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是人類最早的藝術形式之一,它的內涵和功能隨著時代的不同而發展變化,在繼承前代舞蹈藝術的基礎上,又透過對西域樂舞的交流吸收,漢代把中國古典舞蹈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為後世中國舞蹈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漢代舞女的舞蹈有兩個最重要的特點:一是“舞袖”,古諺“長袖善舞”,可見古人對舞袖的欣賞和喜愛。運用道具作舞,是我國傳統舞蹈的一大特點,漢代舞蹈幾乎都以長袖作舞,舞袖凌空飄逸,如行雲流水,曼妙靈動,千姿百態。漢代大大豐富了我國傳統舞蹈的表演功能。漢代舞蹈文化一直傳承至今。
舞蹈是人類最早的藝術形式之一,它的內涵和功能隨著時代的不同而發展變化,在繼承前代舞蹈藝術的基礎上,又透過對西域樂舞的交流吸收,漢代把中國古典舞蹈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為後世中國舞蹈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漢代舞女的舞蹈有兩個最重要的特點:一是“舞袖”,古諺“長袖善舞”,可見古人對舞袖的欣賞和喜愛。運用道具作舞,是我國傳統舞蹈的一大特點,漢代舞蹈幾乎都以長袖作舞,舞袖凌空飄逸,如行雲流水,曼妙靈動,千姿百態。漢代大大豐富了我國傳統舞蹈的表演功能。漢代舞蹈文化一直傳承至今。
今天,人們都自豪地稱道:“能走路的會跳舞”,“會說話的能唱歌”。能歌善舞是藏民族的天性,她使“世界屋脊”的雪域聖地變成為舉世公認的“歌舞的海洋”。
西藏地獄遼闊,人口居住分散。境內,北部高原廣闊,其間盆地、湖泊眾多,水草豐茂,牧業興旺;南部河谷平坦開闊,土地肥沃,宜耕宜牧,工農業發達;東部高山縱橫,山頂牧場優良,山腰森林茂密,峽谷四季常清。由於各地區地理環境、生產方式、勞動物件不同,尤其是地理條件的差異和宗教文化的影響,城鎮和農村、農村和牧區、牧區和森林地帶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舞蹈形態和形體動作。就目前發掘和發現的古代舞蹈以及前藏、後藏、昌都、阿里西部地區藏族民間舞和古典舞分佈的現狀來看,真是多彩多姿,五光十色:有頓足為節,連臂踏歌,熱烈歡騰的農村“果諧”(圓圈歌舞);有踏步為節,重腳下節奏點子變化,熱情歡快的“堆諧”(俗稱踢踏舞);有以歌為主,歌舞結合,悠揚雅曲的“囊瑪”(內庭歌舞);有踏地為節,“喳”、“頓、踏相結合。頓挫有力的“達諧”(林區圈舞);有注重情緒表現,舞姿優美豪放的農牧區“果卓”(舊稱鍋莊舞);有圓潤舒展,長袖翩翩,鈴聲震盪,粗獷激揚,重技巧動作,表現狂熱情緒的“熱巴”鈴鼓舞;有羽錘翻飛,氣吞山河的“色瑪卓”(後藏的大鼓舞)和“卓諧”(前藏腰鼓舞);有配合劇情表演、自成一體的藏戲性格舞蹈;有伴合勞動,激發勞動熱情的“勒諧”啞劇性系列舞“羌姆”(俗稱“跳神”),以及稀世罕見,古色古香,具有西域風味的宮廷樂舞“噶爾”(供雲樂舞)等等。從動律上看,既有“舞靴”,又有“舞袖”;從韻律上講,既有“圓滑風”,又有“頓挫風”,既有“點”的強烈音響,又有“線”的圓曲流動,呈現出同一民族不同形態的多風格特徵。因此,西藏被稱為“歌舞的海洋”並非溢美之詞,而是藏民族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真實寫照。
藏族舞蹈是藏民族生活的縮影,是西藏近5000年曆史程序的文化積澱。它是征服“世界屋脊“的高原人類的生命與情懷,是西藏社會發展變革的體態節奏;它凝聚著藏民族的聰明才智。藏族舞蹈在中華民族舞蹈藝苑裡是一束芳香四溢的鮮花。它別具一格,獨具風采,是華夏文化乃至人類文化光彩奪目的瑰寶。如今,它在世界藝壇上享有自己的地位,為偉大的祖國和藏族人民爭得了榮譽,對維護祖國統一和增強民族的團結、促進經濟的發展和推動社會的進步,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少數民族的舞蹈多以體現生活的喜怒哀樂為主,具有時代感,體現了民族凝聚力。畲族的舞蹈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和濃郁的民族風格的新舞蹈,在祖國的民族藝壇中展現了畲族舞蹈的獨特風采。那麼,下面就來看看畲族文化中惟妙惟肖的畲族舞蹈。
畲族民間傳統舞蹈主要有祭祀、喪禮和生產勞動等方面的舞蹈。畲族舞蹈多見於做功德、“拔傷”、“打癀”、祭祖等活動。主要是師公口吹龍角,手舞靈刀,在鑼鼓敲打聲中,邊唱(或念)邊舞,有獨人、雙人、四人或集體舞,舞姿舞步多為狩獵動作。
祭祀舞
盤瓠是畲族傳統的始祖,敬祀盤瓠為畲族全民的共同心態。從唐代開始畲民就有祭祀盤瓠的習俗。而每逢祭祀盤瓠都要跳《日月舞》、《龍頭舞》、《龍傘舞》和《迎祖舞》等。《日月舞》,表現盤古開天闢地、造日月照人間的神話,男女演員各4人,每人左右兩手分執道具日(紅)月(白)模型,同聲齊唱,“左手拿日太陽現,右手拿月照凡間;天上日月車車轉,十二時辰分得正。”伴著鑼鼓鈸節拍,兩手轉動日月模型,左右穿梭,翩翩起舞。
《龍頭舞》,表現祖先龍麒因幫助高辛平息外族侵犯有功被招為駙馬的故事。跳舞隊伍中有的捧祖圖、有的舉龍杖、有的舉龍頭。龍杖由房長擎舉龍頭(四個)由男女各二人相對而立,用兩手合舉,舉上舉下反覆數次,以示崇敬。隊形有原地跳動、行進姿勢、左右穿插等。
《龍傘舞》配合龍頭行進,有跳躍動作,左右穿梭比較自由,隨著有板有眼的鑼聲鼓點,邊舞蹈邊唱《盤瓠歌》。《迎祖舞》,表現對盤瓠王祖先的懷念。參與者手舉各色布綢制的三角旗和弩、刀、牛角號等道具,舞時有簫、笛、嗩吶等樂器伴奏,舞步比較自由,間以三步一回頭式的動作,表示對祖先的懷念和無限敬仰的心情。
喪禮舞
畲族喪禮常伴有舞蹈。據史書中的記載,畲族“人死刳木納屍其中,少長群相擊中,主喪者盤旋四舞”;“擊饒吹角,跳舞達旦”。閩東畲族喪禮舞多姿多彩,僅為死者超度變魂,法師就要跳《造水洗壇》、《造壇》和《造井》等十多種舞蹈。
《造水洗壇舞》,法師身穿青袍,右手持搖鈴,左手掌朝上,手指呈三足鼎立狀,中間託一杯清水,法師繞大廳四周,口中唸唸有詞,以忽蹲忽站的動作,隨著緩急的鈴聲或慢或快地行進。同時將杯中的清水(俗稱“神水”)灑向大廳的每個角落,表示洗壇,驅除邪氣。
生產勞動舞
畲族人民在生產勞動中創作了許多反映生產勞動的傳統舞蹈,比較著名的有《獵步舞》和《栽竹舞》。《獵步舞》(也叫《踏步舞》。此舞由4個男子扮演獵手,他們身穿畲族傳統,整個舞蹈自始至終隨著鑼鼓點不斷變換節奏,表現了畲族祖先狩獵時與野獸勇敢搏鬥的情景,富有生活氣息。
《栽竹舞》是反映畲族種竹和用竹造紙過程的舞蹈。表演者按鑼、鼓、鈸的打擊節奏,邊舞邊唱。舞步以“小跳步”和“踏步蹲”為基本步伐,手腳同時順著左右進退的韻律不斷轉圈。動作輕快明朗。歌詞敘述栽竹、砍竹、浸竹、烈漿,直至製成紙的全過程,每個環節都反映著畲民勞動的艱辛和洋溢著喜悅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