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祈 子
祈於始於姻緣的締結。並貫穿於整個傳統的婚禮過程。通啟、請期、滾被、安床、裝盒、裝櫃、挎雞、拜堂、挑紅、撒帳、喝交心面、聽房、開臉等。都伴有古老的祈子風習。
久婚不育,舊習俗祈子的方式有的朝山進香於泰山、嶧山,許願“拴娃娃”。也有的進香於古柏、古槐、服食松、柏籽祈育。也有的婆婆在除夕煮蛋給兒媳,誘其言生,以為可助身孕。還有的於年五更摸石於戶外,暗藏於兒媳鋪下,迷信傳說這樣可生子。
民國年間,民間祈子習俗十分普遍。50年代以後,大部分已自行泯滅。仍有—部分流傳於傳統婚禮之中。
二 產 俗
催生。預產前幾日上午,孕婦的母親,攜帶一定數量的雞蛋、紅糖、大米,登門探視,謂之“送催生米”。
分娩。多在家中,鋪麥稂於暗間,孕婦臥草而產。收生婆接生,嫂輩助產。分娩時禁風,門窗緊閉。一旦難產。除燒香磕頭,憑收生婆的經驗救護之外,別無良策。民間有“借死不借生”的舊俗,即使親生女兒也不能在家中生產。1960年以後,產婦分娩多去醫院。舊的習俗基本清除。
報喜。頭胎嬰兒出生三日,派遣族家晚輩男孩去產婦孃家送平安信,俗稱“報喜”。挎箢子。帶掛麵、紅雞蛋,用紅布罩掩。生男,放書本於上,生女,放紅花一朵。接喜訊,開賞給送信人,家宴款待。並定下送粥米探望外孫的日期。
送粥米。擇吉日而行。小兒的姥娘(外祖母)、妗子、姨娘備車同往。常以米、面、蛋、糖、衣料、首飾、玩具為禮品。中午,主人盛席款待,多邀親友同席相陪,謂之“喝喜面”。親友多備禮物相賀,亦謂之“送粥米”。下午,主人遣少年沿街分送紅糖茶、紅雞蛋。
坐月子。產後,產婦多擁被坐臥於床榻。禁見風、晾汗,多用方巾勒頭。為了滋補、催乳,多食鮮魚、鮮蝦、豬蹄、母雞,滿月之日中午,常燉老母雞湯給產婦女喝。飲後,蒙被於床,使之汗流浹背俗謂之“發汗”。相傳可以增力祛寒、免落腰痛腿痛病。發汗後。產婦方可穿衣下床,出門走動。
三 保 育
哺乳。嬰兒新生三日方哺。進乳前,民間常以大黃灌嬰兒。初餵飯,嘗以羊肉湯喂嬰兒,俗謂之“羶腸子”。以為從此之後,嬰兒方可嘗食百味,而無不適之慮。
叫滿月。嬰兒滿月。姥孃家常備車輛來接,俗稱“叫滿月”。產婦坐車攜嬰兒,必執一桃枝,常綴以紅殼花生、銅錢。臨行,嬰兒額上點紅。兒日後歸來,姥娘抹粉於嬰兒鼻樑,還要為小兒縫製一件替換小褂,謂之“褪毛衫”。
賀百日。外孫滿百日,姥娘要再次登門探望,必縫製一條褲子為賀禮。進門寒暄後,向裡坐於門砧石上,給嬰兒穿褲子。使其蹬出藏在褲腿內的饃饃和大蔥,饃饃喚狗食之。此俗,部分鄉村依然流行。50年代後,城鎮居民多攜嬰兒拍照留念,
掛紅子。人們常於桃花盛開之季給幼兒種牛痘。擇日進香於廟,祈禱痘疹奶奶保佑。從廟中討得紅、綠紙條各一、掛於門戶。
種牛痘,常由幾戶或幾十戶合請一南方郎中,用舊法種牛痘,痘愈痂落,親友常攜禮品探視,祝賀幼兒再度“難關”。家長也於農歷四月十五或六月初一,設供焚香於庭或進香拜佛於廟,在發紙時將紅子一併焚去。俗謂之“交紅子”。1949年後,政府免費為兒童普種牛痘,50年代天花便已根絕。民間掛紅子的雖已少見,但“看花”風俗仍很普遍。
一 賀婚嫁
賀娶。接喜帖即備賀禮。親戚多贈衣料或床上用品。至親還須拿見面禮,俗稱“磕頭禮”。好友致賀,多贈實用生活用品,另備少數室內飾品為紀念。一般相識、同事,多集資同賀。
賀嫁。得嫁女喜訊,親友攜禮相賀,俗謂之“填箱”。親戚—般贈送衣物或床上用品、盒裝糕點。或者以現鈔為賀禮。朋友以關係 親疏而定,或單送或湊份子。50年代後,壁鏡或工藝掛匾已成為必贈之物。60年代後,嫁女好友常結伴相送,男方筵後常饋贈小禮物相謝。
二 賀生育
得知喜信,產婦叔伯姐妹(已嫁)各備紅糖、雞蛋、澱粉、衣料、飾物、玩具。於送粥米 之日,由小兒姥娘一併送往。如今生育,嬰兒父母好友及同事,皆有賀禮,多為衣物、玩具、童車之類。主人回以喜糖、喜煙或紅雞蛋,以示同喜。生男者,則多設酒宴待客。
三 賀痘愈
麥收前所,小兒種痘落痂,親友備禮探視,稱為“看花”,俗稱“掉疙疤”。禮品為衣料、糕點、鮮果、玩具等物。其中大燒餅油條為必備之物,並以此為大宗。民間最重此俗,雖無種痘之事,鄉民亦備禮物循例以往,仍稱為“掉疙疤”。
四 祝 壽
鄉俗,人不過6旬不為壽。過6旬,也只在66歲生日,方有慶壽之舉。一般不驚動親友,只在家中接受親人拜賀,稍事改善飲食,喝長壽麵而已。上有尊長,雖逾66歲,也不慶壽。舊時代,唯有名流紳士慶壽,擺大席,唱大戲。
嫁女特別重視為父母慶壽。有“六十六,閨女送一刀肉;七十三,送白麵蒸的老闆犍;七十七,送只老母雞;八十八,閨女送只鴨;九十九,閨女送條狗”的說法。至今,老人6旬後,每逢數九,嫁女都送一隻雞或鴨,用以“撫勞”,每遇閏月,嫁女為父母送閏月鞋襪。老母高齡,閏月之時,女兒要為其母繡制壽靴。
現在,城鎮小家庭,對小孩生日極為重視。屆時,親友常備禮物致賀。家庭備置蛋糕、壽麵。依循古俗在新年闔家團聚之際,人們要舉杯為老人祝壽。
五 送節禮
逢節,親友互贈禮品,俗謂之送節禮。民國年間,富裕人家送禮常備四葷四素四樣餜子。姻親特重,一般人家稍有變通,數量常擇以偶數,魚肉必備。
1949年後,節日饋贈仍以鮮魚為主。80年代以後,贈禮變化較大,多送菸酒。關係深厚者,多以土特產品或時令果蔬賀節。
六 賀新居
搭膳。每有建房,親友常攜酒肉食品為賀,俗稱“搭膳”。饋禮多少,依親疏遠近而定。70年代以前,多送粉條、麵粉、肥肉、鮮魚、瓜幹酒和中低檔紙菸之類。70年代後,鄉村仍以魚肉菸酒為主,完工,設酒宴酬謝工匠,常邀親友與之同歡,以示感激相助之情。謂之“社匠”。
喬遷。喬遷新居,多在凌晨。屆時,親友常攜菸酒魚肉祝賀,主人設宴款待,俗謂之“溫鍋”。
百字圖
我們也叫它百字迎福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它的一種特定含義。由於它含有大或者無窮的意思,因此把祝福、恭賀的良好願望發揮到了一種極至的狀態。在禮儀之幫的中國,都願意在喜慶、甚至平時用上它。
百子圖
畫著眾多小孩,祈求多子多孫的畫。楊緋楨《六宮戲嬰圖》詩:“百子圖開翠屏底,戲弄碰扭未生齒。”宋代辛棄疾《稼軒詞·鷓鴣天·祝良顯家牡丹一本百朵》:“恰如翠?扛嚀蒙希?來看紅衫百子圖。”
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主要是祭祀祖先,所以又叫鬼節。供品中西瓜必不可少,因而又稱瓜節。
佛教傳說,目連(目連為佛教人物,釋迦十大弟子之一)的母親墜入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化為烈火,目連求救於佛,佛為他念《盂蘭盆經》,囑咐他七月十五作盂蘭盆以祭其母。近代獻瓜果、陳禾麻以祭先祖,固然有嘗新的含義,也是盆祭的遺風。 ...
滕州素有“滕小國”之稱。滕始於黃帝,因境內泉水“騰湧”而得名。周滅商後,武王封其異母弟叔繡於滕,乃稱“滕國”。秦統一六國後,廢分封置郡縣,於今滕境置滕縣、薛縣。漢初,高祖撤小邾置蕃縣,西晉仍襲漢制。金設滕陽州,後改稱滕州,轄滕、沛、鄒縣和陶陽鎮。明初廢除滕州。建國初,曾為滕縣專署駐地。1953年撤銷滕縣專 ...
滕州小吃街在滕州市解放路步行一條街中段以南,香樂園酒店以東,位置比較好找。滕州市位於山東省,由棗莊市代管,這裡的特色美食有滕州羊肉湯、張汪板鴨、滕州辣湯等,尤其以菜煎餅出名,在小吃街常見,當地很多人都愛吃。 ...
1、先把麵粉放在缸里加入水弄成糊,用鏊子推成7個煎餅。
2、豆腐、粉條剁碎,韭菜切碎。炒鍋內加花生油25克燒熱,加入蔥末、薑末炸出香味,放入豆腐,胡蘿蔔煸炒1分鐘,再放入粉條、精鹽繼續拌炒至熟,盛出晾涼,放入韭菜拌成餡
3、把煎餅鋪平,將餡100克推成長方形,四邊折向內,包成方形。鏊子抹花生油10 ...
1、將你喜歡吃的菜放入拌碗或水勺內,放入食油(不要苛刻多了好吃哦)、味精、食鹽、孜然等調料,均勻攪拌。
2、將雞蛋均勻灑在鏊子上、形成比煎餅略小的圓形,將煎餅放到雞蛋上是雞蛋貼服在煎餅上。
3、將煎餅放到鏊子上雞蛋一面向上,把調好的菜倒到煎餅上烙,片刻後上面放上一個煎餅反過來再烙,到油黃為止為最佳 ...
滕州特產有:滕州馬鈴薯、嶧城石榴、徐莊板栗、山亭火櫻桃、店子長紅棗、滕州大白菜、嶧縣大棗、水泉火櫻桃、西集羊肉湯等。滕州馬鈴薯,是山東省棗莊市滕州市特產之一,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滕州市:山東省所轄縣級市,由棗莊市代管。舊稱“滕縣”。東與山亭區毗鄰,南與薛城區交界,西與濟寧市微山縣相連,北和濟寧市鄒城 ...
1、調菜,把各種喜歡吃的青菜切成碎丁放到一個小盆裡面,先放入少許豆油,攪拌均勻,然後依次放入:鹽,花椒粉,孜然粉,胡椒粉,雞精,粉條,火腿切片,喜歡吃辣椒的可以放入一些辣椒
2、把事先做好的煎餅,取出一張,當道煎餅鍋上。
3、然後,把調好的青菜平鋪到煎餅上,然後上面在蓋上一層煎餅,如果喜歡吃煎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