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祭灶、吃灶糖;
臘月二十四掃塵;
臘月二十五做豆腐、接玉皇、趕亂歲、照田蠶;
臘月二十六殺豬割肉、貼福;
臘月二十七宰雞、趕大集;
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
臘月二十九祭祖;
臘月三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守歲;
正月初一早起、開門炮仗、拜年、給壓歲錢、佔歲、貼畫雞、聚財、吃團圓飯;
正月初二祭財神、姑爺節;
正月初三燒門神紙、穀子生日、小年朝;
正月初四不殺羊;
正月初五祭拜路頭神、開市;
正月初六送窮鬼、挹肥、開市大吉;
正月初七人日、撈魚生;
正月初八祭星;
正月初九天日;
正月初十石不動;
正月十一子婿日;
正月十三上燈;
正月十四喝亮眼湯、試花燈、食糟羹、拜臨水娘娘;
正月十五元宵節觀燈、吃元宵、演社火。
初一四樣早點的講究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幾乎每個民族都會舉行各種慶祝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春節,按農曆,正月初一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同時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這一天是過年的高潮,早上起來要先喝糖茶,然後用發糕、年糕等祭神,點上香燭、放幾串鞭炮,“這就表示迎過‘年’了,接著就開始吃飯。”雖然各地的風俗不同,但是吃什麼還是挺有講究的,年糕寓意“年年高”,麵條寓意“綿長”,湯圓寓意“團團圓圓”,饅頭寓意“滿”,“這幾樣是一定要吃的,寓意新年圓滿、有進步。”吃完中飯後才可以開門,向著“喜神”的方向走一段,表示迎喜神,新的一年就會快快樂樂。
初五要吃“財神飯”
正月初二開始,就可以走親訪友拜年了。拜年要按照“先長輩、後晚輩,最後是平輩和朋友”的順序來拜,因為中國人特別講究親情、重視家庭,所以拜年時要排好名單,不能落下哪一個親戚。拜年也有忌諱的,第一家去的人不能姓“王”或“吳”,因為其諧音“亡”、“無”被認為很不吉利,若是親戚中有這兩個姓,要先繞開,拜完了一圈最後再去。“拜年時間也不宜過長,通常是說些吉祥祝福的話,稍坐片刻就告辭。”初二這天,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著丈夫、孩子回孃家拜年。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掏腰包。回孃家只能吃中午飯,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俗稱“食日晝”。到了初五,就是迎財神的日子,“福祿壽喜財”這五路財神都要好好拜。“這一天財神爺過生日,大家就要吃財神飯,即在麵條上放幾個銅錢,銅錢不是真的,是由糖和麵粉做成的‘錢幣’。吃了財神飯,財神們就會在一年當中護佑眾生。”做生意的人也習慣在初五開門迎客,店老闆要在離自家店面最近的那個十字路口祭神,以祈求財神保佑。
“上燈圓子落燈面”
初八又稱“八仙節”,民間以正月初八為眾星下界之日,這一天要製作各種小燈,點燃了祭拜它們,稱為順星,也稱“祭星”、“接星”。初九被稱為“逛廟日”,老百姓要到廟裡進新年第一炷香。有的地方從這一天開始逛廟會,熱鬧的春節越發有趣。
“十五”元宵節是春節當中的又一個高潮,也叫元夕、元夜,俗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十三長燈、十五上燈、十八落燈。”等花燈落下,熱熱鬧鬧的春節也就結束了。“上燈圓子落燈面”,也就是說年十三、十八的主食即湯圓和麵條,既圓圓滿滿又情意綿綿,愛吃的你可不要忘記嘍!
窗花、剪紙是過年必不可少的,貼一張上牆,喜氣撲面而來。
1、又是一年的除夕,我早早地起了床,因為今天我有任務。是什麼任務呢?昨天晚上爸爸吩咐,今年的春聯由我貼。
2、“彤彤,你知道春聯怎麼貼嗎?”爸爸吃著早飯就問我。“還不簡單,只要貼齊,貼平就行了。”“哈哈,我就知道你不懂,你不要小瞧這小小的春聯,它的學問可大呢!”“爸爸,你快跟我說說呀!”“我簡單地說,春聯是我國獨有的一種傳統文化,它在我國民間流傳最廣,應用最多,每到除夕我國老百姓家家戶戶都要貼它。它是楹聯的一種,是掛在或貼在堂屋前廊柱或門框上的上下相對的聯語。因此,又叫對聯。這種對聯是由兩串字數相等,互相對仗,而且具有一定內涵的獨立文體。它最初起源於桃符。桃符早在秦漢以前就出現了,當時是用驅除鬼怪的,等等。春聯的學問可多了,你自己再查查資料吧。”“爸爸,我知道了。”
3、我拿好春聯,膠帶和剪刀,準備貼春聯。“咦,爸爸,這春聯哪個是上聯,哪個是下聯呀?”“第一種方法是按音調平仄來分,上聯最後一個字為仄聲,就是漢語拼音的第三、第四聲;下聯最後一個字為平聲,就是漢語拼音的第一、第二聲。比如你手裡的對聯,“春光春色源春意”,是上聯,“虎將虎年揚虎威”,就是下聯。第二種就是按時間先後來分,比如這“建偉業金牛辭舊歲,行鴻運玉虎迎新春”,“辭舊歲”在前,“迎新春”在後。第三種就是按空間範圍來分,一般是小者在前,大者在後。比如“家重和睦家道旺,國講團結國事興”。“國”比“家”大,所以“家”在前,“國”在後。”“噢,我知道了,可是那邊貼上聯,那邊貼下聯?”“人面對著大門,右手方向為上,左手方向為下。”
4、這時,我區分好上、下聯,把它們與門的左右,上下距離都算好後,仔細又耐心地貼著春聯,想著爸爸說的話。啊,我國小小的春聯就包涵了這麼多學問和知識。你說我們中華民族那些風俗能不叫人想念嗎?能不叫人喜歡嗎?
5、“彤彤,真不錯,貼好這麼多春聯了!真能幹!”媽媽不住得誇獎我。今天我真高興!不僅學到了知識,又得到了媽媽在誇獎。
1、文廟又稱孔廟,是人們祭祀孔子的地方。聽大人講,在全國的許多城市都建有文廟。漳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也建有一座文廟。漳州的文廟坐落於充滿歷史烙印的老街區修文西路,它始建於宋朝,距今約有一千年,是一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漳州文廟不僅有南宋的朱熹在此講學,鄭成功、黃道周在這裡的祭祀孔子而且孔子的後裔也曾居住在 ...
中秋節不僅是漢族的傳統節日,也是很多中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其中也包括苗族。
苗族“鬧月”每逢中秋之夜,苗族群眾沐浴著如絲縷的月光,吹奏悠揚的蘆笙,跳起苗家歌舞,青年們在“鬧月”活動中互相尋找意中人,互相表白,就像月亮和清水一樣,心地純潔明亮,永結百年之好。 ...
過趕年:土家族有過“趕年”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臘月二十八、二十九日過年, “四月八”是土家族送毛蟲的節日,要自念諺語,祈望莊稼免遭蟲害,五穀豐登。
祭祀祖先:土家族普遍信奉“土王”,傳說“土王”是土家族的祖先,每逢節日都要燒化錢紙,祭祀祖先和“土王”。土家族還信奉土地神,過年期間,凡是走親訪友經過土地 ...
春節作為我國的農曆新年,在河南民間習俗中是一個古老而又最為隆重的節日。過了“臘八節”就可以聞到“年”的氣息了,進入臘月二十三統稱“小年”,也是送灶神的“祭灶日”。人們都要趕集買灶糖,晚上祭灶。之後,過年的氣氛就越來越濃了,一邊忙於購置年貨,一邊要清理灶臺几案,打掃屋宇積塵,這種被群眾稱作“去穢”的活動,既 ...
1、藏族的春節習俗
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貴的首飾,即使是經濟條件較差的人,也要預備一件過年的袍子,或者一兩樣粗糙的裝飾品,藏話叫“薩舉”,即新裝。藏曆正月初三,拉薩人成群結伴,來到東郊的寶瓶山和西郊的藥王山,插經旗、掛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藏曆正月初五,舉行隆重的開犁禮。
2、蒙古族的春節習俗
...
1、藏族春節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貴的首飾,即使是經濟條件較差的人,也要預備一件過年的袍子,或者一兩件裝飾品,叫“薩舉”即新裝。藏曆正月初三,拉薩人成群結伴,來到東郊的寶瓶山和西郊的藥王山,插經旗、掛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藏曆正月初五,舉行隆重的開犁禮。農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強壯的耕牛打扮得花枝招展;
...
1、過春節首先要辦年貨,採購過年所需的物品。
2、過年之前要掃塵,民諺說: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也就是將室內屋外,房前屋後,徹底進行打掃,衣被用具洗刷一新,乾乾淨淨、整整齊齊地迎新春。
3、家家戶戶要貼春聯,春聯是從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桃符”演變而來的。
4、春節倒貼福字,寄託了人們對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