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猛洞河流域自古以來就居住著一個勤勞勇敢、剽悍頑強的民族———土家族。至今,土家民風仍然濃郁淳厚。
語言
土家族有語言無文字。土家族人自稱為“畢茲卡”,意為本地人。土家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進步,土家族與漢文化漢語的關係日益密切,致使用土家語的地區和人數逐漸減少。迄今為止,只有少數土家族聚居村寨的土家族人仍使用或懂得土家語。
居住
猛洞河一帶,土家族保留著在依山傍水的竹樹蔥蘢的坡地坎邊建屋居住的習慣。大多數是同姓同族聚居,以姓氏作寨名。習慣一家一戶獨住一棟房子,提倡世代同堂。房屋多為木構建築,有三柱四騎、三柱六騎、五柱四騎、五柱八騎等結構。一般佈局是正屋三大間,正屋中堂為辦紅白喜事等大事的地方,一頭為生活區,一頭為臥室,在正屋的左或右配建廂房或吊腳樓。吊腳樓上為姑娘樓,樓下是雜屋。房前坪場為曬穀所用。坪場多為花崗石條嵌拼,既平整,又牢固。
服飾
男人,頭纏長約2米至3米青絲帕或青布帕,纏成人字門;上裝為對襟衣,一般用青布或藍布料,衣邊鑲梅條;下裝為青布或藍布褲,白布腰,系花腰帶或荷包帶。
女人,頭纏青絲帕或青布帕,上裝一般是藍布衫,外套青布背心成喜鵲套白式。布衫為矮領滿襟,胸襟前用彩色絲線鉤花,袖口上綴一條青布邊,青邊後邊鑲三條五彩梅條;下裝一般也是青布或藍布褲,加白布腰,但藍褲腳口加青邊,後邊鑲梅條。女鞋為滾書邊鞋口,加挑狗牙花邊,鞋面用青布或藍布,鞋尖繡邊花。
閨女,留一條長辮子,耳戴銀耳環,手戴戒指,戒指為一顆瓜子形印。
小孩,夏季戴“冬瓜”帽,冬季戴“狗頭”帽。帽簷上有的繡花,有的還要鑲上銀光閃閃的頭飾,如“十八羅漢”和“長命富貴”等,頸上戴項圈,項圈上吊有“長命富貴”和百家鎖等。
飲食
猛洞河地區,土家主食以稻米、苞谷為主,雜以小米、紅薯、麥類等。土家人逢年過節喜歡吃糯米粑粑、糯米糰饊、火炕煙燻臘肉。
土家人好客。夏天,客人一進屋,先喝一碗涼水衝糯米甜酒;冬天,先吃一碗開水泡團饊,然後才喝酒吃飯。酒以苞谷燒為主。忌用小碗小杯,切肉講究切成大塊,否則被看成小氣。主人敬酒、敬肉,客人不吃會被認為是看不起主人,喝酒要碰杯,碰杯必幹。
婚嫁
不論哪種親,都要經求婚、認親、取八字、送日子、娶親等手續過程。
娶親最為隆重,男女雙方都要辦酒席請客,隆重慶賀。接親送親的過程中,有很多民俗細節。三朝回門後,才算完成婚嫁的全過程。
節日
主要節日有“過年”、“四月八”、“六月六”,是土家族祖先定的一種規矩。土家族人們過年比漢族早一天,月大在臘月二十九,月小在臘月二十八。
樂器
“咚咚喹”是土家山鄉的一種竹樂,既是樂器的名稱,也是樂音的名稱。“咚咚喹”外形小,曲調簡短,音域窄,但可以隨意變化,快慢自由。
土家溜子土家族的古老打擊樂。節奏明快,鏗鏘動聽,適於加強氣氛,尤其能振奮精神。
擺手舞是土家族一種民族形式的祭祀活動歌舞。每到正月初春,村村寨寨的男女老幼聚集在擺手堂跳擺手舞。
禁忌
土家族信奉鬼神,遇事講求吉兆,喜歡祭祖。雖然好客,但也有些民俗禁忌。在土家族家裡作客,要注意尊重他們的習慣,不要破犯禁忌。
土家族主人給客人敬的頭三杯酒,不管大小杯,都必須喝;給客人夾的肉,不管是精(素)或是肥,都必須吃,否則被誤為是瞧不起主人。
客人進主人屋時,要一步跨過門坎,不要踩門坎上。烤火時,不要踏三腳。在堂屋裡站或坐,背不能正對神龕。談話聊天時,不能和土家族姑娘同坐一條板凳,忌說“死”、“病”、“窮”、“殺”等。
敬菜時,不能給年輕人敬豬腳爪,也不能給小孩夾雞腳爪。
在中國西南部重慶東南的大山中,穿行著兩條清幽的河流——烏江、酉水河,她宛如閃亮的玉帶鑲嵌在這塊熱土地上,也就是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聚居著勤勞純樸的土家兒女。土家族是中國古代巴人的後裔,由於大山阻隔,這裡不象別的民族那樣保留原始,她已經於漢族融合,但至今還保留著許多土家風俗。他們奉祭白虎、住吊腳樓、喝油茶湯,唱土家山歌、跳擺手舞,哭嫁、跳喪等。在這裡各民族的文化異彩紛呈,具有純厚古樸的民風民俗和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資源。有各族民眾載歌載舞、優美抒情、女高男低、風趣詼諧的秀山花燈;紅燈萬盞、一片纏綿、語彙含蓄、優美明快的土家擺手舞;高亢激越、即興創作、隨口演唱的土家族、苗族民歌;音色柔和、曲調歡快、活潑優美的民間自制樂器“咚咚奎”;曲版豐富、急促明快、波瀾起伏的“耍鑼鼓”;結構規整、音韻優美、旋律流暢、號稱中國戲劇“活化石”的儺戲;動作完整、自然奔放、活潑靈巧的“打繞棺”;情真意摯、內涵豐富、催人淚下的“哭嫁歌”;聲情並茂、粗獷有力,唱山歌與敲打樂緊密結合,功利性和娛樂性有機統一的“薅草鑼鼓”;風格多樣、美觀實用、獨具神韻的土家民居吊腳樓,都極具觀賞價值和研究價值。 舍巴日和趕秋節,擺手舞和接龍舞集中體現了土家族、苗族人民“天性勁勇、銳氣喜舞”、“崇祖、祈福”的古樸民風,是最能體現土家族、苗族文化的習俗。衍生的民間藝術讓人如飲陳年老酒。“千村擺手迎吉祥,萬眾趕秋一片歌”的場面也讓人耳目一新。土家族的西蘭卡普掛進了人民大會堂,苗家花帶飄向了五湖四海,那土家族打擊樂打溜子,這絕妙的音樂曾經轟動了紐約城,迴響在波蘭華沙的上空,世界銀行官員及美國、日本民族問題專家到此看了以後稱道“這真是中國的一絕!”,深受國際友人的青睞。土家族、苗族主要集中居住在重慶市黔江開發區的酉陽、秀山、黔江、彭水、石柱,湖北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和宜昌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湖南湘西自治州、貴州銅仁地區等。這裡開展有許多土家、苗族的民俗遊旅遊專案,行程中可吃土家飯、住土家屋、學唱土家歌、跳土家舞等節目是必不可少的,與此您還可以欣賞到烏江、阿蓬江、酉水河等流域秀麗的自然風光,參加烏江漂流等妙不可言的專項旅遊活動。
一方山水一方人。每到異鄉,如果僅僅遊山玩水,沒有了解當地的人,沒有欣賞當地的歌舞,沒有學兩句當地的土語,便會留下遺憾。以肝腸欲斷的哭啼迎接喜慶的出嫁,以快樂的歌舞慰藉死去的亡靈,這是土家風俗。而客家人的梅州則總讓我想起黑白片裡的廣州。 以肝腸欲斷的哭啼迎接喜慶的出嫁,以快樂的歌舞慰藉死去的亡靈,男人跳茅古斯舞時腰上扎一根象徵生死崇拜的“精魯棒”,九重十二層的沖天樓卻沒有一根釘,這就是土家族,一個獨一無二的民族。 張家界土家風情園,位於張家界市區,離飛機場2公里,離張家界森林公園20公里。入張家界風情園,你可在九重天世襲堂領略到土家建築的精華,然後聽聽哭嫁、欣賞土家祭祀、茅古斯舞,這個居住在深山裡的土家民族的風情你便可領略一二。 哭哭啼啼辦喜事 “遠望故里盼歸期,歸來又能知幾時?門前小河長流水,女兒眼淚長長滴。”新娘在上花轎之前,已哭得聲音嘶啞,兩眼紅腫。其悽其痛,恰如生離死別。哭嫁並不是土家族所獨有,漢、藏、彝、壯、撒拉等民族都有哭嫁的婚俗,但以土家族最為隆重及典型。
土家族的哭嫁一般從新娘出嫁的前3天或前7天開始,也有的前半個月、一個月甚至三個月就已揭開了哭唱的序幕。不過,開始時都是斷斷續續進行的,可以自由地哭。親族鄉鄰前來送禮看望,誰來就哭誰,作道謝之禮節。
到了出嫁前的晚上,則是哭嫁的高潮。新娘的爹孃邀請親鄰中的未婚姑娘9人,連新娘共10人圍席而坐,通宵歌唱,故稱陪十姊妹歌,也是土家族哭嫁的獨特形式。這段時間的哭唱必須按著傳統禮儀進行,不能亂哭。順序一般為:“哭爹孃”、“哭哥嫂”、“哭姐妹”、“哭叔伯”、“哭陪客”、“哭媒人”、“哭梳頭”、“哭祖宗”、“哭上轎”等,內容主要哭訴自己的身世和難捨親人的離情別緒,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和親友善待之情,還有哭罵媒人和勉勵新娘的內容。 土家姑娘很重視哭嫁,從十二三歲開始,她們就從陪哭中逐步學會哭嫁,有些父母還請來教哭的大娘當老師。誰哭得聲音嘶啞,誰哭得兩眼紅腫,誰哭得時間最長,誰就是有才有德。 歡歡喜喜送亡人
土家人是巴人的後裔,巴文化也被稱為巫文化,一談到巫一般人就想到跳喪,“熱熱鬧鬧送亡人,歡歡喜喜辦喪事”,這就是土家人豁達的生死觀。 山寨裡,無論誰家老人去世,必請歌師傅打喪鼓。當夜,嗩吶高奏,鑼鼓大作,鞭炮陣陣。喪鼓一響,相鄰數寨齊來奔喪。所謂“聽見喪鼓響,腳板就發癢,人死眾人哀,不請自己來”。靈堂上的舞者,每人手執一件樂器,由掌鼓師指揮。鼓聲一起,奔喪者幾人一組,踏著鼓點,合著唱詞,在靈堂上高歌狂舞,叫做“跳喪”。節奏明快,氣氛熱烈;唱詞有歌頌亡人的,有讚美愛情的,有唱歷史的,有唱典故的,有唱動物植物的,有猜謎的,內容十分豐富。 土家人跳喪,一為死者歌功頌德,二為安慰死者家屬,“跳喪”是情誼的象徵,“把不起耙把送不起錢,跳一夜喪鼓送人
姑表婚:指兄弟姊妹子女間通婚,俗稱"對開親",或"扁擔親",這是原始族婚所遺的落後婚俗。舊社會在土家族乃至少數漢族和其它少數民族中均有,解放後,姑表婚已基本消失。
交換婚:是兩家互換姊妹為妻,或互換女兒為媳的婚姻。為一平等的議婚形式,也有包辦,節財的因素在內。
...
從地圖上看,恩施在湖北以西的更西,像一根鑽頭,鑽到了湖南和重慶的腹部,或者像一隻靈巧的觸角,腳踩在荊楚,而頭已探出身外老遠老遠;他的三面都不是湖北。也就是說,他並沒有完全浸泡在荊楚風中,倒像個另類,有一種脫籠之鵠的感覺。他雖然與湖南和重慶交織一片,但他也不是湖南,更不是重慶。這地方要他不奇也不行。
...
土家族人,在社交活動中,重情節、禮行,講友好,尚文明,並形成了人生的四大禮儀;土家族是山地民族,形成了一套山的習俗。
情禮文明
在社會上,土家族與人交往,都很講情禮文明,注重和珍惜民族聲譽。對人稱呼,無論親友長幼,“尊敬”二字為先。
在土家社會中,親戚來往非常密切,禮儀不少,且不問貧富,不論親 ...
“太陽落土四山黃,情妹出來撿衣裳。雙手巴在欄杆上。望郎不來哭一場。”日前,小編下鄉採訪時,婉轉的歌聲從田野裡傳來。循聲望去,一位古稀老農在莊稼地裡一邊歌唱、一邊勞作。唱歌的老農名叫蒲耀明,71歲。他剛才唱的是薅草鑼鼓的唱腔。據蒲老介紹,薅草鑼鼓在改革開放前還在流行。農民們在除草的時候,常常打薅草鑼鼓。幾十 ...
土家族是個對於禮儀十分看重的民族,有著悠久而獨特的禮儀文化。修船造屋,婚喪嫁娶,待人接物,都有自己的禮儀和讚詞,這些禮儀和讚詞,大多蘊含著土家族的傳統文化。尤其是讚詞,大多高雅、通俗、順口,以讚譽、祝福為主,體現著土家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其中婚禮中的禮儀和讚詞也無不如此。
土家族未婚青年男女在結 ...
《龍船調》淺談
《龍船調》原名《種瓜調》,是恩施土家族民歌。在20世紀80年代被評為世界25首民歌之一和《中國民歌40首大聯唱》優秀民歌。90年代它又以鮮明的特點匯入全國56個民族的音樂大海。
《龍船調》是利川民間劃龍船唱腔的主體。《龍船調》之所以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主要由於它詞曲都很有特色。歌詞 ...
桃夭時節卜佳期,無限傷心敘別離。哭娘哭嫂哭姐妹,情意綿纏淚如絲。
土家女哭嫁習俗流傳久遠。清代土家詩人彭潭秋記載說?十姊妹歌,戀親;恩,傷離別,歌為曼聲,甚哀,淚隨聲下,是'竹枝'遺意也。"
土家姑娘出嫁前"哭嫁"多在婚禮前三日開始,哭三天三夜。先是在吊腳樓閨房架一方桌,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