優美、細膩的做工和舞蹈,在當時也曾名噪一時。至同治、光緒年間(1862-1908年),崑曲逐漸衰落,並退出湘劇舞臺。光緒三十一年,長沙人葉德輝在《和檜門觀劇詩》中有“崑山近又無人會,那解尋源白石翁”句,說明當時崑曲在湘劇中的處境。
亂彈又叫做“南北路”。其來路尚無定論,但湘劇在吸收了徽班中的《大長生樂》、《偷雞》等一類劇目,並將其曲調稱為“安慶調”,其他屬於安慶“花部”的《水淹七軍》、《龍虎鬥》、《路遙知馬力》、《王祥弔孝》、《李大打更》、《困曹府》等,也都是湘劇經常演出的劇目。
徽班源於秦腔的《如意鉤》、《鎖雲囊》,後來也傳到湘劇班。此外,湘劇還從漢劇中吸收了《酒毒楊勇》等劇目,可見湘劇的早期發源與徽劇、漢劇都有一定的淵源關係。南北路聲腔的傳入,在湘劇舞臺上開始出現了高、亂合演的劇目,如《金丸記》中《盤盒》一折唱高腔,《拷寇》一折唱亂彈腔。由於高、亂同臺,得以互相借鑑,並且相互促進:高腔吸收了亂彈所長的做工和武打;亂彈則受高腔滾唱的影響,發展了長段流水,如《斬李廣》中連唱四十八個“再不能”,《程濟趕車》中連唱二十四個“可憐主”等,使湘劇的唱腔和表演藝術又前進一步。到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京劇流入長沙。四年後,又有十八個京劇藝人在長沙參加湘劇班並同臺演出,湘劇藝人又向京劇學習難度較大的武功,在演唱中吸收了京劇的一些花腔。
綜上,湘劇發源於明代,至清朝中葉已逐漸形成為多聲腔的劇種,又歷經變化而形成以高腔和亂彈為主要聲腔。其班社在康熙年間大多以唱高腔為主,或高、昆兼唱,如福秀班、老仁和班。乾隆年間班社逐步增多,如以唱崑曲為主的大普慶班,瀏陽、醴陵一帶則出現由九人組成的“案堂班”(見乾隆《醴陵縣誌》“風俗”條)。當時。長沙、湘潭已經修建老郎廟,並於乾隆末年設九麟科班。道光年間成立以亂彈為主的仁和班。同治、光緒年間,班社蓬勃興起,至宣統元年(1909),長沙城內有仁和、慶華、春臺、仁壽、同春等五班,湘潭有永和、慶和等班,瀏陽有清勝班,寧鄉、益陽有大觀班和福林班,至建國前夕,湖南全省湘劇班社達二十一個,藝人一千二百多人。自道光年間起,至建國前夕,所建立的科班達二十八個,開科六十多期,分佈於長沙、湘潭、瀏陽、醴陵、茶陵等地。其中以道光後期起科的五雲科班開科最長,經歷數十年,培養藝人四百多名。其後較有影響的有三元、華興等科班。1920年後設立的福祿、九如、福喜等坤班,是專門培養女藝人的組織,開科長達十餘年。
湘劇在清朝同治、光緒年間,有劇目千餘個,內容豐富:有來自北雜劇的劇目,如《單刀會》、《誅雄虎》、《回回指路》等;有來自早期弋陽腔的劇目,如《目連傳》等;有來自弋陽腔和青陽腔的劇目,如《琵琶記》、《白兔記》、《金印記》等;還有大量《三國》、《水滸》、《楊家將》及“三十六按院”的一大批南北路劇目。經演出實踐的消長更迭,現有傳統劇目六百八十二個,其中彈腔劇目有五百個以上,高腔劇目近一百個,低牌子劇目儲存在連臺大本戲中的有二百多折,但獨立單出的則為數不多,崑腔及雜曲小調劇目亦少。
極具特色的湖南民間傳統藝術文化:白倉高蹺
踩高蹺的藝術在很久以前就有,它是一種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漢族傳統娛樂專案。白倉高蹺也被稱為踩高蹺,它的主要表現形式就是在舞蹈者腳上綁上長長的木蹺進行表演。還想更加了解白倉高蹺嗎?下面的湖南文化帶你更加深入的瞭解白倉高蹺,一起來看看吧。
踩高蹺俗稱“踩高腳”,又稱“耍高蹺”。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魏晉時期已相當成熟,明清時,流傳大江南北。在白倉,有這樣一批人,他們把踩2米多高的高蹺當成一種傳統,一種藝術,流傳至今。關於白倉高蹺的起源,己無從考究,但文字記載己有203年的歷史。據《邵陽縣誌》載,咸豐十一年(公元1806年)六月十九日,白倉賽神會、踩高蹺、扎故事,復衍百戲。“白倉高蹺”的突出特色是高、奇、險。
“高”是指白倉高蹺的高度,一般離地五六尺,最高可達一丈二。表演藝人踩在這樣異乎尋常的高蹺上,以奇險的動作表演諧趣的情節,遠遠超出了現實生活中的形象,成為人民心中的神靈巨人。“奇”是指白倉高蹺的造型奇特。人物角色多來自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以戲劇人物造型為主,化妝用色誇張古拙,形象力求生動有趣。高蹺藝人們動用他們紮實的技巧,在高蹺上把表演者的真腳”扎”起來,假腿動起來,真臀坐起來,假臀蹺起來,以栩栩如生的奇巧技藝給人以藝術享受。
“險”是指白倉高蹺的表演難度大。高蹺藝人必須具有紮實的腿腳功力和武術基礎,要經過無數次的摔爬跌倒,才能練成靈巧的表演技藝和團結協作的精神,才能在高蹺上表演出耍龍舞獅、前翻後滾、騰躍盤旋等高難特技而腿不軟、心不亂、隊伍不散。才能讓觀眾驚心動魄,耳目一新。白倉高蹺有文、武之分。文高蹺以表演戲劇角色為主,扮相滑稽,表演風趣。武高蹺以展示特技和功力為主,動作驚險,表演激烈。清代鄉土詩人高雄有詩讚曰:“高蹺秧歌誇捷足,群兒聯臂欲昇天”。
白倉高蹺內容豐富,場面宏大,每次表演猶如一條無形的紐帶,將十里八鄉的鄉親父老吸聚到白倉,形成“紅男綠女,填街塞巷”的場景,呈現出一派節日歡樂景象。
2007年,“白倉高蹺”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專案。
冬季飲食文化:冬季飲食的五大誤區
在冬季,由於天氣寒冷,人們為了保暖防寒,在飲食上會做很多能夠驅寒的食物來食用。雖然這樣是對的,但是在食用這種食物時,人們還是存在一定的誤區,可能不僅不能驅寒,還會引起副作用。下面,就讓我們到冬季飲食文化中看都有什麼誤區要改變吧。
1、體弱不宜盲目吃狗肉
寒冷的冬天,很多人非常愛吃狗肉火鍋,狗肉不油 ...
超高檔西餐的飲食文化:西餐牛排的吃法
中餐最多的就是麵食以及米飯,而這樣的食物吃多了也總會有想要換口味的一天。在西餐中最常見的就是各種肉,牛排則是作為最常見的一種食物。
那麼,本期西方飲食文化小編教你高檔西餐牛排的吃法。
當牛排端上來後,你要做的是用叉子從左側將肉叉住,再用刀沿著叉子的右側將肉切開,如果切下的肉無法一口吃下,可直接用刀 ...
印度飲食文化:印度人吃牛肉嗎?
印度人深受教派的影響,也許沒有一個國家飲食文化像印度這樣,有一半人口以上都是素食主義者,印度也可以稱作素食王國,素食文化是印度飲食文化中最基本的特色。那麼印度人吃牛肉嗎?不妨一起往下看看!
印度並存著各種教派。印度教的信徒約佔總人口的82%,他們把牛奉為“神”,稱為“神牛”。“神牛”自然不能成為人們口 ...
飲食文化:日本人吃飯用筷子嗎?
中國飲食文化具有非常濃厚的歷史底蘊,在東亞地區影響非常深遠,其中筷子就是我國非常偉大的發明,在日常生活中影響了國人的飲食習慣,也深深的影響了日本人的飲食習慣,日本人吃飯的時候用的筷子,你有多少了解呢?本期飲食文化為你解析。
日本人與中國人一樣,吃飯用筷子,但日本的筷子短,中國的筷子較長。日本的筷子大都 ...
飲食文化:印度人用哪隻手吃飯?
在國際上各個國家的飲食文化都有其獨特的風味,雖然中國對周邊國家飲食文化影響相當深遠,但是印度作為文明古國,也是傳承千年的飲食文化,自由其獨特精妙之處,而印度人吃飯用手,這個相信大家都聽說過,但是你知道印度人用哪隻手吃呢?
在街頭的小吃攤、小吃店以及寺廟裡,人們通常用一種幹樹葉壓制成的盤子來盛食物,有的 ...
美國飲食文化:美國人早餐吃什麼
早餐是人們一天當中最重要的一餐,中國有句俗話說“早上好,中午飽,晚上少。”
不同的國家飲食文化擁有著極大的差異,好比我們中國傳統早餐就是豆漿、油條、饅頭包子。
這期就讓我們一起來美國飲食文化看看,在美國,人們早餐都習慣吃些什麼吧!
1.coffee咖啡,喜歡喝咖啡的美國人很多。很多超市(sup ...
飲食文化:大暑南方吃什麼
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節氣,大暑的到來,意味著天氣將變得更熱,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而在大暑節氣的民俗中,不同的地區有不一樣的習俗,有的地方會吃涼性食物,而有的地方習慣吃熱性食物。那麼,你知道大暑南方吃什麼嗎?
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從飲食文化的角度去看看吧!
大暑南方吃什麼(荔枝、羊肉等熱性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