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頒佈“推恩令”的原因是削弱地方諸侯國的實力,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其統治地位,鞏固大一統國家。
漢高祖開國初期,在統治方式上,實施分封同姓王,以確保劉家天下的錯誤決策。結果王國 勢力大增,嚴重威脅中央,並最終爆發“七國之亂”。公元前127年,漢武帝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佈“推恩令”,規定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以推恩將自己封地分給子弟,由皇帝制定封號。“推恩令”的頒佈使諸侯王多分封子弟為侯,使王國封地被分割,以進一步削弱諸侯王國勢力,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漢武帝頒佈“推恩令”的原因是削弱地方諸侯國的實力,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其統治地位,鞏固大一統國家。
漢高祖開國初期,在統治方式上,實施分封同姓王,以確保劉家天下的錯誤決策。結果王國 勢力大增,嚴重威脅中央,並最終爆發“七國之亂”。公元前127年,漢武帝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佈“推恩令”,規定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以推恩將自己封地分給子弟,由皇帝制定封號。“推恩令”的頒佈使諸侯王多分封子弟為侯,使王國封地被分割,以進一步削弱諸侯王國勢力,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漢武帝頒佈《推恩令》的原因如下:
西漢建國之初,劉邦覺得秦朝之所以滅亡是沒有諸侯王支援的緣故,所以大封天下,封了很多的同姓王,來確保劉姓能夠坐穩天下,之後的幾代也是如此,但是這樣的決策對於之後的幾代皇帝的統治產生了一定的威脅,尤其是景帝之時,地方的諸侯王已經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勢,讓景帝感到非常為難,雖然有過一次想要削藩,但是卻受到了諸侯的反撲,導致七國之亂的爆發。
到了漢武帝的時候,諸侯的地方勢力更加強大,但是景帝時期的教訓還歷歷在目,讓人不能不引以為戒。當時諸侯王聯合起來的實力遠遠強於中央政府,雖然景帝時候已經削掉了諸侯的行政權,讓他們不能在治理封地,但是土地、軍力上來看諸侯還是要比中央強大的。漢武帝認識到不能蠻幹,必須有技巧的來,他知道之後內部也是有著矛盾的,主要是繼承權上的矛盾。
於是《推恩令》應運而生,這個政策的實施阻力並不大,它照顧到了那些沒有繼承權的子嗣的權益,得到這群人的支援,而且也沒有剝奪爵位,只是封地變小了,乍看之下對於諸侯王沒有什麼損失,但是其實影響是巨大的。它使得當時的主要矛盾從中央和地方改到了地方內部,雖然諸侯中可能也有智者看出了其中的問題,但是其中的利益卻讓人們無法抗拒,這種堂堂正正的陽謀就算諸侯們知道了之後的結果也沒法抵抗。所以這一次推恩令的進行是非常順利的,為之後漢武帝的進一步削藩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漢武帝採取賈的建議頒佈了推恩令。文帝時﹐賈誼鑑於淮南王﹑濟北王的謀逆,曾在《治安策》中提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
賈誼,漢族,洛陽人,西漢初年著名政論家、文學家,世稱賈生。賈誼少有才名,十八歲時,以善文為郡人所稱。文帝時任博士,遷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嬰排擠,謫為長沙王太傅,故後世亦稱賈長沙、賈太傅。三年後被召回長安,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墜馬而死,賈誼深自歉疚,抑鬱而亡,時僅33歲。司馬遷對屈原、賈誼都寄予同情,為二人寫了一篇合傳,後世因而往往把賈誼與屈原並稱為“屈賈”。賈誼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辭賦兩類,散文的主要文學成就是政論文,評論時政,風格樸實峻拔,議論酣暢,魯迅稱之為“西漢鴻文”,代表作有《過秦論》、《論積貯疏》、《陳政事疏》等。其辭賦皆為騷體,形式趨於散體化,是漢賦發展的先聲,以《吊屈原賦》、《鵩鳥賦》最為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