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經過了漫長的演變過程,陸續出現過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各種字型。
1、甲骨文通行於殷商時期,是指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主要特點是筆形為細瘦的線條,拐彎多是方筆,外形參差不齊、大小不一,異體字較多。
2、金文是指西周時期青銅器上的文字,主要特點是筆畫豐滿粗肥,外形比甲骨文方正、勻稱,異體字也較多。
3、篆書有大小篆之分,大篆一般是指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的文字,小篆是指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整理、推行的標準字型,此時筆畫簡化,異體字也基本廢除。
4、隸書分為秦隸和漢隸兩種,秦隸基本擺脫了古文字象形的特點,漢隸在秦隸的基礎上演變而來,已經很少有篆書殘留的痕跡。
5、楷書興於漢末,盛行於魏晉,一直沿用至今,書寫方便。
6、草書和行書是輔助性字型。都出現在東漢時期。
分封制也稱分封制度或封建制,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給宗族姻親、功臣子弟、前朝遺民分封領地和相當的治權,屬於政治制度範疇。中國歷史上自三國開始直至最後一個王朝清朝,各個時期國家行政區劃管理上不同程度實行了“分封制”。
朝代:
1、西周
為保證王室的強大,拱衛王室,對各諸侯國有效控制,加強統治,從而實行分封制。
2、漢初
漢代初分封的諸侯國有同姓,也有異姓功臣,到七國亂後,封國就只有租稅收入,國內官員任免,鹽鐵等都收歸中央。
3、明朝
明朝的分封制嚴格講叫藩王制,藩王制和傳統的分封制不同,明朝的藩王制,除了北方几個邊關地區的王外,其他內地藩王只有在特定情況下才享有一定軍事權利外,幾乎沒有什麼其他實際的權利。
1、《花下醉》唐·李商隱
尋芳不覺醉流霞,倚樹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後,更持紅燭賞殘花。
2、《再下第》唐·孟郊
一夕九起嗟,夢短不到家。兩度長安陌,空將淚見花。
3、《華下》唐·司空圖
日炙旱雲裂,迸為千道血。天地沸一鑊,竟自烹妖孽。
堯湯遇災數,災數還中輟。何事奸與邪, ...
歷史上遷都的朝代如下:
1、盤庚遷殷:殷商時期,盤庚將商朝的首都遷到了黃河北岸的殷,為商朝取得燦爛的文明成就創造了先決條件。這次遷都的理由是洪水和貴族不安的問題。
2、平王東遷: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將周王朝的都城由渭水流域的鎬京遷到了黃河南岸的洛邑,是因為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後,城池被戎摧毀,故而遷 ...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從甲骨文至金文至小篆至隸書至楷書至行書至草書。
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型稱為 “漢字七體”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 ...
1、唐代有個武則天,她做了皇帝之後,想要取個新的名字,卻又覺得現有的這些字都不足以表達她現在的光輝,於是她想要自己造一個字,當時對日月有一種封建迷信,都覺得日月是神聖的,武則天就把自己比喻成了日月,想讓自己和日月一樣永遠高掛在天空,所以就有了那個字,日月在天空上面:曌。
2、從前,有位姓張的私塾先生, ...
關於漢字的古詩有:
1、《漢字五千年》;
2、《草書歌行》;
3、《漢字歌》;
5、《贊漢字》;
6、《漢語為橋》。
《草書歌行》是唐代詩人李白的詩作。此詩以浪漫主義的筆調、奇特的想象力、活靈活現地刻畫了懷素狂放不羈、激情奔湧、痛快淋漓的形象。它對後人研究懷素的草書藝術,有重要的參 ...
1、象形:組合筆畫形成物體的形狀;
2、指事:利用筆畫的位置關係表示抽象概念;
3、會意:組合既有的象形文字或指事文字;
4、形聲:將表示事物型別的意符和表示發音的聲符組合;
5、轉註:某字借用作音韻相同,字形相同或者字義相同的另一個字;
6、假借:由於沒有表示此意思的文字,因此借用既 ...
識記漢字的方法有:加減部件類比識記法、形聲字歸類識字法、分辨字型比較識記法、巧用偏旁想象識記、藉助謎語巧記、已讀錯漢字反覆記憶法。
漢字又稱中文,是漢語的記錄符號。與英文、印地文、俄文等表音的字母文字不同,漢字是典型的意音文字。與拼音文字單詞的單音或多音表義不同,漢字一般單字單音表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