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嶽麓山風景區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嶽麓區,海拔300.8米,佔地面積35.20平方公里,是南嶽衡山72峰的最後一峰,位於橘子洲旅遊景區內,為城市山嶽型風景名勝區,是中國四大賞楓勝地之一。
2、嶽麓山位於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長沙市湘江西岸,依江面市,現有嶽麓山、橘子洲、嶽麓書院、新民學會四個核心景區,為世界罕見的集“山、水、洲、城”於一體的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湖湘文化傳播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的示範基地。
1、嶽麓山風景區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嶽麓區,海拔300.8米,佔地面積35.20平方公里,是南嶽衡山72峰的最後一峰,位於橘子洲旅遊景區內,為城市山嶽型風景名勝區,是中國四大賞楓勝地之一。
2、嶽麓山位於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長沙市湘江西岸,依江面市,現有嶽麓山、橘子洲、嶽麓書院、新民學會四個核心景區,為世界罕見的集“山、水、洲、城”於一體的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湖湘文化傳播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的示範基地。
湖南花鼓戲由於地域聲腔以及民俗鄉音等各方面的差異有不同的花鼓戲分支,其中,這些花鼓戲均以長沙官話為統一的舞臺語言,各有代表性劇目和音樂聲腔。下面,要介紹的關於長沙花鼓戲的內容,一起到花鼓戲文化中看看吧。
長沙花鼓戲簡介:
長沙花鼓戲流行於長沙、湘潭、株洲、寧鄉、瀏陽、平江等地,是湖南花鼓戲流行最廣,影響最大的一個花鼓戲劇種。早在清代中葉就在這些地方流行開來,盛演不衰。
長沙花鼓戲主要聲腔是“川調”,為大部分劇目所採用。因伴奏用絲竹樂器,民間稱它為“弦子腔”。“弦子腔”同樣受漢調皮黃影響,逐漸靠近板腔音樂,也有[一流]、[二流]、[三流]、[導板]、[哀子]、[四腔哀子]、[吟腔]、[梢腔]之類,主要劇目有《盤夫》、《祭塔》、《捉蝴蝶》、《放風箏》、《梁祝哀史》、《白蛇傳》、《菜園會》、《討學錢》、《蘆林會》等。
長沙花鼓戲,以長沙官話為舞臺語言,是湖南花鼓戲中影響較大的一種。它是由農村的勞動山歌、民間小調和地方花鼓(包括打花鼓、地花鼓-花鼓燈)發展起來的,距今已有一百六十餘年。
長沙花鼓戲在地花鼓階段,是從“兩小”(小丑、小旦)到“三小”(兩小加小生),再從“三小”發展到多種角色。但以“三小”為主,至今仍是長沙花鼓戲的重要特點。
長沙花鼓戲的劇目與音樂:
長沙花鼓戲的傳統劇目中,有大量的小戲和摺子戲,是最有特色和具有代表性的劇目。小戲包括“對子戲”和“三小戲”。小戲大都是在山歌、漁歌、小調、地花鼓、竹馬燈等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摺子戲則是大本戲中經常作為單獨演出的,都是長沙花鼓戲中最流行的劇目。建國後,依靠老藝人和文藝工作者的合作,對長沙花鼓戲的傳統劇目進行了挖掘、改編。重點加工整理的有《劉海砍樵》、《蘆林會》、《陰陽扇》、《南莊收租》、《劉海戲金蟾》等五十個劇本。
在音樂中屬於“曲牌聯綴體”,聯綴的方法是根據塑造形象的需要和保持唱腔佈局統一協調的要求,將同基調的多支曲牌聯接起來,達到刻劃人物、展現劇情的目的。但在表現手法上,輔以板式變化,以彌補曲調之不足。
長沙花鼓戲的聲腔分為“川調”、“打鑼腔”和“小調”三大類。前兩類稱為“正調”,有較固定的聲腔格式、旋律特點;後一類的曲調旋律、節奏、調式都變化較大,基本上各自保持原來的民歌結構。長沙花鼓戲的過場音樂,曲調來源於民間歌曲和古典的曲牌。長沙花鼓戲在“三小”的基礎上發展了生、旦、淨、醜諸行角色。但小丑、小旦、小生仍代表著本劇種獨特的藝術風格。小丑分為褶子醜、短身醜、官衣醜、爛布醜、奶生醜等。
長沙花鼓戲的伴奏樂隊,分文武場面。文場有大筒、嗩吶。大筒是主要樂器,形似二胡,以竹筒蛇皮製作,音色清亮而渾厚,伴奏時用於託腔保調;嗩吶分大嗩吶和小嗩吶,主要用於吹奏過門。武場有堂鼓、大鑼(蘇鑼)、大鈔(漢鈔)、小鈔和小鑼。擊拍的是“可子”(即長方形的梆子)。
1、從湘潭火車站乘坐火車 ,到長沙火車站下。也可以有高鐵,或者也可以乘坐汽車。
2、走到地鐵長沙火車站3號出入口轉乘地鐵2號線坐7站到地鐵濚灣鎮站3號出入口下。
3、走約550米到長沙嶽麓山風景名勝區東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