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人過春節的習俗:
1、貼春聯:除夕當天,各家大門、屋頂和房窗兩邊都用紅紙貼上春聯,俗稱“門對”,門楣上貼四個字,俗稱“橫批”,單扇門貼“大吉”兩字。正屋、廳堂、書齋以及豬、羊、牛欄,都貼上不同內容的春聯,以祈求吉祥平安和各業豐收。
2、分歲酒:除夕夜合家同堂,擺酒聚餐,或邀請好友親朋同食開懷暢飲,因除夕是新舊年交替的分界線,吃分歲酒,意即新舊歲由此夜而生。
3、開門炮:正月初一凌晨,家家戶戶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打“開門炮”,全城一片爆竹聲,象徵送舊迎新和接富,俗稱“接年”。
4、穿新衣:正月初一,人人穿新衣,象徵送舊迎新和新的生活。
5、拜年:正月初一早晨,在家裡由晚輩按順序向長輩叩拜行禮,從正月初二起,鄰里和親友之間往來拜禮。按舊習,溫州人正月初一不走親戚,拜年時間一般為初二至初十。
平潭人把過春節叫做“做年”。
這個“年”跟其他地方的傳說是相似的。相傳在太古時代,有一種叫做“年”的怪獸,常於歲末出來吞食人畜,人們就把歲末當作一個難關,故有 “過年”、“年關”的說法。
平潭人多為中原移民,民間流傳的過年習俗,即有中原的古風,又有平潭的特色。
撣塵:春節是一個非常隆重的節日,節前就要做很多準備工作。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為撣塵日。就是從這天開始到三十日要選擇奇數日,對屋裡屋外進行大掃除。用粽片或草綁在竹竿上,對天花板,牆壁的灰塵撣除乾淨。除外還要洗門窗、地板、傢俱等等。就是要過一個乾乾淨淨的春節做年仔 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過小年,俗稱 “做年仔”。
導讀:春節裡,我們會見到許許多多的好吃的,除了年夜飯上的美食,還有各種各樣特色的零食和小吃,不過南北方食俗總是不同,那麼南方人過春節的風俗吃什麼呢?想知道南方春節飲食習俗,南方人過春節一般吃什麼食物,就來瞧瞧小編的介紹吧。
南方人過春節的風俗吃什麼
1、吃年糕
春節吃年糕,“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稔。”寓意萬事如意年年高。年糕的種類有:北方有白糕飥、黃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臺灣有紅龜糕。漢代楊雄的《方言》一書中就已有“糕”的稱謂,魏晉南北朝時已流行。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載了製做方法。明、清時,是糕已發展成市面上一種常年供應的小食,並有南北風味之別。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種,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湯煮諸法。
2、吃火鍋和魚
與北方不同,南方的年夜飯通常有火鍋和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紅紅火火;“魚”和“餘”諧音,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著生活幸福,“年年有餘”。
3、吃元宵
南方叫做“湯圓”,在江蘇,上海等地,大年初一早晨都有吃湯圓的習俗。元宵節,道教稱之為“上元節”。據元代伊土珍《(女郎)環環記》引《三餘帖》記:嫦娥奔月後,羿思念成疾。
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見,自稱為嫦娥之使,說:“夫人知君懷思,無從得降,明日乃月圓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團團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臨。
4、扣肉
扣肉和灌海椒是重慶人春節飯桌上必不可少的傳統菜餚,扣肉要做得肥而不膩、嫩滑爽口,有的還會加入梅乾菜,香氣撲鼻,或者直接吃,或者夾在麵餅裡吃。
5、團年魚、團年肘子和年糕
湖南春節一定要吃“團年魚”和“團年肘子”,取義“團團圓圓又一年,辭舊歲迎新年”,魚和肘子都要選個大的,越大就越豐盛、越吉利;在菜上還會撒滿辣椒,代表來年紅紅火火,欣欣向榮。
大年初一的第一餐湖南人會吃“年糕”,意為“一年更比一年好”,年糕是自家打出來的,磚塊大小,等到要吃的時候便切成塊,然後放進油鍋裡,兩面煎黃,再放進飴糖加水一起煮開,口感軟糯香甜。
6、三全、三糕、三丸和雞湯
湖北是魚米之鄉,在湖北過年,餐桌上一定要有“三全”、“三糕”、“三丸”。“三全”就是全雞、全鴨、全魚,“三糕”就是魚糕、肉糕、羊糕,“三丸”就是魚丸、肉丸、藕丸,少了這些,就少了很多年味。
南方春節飲食習俗
農曆正月初一,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家家戶戶都要進行賀年活動,飲食是其中的重要內容。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採購年貨,舉凡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採買充足。江南風俗,年節前要預先做好新年米飯,盛放在竹籮中,上面放紅橘、烏菱、荸薺等果品及元寶糕,插上松柏枝,叫做“年飯”。
除夕和元旦的食俗,南方和北方已有明顯的差別。北方除夕夜多包餃子吃,以諧音取“更歲交子”的意思。有的在餃子中放糖,祈求來年生活更甜美;有的則在個別餃子中包一枚錢幣,誰吃到了誰就會在新的一年裡發財。
南方除夕一般是吃元宵和年糕。元宵又叫“湯圓”、“糰子”、“圓子”,中間包糖為多,取全家團圓美滿甜蜜之意。年糕由糯米做成,以諧音取“年年高”之意。直到今天,北方過年包餃子、南方過年做湯圓的習俗仍然極為普遍。
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乾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鹹兼具,
立春吃春餅是中國一種古老風俗。晉代已有“五芋盤”即“春盤”,是將春餅與菜同置一盤之內。春餅發展到今天,形制隨地而異,食用時間也因地而別。有烙制、也有蒸制;或大如團扇,或小如荷甲。
春節吃年飯時,家家都要有一道菜即全魚,取年年有餘之意。在我國的南方,魚是整個宴席的最後一道菜,大家並不是真正的去吃這一道菜,只是端上來擺擺樣子,象徵意義更足,留到明年表示日子有富餘。
撣新
一般都在年底二十日或祭灶前後,家家選吉利日子,打掃門庭,上至椽瓦,下迄溝瀆,所有屋角、棟邊,都要用長竿紮上掃把,處處刷過,並洗滌所以用具,準備乾乾淨淨過新年,也叫“撣新”。舊時,在蒼南,長工回家過年,故有“長年不吃二十四飯”之說。現在,每年農曆二十四前後,仍沿襲臘月“撣新”風俗,全城開展以掃塵迎 ...
“大人盼插田,小孩盼過年”。在湖北,過年是從臘月二十三開始的。有民謠雲:“二十三,送燈盞;二十四,剔魚刺;二十五,敲大鼓;二十六,福豬肉;二十七,除髒跡;二十八,福雞鴨;二十九,家家有。”一直和農耕文化息息相關的中國年,不管在物資短缺年代還是經濟發達時期,從來都是人們渴盼的特殊節日。湖北省群藝館研究員、《 ...
春節的江蘇民間,除了貼春聯、掛年畫、守歲、舞獅子、大拜年等和全國一樣的習俗外,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現輯錄數則以饗讀者。
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 泡茶時要置入兩隻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
武進人年初一早晨,將先祖畫像懸掛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 ...
春節在中國延續已有數千年。但長期以來,“春節”之稱是指一年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立春”。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滿清統治,中華民國成立以後,孫中山下令全國改行陽曆,隨之,新年也應換在陽曆元旦了。然而農曆新年畢竟已成全民皆慶的傳統大節,堅固、深厚的風土習俗和民族文化,是難以改變的。農曆新年之慶,仍是年年不息、年年強勁。 ...
春節作為我國的農曆新年,在河南民間習俗中是一個古老而又最為隆重的節日。過了“臘八節”就可以聞到“年”的氣息了,進入臘月二十三統稱“小年”,也是送灶神的“祭灶日”。人們都要趕集買灶糖,晚上祭灶。之後,過年的氣氛就越來越濃了,一邊忙於購置年貨,一邊要清理灶臺几案,打掃屋宇積塵,這種被群眾稱作“去穢”的活動,既 ...
臘月二十三:祭灶;
臘月二十四:掃塵;
臘月二十五:照田蠶;
臘月二十六:置辦年貨;
臘月二十七:洗福祿;
臘月二十八:張貼年畫、春聯、窗花;
臘月二十九:祭祖;
臘月三十:貼門神、守歲;
正月初一:開門炮仗、拜年、給壓歲錢、佔歲、貼畫雞、團圓飯;
正月初二:祭財神;
...
維吾爾族的傳統節日:
1、肉孜節。又叫“開齋節”,它在封齋一個月後舉行,一般要過3天;
2、古爾邦節。又叫“宰牲節”,在肉孜節過後70天舉行,家境好的要宰一隻羊;
3、諾魯孜節。維吾爾族最古老的傳統節日,在春分時節,相當於公曆3月22日。在這一天,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和傳統的“麥西萊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