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祭灶、吃灶糖;
臘月二十四掃塵;
臘月二十五做豆腐、接玉皇、趕亂歲、照田蠶;
臘月二十六殺豬割肉、貼福;
臘月二十七宰雞、趕大集;
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
臘月二十九祭祖;
臘月三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守歲;
正月初一早起、開門炮仗、拜年、給壓歲錢、佔歲、貼畫雞、聚財、吃團圓飯;
正月初二祭財神、姑爺節;
正月初三燒門神紙、穀子生日、小年朝;
正月初四不殺羊;
正月初五祭拜路頭神、開市;
正月初六送窮鬼、挹肥、開市大吉;
正月初七人日、撈魚生;
正月初八祭星;
正月初九天日;
正月初十石不動;
正月十一子婿日;
正月十三上燈;
正月十四喝亮眼湯、試花燈、食糟羹、拜臨水娘娘;
正月十五元宵節觀燈、吃元宵、演社火。
在我國,春節也是各少數民族人民的風俗節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已的習俗,舉行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具有各自濃厚的民族獨特風采。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
漢族(華夏,諸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上古時期黃帝和炎帝部落的後裔,炎黃子孫,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習俗如下:漢族的春節食俗,
第一吃年糕、餃子、餈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九、全魚、美酒、福橘、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餚饌為主;並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貼剪紙、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
第二是飯食豐盛,重視“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餃子叫萬萬順,酒水叫長流水,雞蛋叫大元寶,金魚叫年年有餘;這條魚準看不準吃,名為“看餘”,必須留待初一食用,北方無魚的地區,多是刻條木頭魚替代。
第三是座次有序,多為祖輩居上。孫輩居中,父輩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飲酒。吃飯時關門閉戶,熱鬧盡興而止。
彝族不過漢族的春節,彝族有自己的春節叫做彝族年。一般選定在農曆十月,莊稼收割完畢的季節。彝族年為3天。彝族年的頭夜叫“覺羅基”,過年第一天叫“庫斯”,第二天叫“朵博”,第三天叫“阿普機”。
彝族,是中國第六大少數民族,民族語言為彝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有北部、東部、南部、東南部、西部、中部6種 ...
春節除了漢族以外還有一些少數民族也會過此節,如藏族、壯族、布依族等。
春節(SpringFestival)指華夏傳統曆法夏曆的元旦(與中國現行的公曆元旦不同),農曆正月初一,又稱農曆新年、大年、歲首、正旦、正月朔日,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度歲、慶新歲。
春節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是 ...
和漢族一樣過春節的民族有:藏族、壯族、彝族等少數民族。其中藏族還有一個習俗,在除夕前一天太陽快落山時,把汙水髒物品朝西邊倒掉,寓意除舊迎新。
新年,即一年的第一天,為世界多數國家通行的節日。世界各國,特別是古代,新年都有不同的日期,現代世界多數國家定為公元制紀年的1月1日。現代中國將“元旦”稱為公曆新 ...
1、從臘八開始,就是農曆十二月初八,喝臘八粥;
2、臘月二十三過小年;
3、大年三十是春節,要放鞭炮,吃餃子;
4、正月初一回婆家,就是小孩子的奶奶家;
5、正月初二回孃家,就是小孩子的姥姥家;
6、正月初五吃餃子;
7、正月初七吃麵條;
8、正月十五,元宵節,賞燈猜字謎;
...
春節不只是漢族過的,滿族、苗族、瑤族、畲族、壯族、京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越南的主體民族)、布依族、土家族、朝鮮族等世代過春節。習俗略有不同。春節在漢族或海外華人比例高的國家包括中國兩岸四地、新加坡、馬來西亞、模里西斯(非洲國家,休假一天)以及漢文化系統國家的韓國、越南都是法定節日。朝鮮國也恢復了春節。在 ...
在我國,春節也是各少數民族人民的風俗節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已的習俗,舉行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具有各自濃厚的民族獨特風采。
藏族 除夕那天,人們穿上豔麗服裝,戴著奇形怪狀的假面具,用嗩吶、海螺、大鼓奏樂,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會”。小夥子們狂舞高歌,表示除舊迎新,驅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婦女們便去背“吉 ...
因為正月是一年之始,人們往往將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運好壞的兆示 期。因此,過年的時候“禁忌”特別多。
語言方面:
凡是破、壞、沒、死、光、鬼、殺、病、痛、輸、窮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說出口來。也忌嬰兒啼哭,因為啼哭是“沒頭彩”,兆示疾病、兇禍。故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禍,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