潑水節不是隻有傣族過,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泰語民族和東南亞地區也會過潑水節。
潑水節最早起源於公元5世紀的波斯,當時命名為“潑寒胡戲”,在此之後“潑寒胡戲”由波斯經印度傳入緬甸、泰國和中國雲南西雙版納等地,約在公元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經緬甸隨佛教傳入中國雲南傣族地區。
潑水節不是隻有傣族過,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泰語民族和東南亞地區也會過潑水節。
潑水節最早起源於公元5世紀的波斯,當時命名為“潑寒胡戲”,在此之後“潑寒胡戲”由波斯經印度傳入緬甸、泰國和中國雲南西雙版納等地,約在公元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經緬甸隨佛教傳入中國雲南傣族地區。
春節不只是漢族過的,滿族、苗族、瑤族、畲族、壯族、京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越南的主體民族)、布依族、土家族、朝鮮族等世代過春節。習俗略有不同。春節在漢族或海外華人比例高的國家包括中國兩岸四地、新加坡、馬來西亞、模里西斯(非洲國家,休假一天)以及漢文化系統國家的韓國、越南都是法定節日。朝鮮國也恢復了春節。在澳大利亞的聖誕島等西方華人比例高的地區也是重要節日。是大東亞甚至世界重要節日之一。
傣族為什麼要過潑水節 傣族過潑水節是因為
傣族的潑水節乃傣歷新年,為傣族人民辭舊迎新祝福吉祥的節日,一般在傣歷六月中旬(即農曆清明前後十天左右)舉行,為期三至四天。
潑水節源於印度,是古婆羅門教的一種儀式,後為佛教所吸收,約在公元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經緬甸隨佛教傳入中國雲南傣族地區。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潑水節成為一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至今已數百年。
在潑水節流傳的過程中,傣族人民逐漸將之與自己的民族神話傳說結合起來,賦予了潑水節更為神奇的意蘊和民族色彩。由於歡度新年的時候,要舉行熱烈而隆重的潑水祝福活動,外地人都把它稱為潑水節。
傣族潑水節的意義
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雲南少數民族節日中影響面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潑水節是傣歷新年,相當於公曆的四月中旬,節日一般持續3至7天。第一天傣語叫“麥日”,與農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語叫“惱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網瑪”,竟為歲首,人們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節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節日盛裝,挑著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後就開始互相潑水,期望從此驅走昔日的災難和病魔,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兩旺。
潑水節的由來
關於潑水節的由來,傣族民間有個感人的故事。 傳說,古代農時由一位叫捧麻點達拉乍的天神來掌管。 但是,捧麻點達拉乍憑著自己法術高明,神通廣大,亂顯神威,為所欲為,想降雨就降雨,想降溫就降溫,弄得人間冷暖失調,雨旱混淆。天神英達提拉決定對給人間降災降禍的捧麻點達拉乍進行制裁,但由於捧麻點達拉乍法術高明,眾神仙都不敢動他。於是英達拉提就變成一個英俊的小夥子,去“串”捧麻點達拉乍的七個女兒,他把她們父親如何作惡的事說了出來。七位善良、美麗的姑娘本來對父親的所作所為就很不滿,今天聽了“小夥子”的話更是義憤填膺,決心大義滅親,為人間消災除難,姑娘們私下商議,要除掉十惡不赦的父親,必須把父親生死秘訣探出來。
捧麻點達拉乍在談笑中不知不覺洩露了自己的生死秘訣:火燒、水淹、刀砍、箭射,他一概不怕,怕的是用自己的頭髮做成“弓塞宰”(意為“心絃弓”)。 一天,姑娘們把父親灌得酩酊大醉,她們趁他酣睡時,悄悄拔下他的一根頭髮,做成了“弓塞宰”。當她們把“弓塞宰”對準捧麻點達拉乍時,他的脖子就斷了,頭顱一落地,就冒起火來,那火到處蔓延。為了撲滅邪火,七個姑娘把捧麻點達拉乍的頭輪流抱在懷裡,直到腐爛。輪換時,姑娘們都要打來清水,潑在自己身上,衝去滿身的汙跡遺臭。 為了紀念那七位大義滅親、為民除害的姑娘,傣家人歡度新年時,都要舉行潑水活動,以消災除難,祝在新的一年裡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興旺。傣歷新年裡的“腕腦”,就是捧麻點達拉乍的頭腐爛的日子,潑水活動就在這一天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