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書法四體為“正”“草”“隸”“篆”四體。
正書,不僅指楷書,還指魏碑。
草書,則指以張旭、懷素等為代表的狂草,也指大草;還指比狂草規範一些的草書,稱小草,以唐代孫過庭的《書譜》為之代表。另外,還有一種隸書的急寫,稱為章草。
行書,則是介於草正之間。
隸書,產生於秦末漢初,開始主要用於抄寫公文,以求簡便,後來也用於書寫碑刻與摩崖石刻。
篆書,則是甲骨、鐘鼎、石鼓及小篆的總稱。
漢字書法四體為“正”“草”“隸”“篆”四體。
正書,不僅指楷書,還指魏碑。
草書,則指以張旭、懷素等為代表的狂草,也指大草;還指比狂草規範一些的草書,稱小草,以唐代孫過庭的《書譜》為之代表。另外,還有一種隸書的急寫,稱為章草。
行書,則是介於草正之間。
隸書,產生於秦末漢初,開始主要用於抄寫公文,以求簡便,後來也用於書寫碑刻與摩崖石刻。
篆書,則是甲骨、鐘鼎、石鼓及小篆的總稱。
書法四體:
1、真體:楷書又稱正楷、楷體、正書或真書,是漢字書法中常見的一種字型,楷書仍是現代漢字手寫體的參考標準,也發展出另一種手寫體——鋼筆字。
2、草體:草書系漢字的一種書體,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草書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草書始於漢初,其特點是: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
3、隸體:隸書亦稱漢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型,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呈長方形狀,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隸書是相對於篆書而言的,命名源於東漢,隸書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它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方折,解決了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使書寫速度更快。
4、篆體:篆書漢字的古代書體之一,廣義的篆書包括隸書以前的所有書體以及延屬,如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狹義的主要指大篆和小篆。
漢字的結構方式有2種,分別是:合體字、獨體字。獨體字是以筆畫為直接單位構成的漢字,它是一個囫圇的整體,切分不開,從圖畫演變而成。獨體的象形字和指事字是構成合體字的基礎。
構成漢字字形的各種特定的點和線,也是漢字的最小結構單位。根據楷書書寫要求,從落筆到抬筆即為一筆,又叫一畫,合稱筆畫,筆畫的具體形狀叫筆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