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南陽地處河南省的西南部,正是豫鄂陝三省的交界之地,而它的地勢也造就了它不同於別處的獨特歷史文化。南陽城在現今是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但是在古時候這地方正是有名的楚漢文化的發源地。楚漢文化海納百川,正是我們華夏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脈。
楚漢文化,在秦漢之際,淮海地區上承炎黃文化優良傳統,秉持本土文化的純厚優勢,融合先秦黃河、長江兩大文化體系,在鬥爭與發展中成長、成熟起來,是兩漢文化的先聲,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鮮明的特徵,有深刻的內涵,有久遠的影響。
產生背景:
中華文化是一種多元文化,它是由多種地域文化融匯而成的一種綜合性文化。從徐州地區所處的地理位置可知,她正是這三種文化交流融匯的結合點,從而成為漢文化的發祥地。一種地域文化的形成,一般要受到三方面因素的影響,即地理位置、歷史演革以及二者相結合所形成的歷史區位。
楚文化,因楚國而得名,是形成於周代的一種地域文化。她初成於江漢地區。楚人放眼天下、勵精圖治的精神,形成了外求諸人而博採眾長,內求於己而獨創一格的視野;形成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開放性文化和包容精神。
漢文化的發源地在陝西漢中。漢中位於陝西省南部,北依秦嶺,南屏巴山,中部為漢中平原。總面積2.72萬平方公里。漢中市因漢水而得名,自古就有“天漢”之美稱。被評為中國最美十大城鎮之一,被譽為“漢人老家”。
漢文化:漢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主體。又稱為中華文化、華夏文化、儒家文化,指以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學說為基礎、儒家文化為主兼與法家、道家、墨家、陰陽家、名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兵家、醫家共同不斷演化、發展而形成的文化。漢民族在古代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藝術,具有鮮明的特色。漢民族有五千多年有實物可考的歷史,四千多年文字可考的歷史,文化典籍極其豐富。幾千年間,無論政治、軍事、哲學、經濟、史學、自然科學、文學(漢詩、文言文)、藝術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眾多具有深遠影響的文化成就。
貴州錦屏的隆裡古城始建於明洪武十八年,至今仍完整地儲存著明清時期的規劃佈局和民居建築群,這在西南少數民族聚居地區是極為鮮見的。
古城居民是明代“調北征南”時屯軍的後裔,還延續著江南的生活習俗,古城處處瀰漫著古老的生活情趣。現存古城,從設計到施工都嚴格遵循當時的作戰需要,是一座亦兵亦農、能戰能防的軍事城堡,具有典型的政治、軍事歷史背景和很高的建築、文化旅遊價值。
城內以觀音大廟舊址為中心,往東、西、南開三條主街,為古城的主要骨架,三條大街分出六條巷道,街巷又把整個城區劃分為相對獨立的九個居住區域,加上四道明通暗塞、虛實結合的城門,構成“三街六巷九院子”的攻防體系。古城民居的建築形式、藝術手法均有明顯的徽派特徵,樓舍皆為三間兩層封火牆式,上面青磚砌築,灰瓦獸脊,飛簷翹角凌空,中間勾勒寶頂。門上方的匾額彰顯著主人的郡望或家風,如“三槐第”、“關西第”、“科甲第”、“指揮第”等,民居的封火牆上繪有花、草、蟲、魚、鳥、獸等彩畫。
隆裡流傳下來的文化以漢文化為主,其中以江南文化最為厚重,儒、佛、道多種宗教文化都生長在這塊土地上,同時揉雜當地苗、侗文化的內容。數百年來,漢文化與當地苗、侗民族文化相互撞擊、融合,形成有別於中原文化和當地少數民族文化的亞文化群體,是少數民族地區的漢文化社群,被專家學者稱為“無法複製的漢文化古城”。
以民間活動為載體的玩花臉龍、迎故事、唱漢戲被稱為隆裡古城漢文化的三大瑰寶。正月初一至十五玩龍是隆裡古城每年的春節傳統節目,方圓幾十裡的人們都要趕來觀看。玩花臉龍,是隆裡古城的“狂歡節”,所有舞龍的人都畫花臉,由龍尾牽動整條龍的動作,展現軍人後裔尚武的軍儺風格,為全國獨有。其龍燈製作精巧,鮮豔美觀,風格獨特。玩耍的技藝也多達十餘種,如滾地龍、青龍翻身、天龍穿霧、黃龍出海、大盤龍等。場面恢弘壯觀,勢若翻江倒海,活靈活現,令人目不暇接。在舞龍的人群中,最亮眼的是執掌龍尾的丑角“藍季子”,一副狂放不羈之相,打、逗、追、戲盡顯其能。
1、漢文化景區核心區由獅子山楚王陵、漢兵馬俑博物館、漢文化交流中心(展示漢化像石藝術)、劉氏宗祠、竹林寺、羊鬼山展亭(王后陵)、水下兵馬俑博物館等兩漢文化精髓景點組成,外延區包括漢文化廣場、市民休閒廣場、棋茶園、考古模擬基地、滑草場等景點。
2、漢文化景區囊括了被稱為“漢代三絕”的漢墓、漢兵馬俑和漢畫 ...
我國青銅器發源於黃河流域,至少可上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我國青銅藝術在世界藝術領域中獨具特色,尤其是商周青銅器,以其雄偉的造型、古樸的紋飾、豐富的銘文著稱於世。我國各地和世界各國的重要博物館都收藏有中國商周和春秋時期的青銅器。歷代青銅器只有少數是古代流傳下來的,絕大多數是地下發掘出土的。
陝西省寶 ...
無錫。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最重要組成部分,以今蘇南浙北贛北皖中南為代表,泛指吳地古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
吳文化以荊吳和先吳以及最重要的吳國文化為基礎,經商、周、秦漢、魏晉南北朝的生長,及隋、唐、宋、元歷代發育,至明代形成高峰。清代以來,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萌芽,吳文化開始從傳統 ...
楚文化發源地在湖北鄖陽。楚文化是中國春秋時期南方諸侯國楚國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稱,是漢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楚國先民最初生活在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河南新鄭),南遷後給楚地帶來了先進的華夏文明因素,並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別是姬周文明為基礎向前發展楚文化。從文化性質來看,楚文明更多地保留了中原姬周文明的特色,同 ...
1、大部分龍山文化遺址,分佈在山東半島,而河南、陝西、河北、遼東半島、江蘇等地區,也有類似遺址的發現。龍山文化以許多薄、硬、光、黑的陶器,尤其是蛋殼黑陶(分佈日照、濟南)最具特色,所以也稱為“黑陶文化”。
2、中國考古專家根據幾個地區不同的文化面貌,分別給予文化名稱作為區別。一般的分法是:山東龍山文化 ...
嶺南文化,是指中國嶺南地區文化,涵蓋學術、文學、繪畫、書法、音樂、戲曲、工藝、建築、園林、民俗、宗教、飲食、語言、僑鄉文化等眾多內容。 從地域上,嶺南文化又分為廣東文化、桂系文化(廣西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塊,廣東文化又分為廣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雷州文化、高涼文化。
嶺南文化,源遠流長。歷史上, ...
陝西省寶雞市是西周文化發祥地,被稱為“青銅器之鄉”。寶雞古稱“陳倉”、“雍城”,典故“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發源地,譽稱“炎帝故里、青銅器之鄉”。寶雞歷史悠久,是寶學(寶雞之學)所在地,有2770餘年建城史,出土了晚清四大國寶(毛公鼎、大盂鼎、散氏盤、虢季子白盤)及陳倉石鼓、何尊、逨盤、銅浮屠等文物,存有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