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南在廣東省,因地理位置位於原潮陽市(縣級)南部而得名,“潮南”一詞為“潮陽南部”的簡稱。潮南區位於汕頭市西南部,東臨南海,西接普寧,南鄰惠來,北與潮陽區接壤。
潮南區域內海岸線長14.7公里,海域面積4000多平方公里,山地面積38.23萬畝,耕地面積20.82萬畝,佔汕頭市耕地總面積的29%。城區距離汕頭中心城區34公里,普寧市區30公里,田心高速出入口22公里,廈深鐵路潮陽站23公里。潮南水資源十分豐富,常年降雨量1700毫米,有秋風水庫等7座中型水庫,年蓄水量達1.4億立方米。
潮南在廣東省,因地理位置位於原潮陽市(縣級)南部而得名,“潮南”一詞為“潮陽南部”的簡稱。潮南區位於汕頭市西南部,東臨南海,西接普寧,南鄰惠來,北與潮陽區接壤。
潮南區域內海岸線長14.7公里,海域面積4000多平方公里,山地面積38.23萬畝,耕地面積20.82萬畝,佔汕頭市耕地總面積的29%。城區距離汕頭中心城區34公里,普寧市區30公里,田心高速出入口22公里,廈深鐵路潮陽站23公里。潮南水資源十分豐富,常年降雨量1700毫米,有秋風水庫等7座中型水庫,年蓄水量達1.4億立方米。
辭 年
辭年,也叫過年。農曆十二月最末一天稱歲除,是晚稱除夕,是夜也叫“過年夜”,均為辭年之意。期間,家家戶戶張帖福桃春聯,合家大小洗澡換上節日盛裝,大人給小孩、長輩送壓歲錢,擺上豐盛的祭品祭拜祖先,然後閤家“圍爐”吃團圓飯。除夕晚這一餐,老人們講究要慢慢吃,吃久一點,謂吃久久,久久都有好吃;還講究上桌的菜豐盛,不宜吃完,謂盤盤有存,年年有餘。
是晚,水缸要貯滿水,米缸要盛滿米,燈火不能熄,含意是象徵“年年有餘”,“財丁興旺”的好兆頭。
吃團圓飯之前,大人要在大廳公祖香爐前及家裡各處用紅盤放上大吉(蕉柑,柑大於桔,故稱大吉)“壓年”,一直放到正月初五“年徑開”,意求過年大吉、新年大吉。
吃完團圓飯之後,閤家圍坐茶座,品潮汕工夫茶,嘗新鮮水果、糖果、瓜子,開始“守歲”,敘天倫之樂,成年人“守歲”多守至當夜子時,迎來新年。
每年除夕之前,各家各戶總要辦各種各樣的年貨,添購新的衣飾,男女美容美髮(舊時過年前男必理髮,女必“挽面”),忙得不亦樂乎。還要大搞清潔衛生。一般是在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神上天”“述職”之後,各家各戶要“採囤”(清除厝頂楹桷、牆壁等上下四處汙穢),之後全面大掃除,家內工具、睡具、被褥、蚊帳等全部進行清洗日曬,乾乾淨淨過年迎春。
春 節
春節也叫新年,即除夕夜子時起至正月初四日,為春節日。
正月初一,稱元日,為新歲之首,新春之始。清早,家家戶戶煮甜圓湯“拜天地”,晚輩向長輩奉甜圓湯,敬祝大人、長輩“新年合想”、“新年健康”等吉利話。並備牲米果、圓湯等祭拜祖先。早餐多吃甜圓湯,吃乾飯(含意出遠門不遇雨水之天氣),老人、婦女多吃齋。這一天,人人都要謹記說吉利話,說好聽的話,不能說惡話、壞話不能吵架,不能打破碗碟之類,不能掃地,不能向人家討債。出門路遇熟人,或到親友家拜年,或至鄰居家請安,都要道一聲“新年好”或其他祝福之類的好話。此外,給人家拜年、或到鄰居做客,都要備帶大吉、糖果之類的禮品及送老人、送小孩的“紅包”,表示敬意、愛意。主人回贈大吉等,俗謂轉敬或換吉。
正月初四,民間所謂“神落天”,家庭婦女多備辦祭品迎拜各路神仙加落人間“各就各位”,很多“善男信女”有一早“念心”拜佛祖祈福求籤的習慣。
春節過後,正月初五,俗稱“年徑開”,意即年假告一段落。這一天,人們便可以撤去除夕夜(過年夜)擺放在公祖及神明爐前及米缸等四處的大吉等“壓歲”之物品。
春節過後的正月初七,俗稱“人日”、“人節“。相傳女媧開天闢地造萬物,初一造雞、初二造狗、初三造豬、初四造羊、初五造牛、初六造馬、初七造人、初八造谷、初九造天、初十造地。故人們把正月初七稱為人日。人日必須食一種用七樣蔬菜作成的餅食,及後為了方便,人們改食七樣菜,或把七樣菜混合煮熟後吃,謂之“七樣羹”。這七樣菜一般取蘿蔔(意“清白”)、厚合菜、大蒜(意取諸事合算)、蔥(意取聰明)、韭菜、春菜(意取長久回春)、芹菜(意取勤勞),意在吃後閤家清清白白,新年回春、聰明勤勞,諸事合算,萬事無忌。
清明節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為民間傳統節日。一般在農曆三月初,陽曆4月5日。
這一天,民間舊俗必備牲(米果)紙紮在家祭拜祖先。還有上墳掃墓(俗稱“桂紙”)的習慣。
掃墓時,多帶工具除草修墳,帶丹青油漆謄彩墓碑、伯爺碑,並在墳堆等處壓放錢紙,帶祭品奉祀伯爺、祖墳。旅外僑胞都有清明回鄉掃墓或寄錢備辦祭品讓親人代為掃墓的習慣,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
自古以來,人們不光紀念自已的祖先,對歷史上為人民建功立業、做過好事的人物,人民都會紀念他。建國後,機關、團體、學校組織幹部、職工、學生、祭掃革命烈士墓,緬懷先烈,進行革命傳統教育。
因多數祖墓葬于山地,遠離家鄉,且清明時節外到處春草青,故上墳掃墓,實際上也是民間、特別是青少年喜歡參與的一次“踏青”的活動。
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俗稱“五月節”。民間舊俗多備辦粽球、粽(米果)及牲品祭祖。粽諧音“壯”,意謂吃粽,可望身體強壯。臨江河或大池塘的村寨,向有在當天及後幾天內舉行賽龍舟活動的習慣。
參加競賽的龍舟有代表一村、某一社團的,也有代表生肖年齡層的(俗稱“爬生肖”,一隻龍舟代表一個生肖;代表生肖的龍舟可多可少,最多的有12只,代表12生肖)。一般於節前,各代表隊的龍舟,便開鑼練漿。競賽當天,競賽場圍觀者人山人海,河中岸上,氣氛熱烈。鑼鼓聲、吆喝聲、鞭炮聲、吶喊聲,此起彼伏,連成一片,甚是熱鬧,令人嚮往。明大理寺卿、邑人周肖鎬描寫玉峽賽龍舟時詩云:“霏霏炎雨落晴空,峽底洪濤掛玉虹。鱗甲滿江看競渡,奪標眼底定誰雄。”便是賽龍舟的生動寫照。
中元節
農曆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俗稱“七月半”。民間舊俗用糯米粉做的錢仔米果或大米粉做的穀穗(米果)及牲品祭祖拜神。
民間農曆七月,盛行“施孤”(又稱普渡)民俗活動,謂“七月初一開孤門,七月三十關孤門”。所施孤,向孤苦無依的鬼魂施捨也。民間“七月半”除祭拜祖先外,還需施孤。施孤舊俗活動高峰主要是一些鄉、社主持舉行的“施孤正日”(多為自行選日,有的選在中元節),禮儀隆重,即所謂“盂蘭勝會”,期間高搭彩臺,聘僧人或道士清醮誦經,普渡孤魂,並祭祀豐盛的祭品。
施孤的彩臺俗稱孤棚,凡在此拜祭的祭品,祭後概散發給窮者或讓人搶奪,此活動俗稱“搶孤”。
重陽節
農曆九月初九,為重陽節。自古奇數屬陽偶數屬陰,且月與日均屬陽,故把九月初九稱為重陽。舊志載:“士夫登高,間作賽菊宴,兒童多作紙鳶”。
敬老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1990年廣東省定重陽節為老人節,城鄉各地始有一些集體的敬老活動。每年此日,有關單位、團體常舉行敬老或組織老年人登山、旅遊等文體活動。現時,老年人重陽節相邀爬山登高,已成風氣。
冬 節
是日為節氣“冬至”,一般在陽曆12月22日,也稱圓滿節,民間有的也稱“過小年”。
民間舊俗這一天,人們必用糯米粉滲水加紅色素搓條切粒,稱“搓紅丸”,然後加姜薯片(或蘇木薯片)煮成甜丸湯,稱冬節圓(丸)。當天一早,人們就以甜丸湯祭拜神明,並加備牲(米果)品、水果、水酒這類祭拜祖先,然後人人都吃冬節圓,俗謂吃過後算添1歲,故有“過小年”之稱。
祈子
祈求得子的習俗與燈關係密切。“燈”,在潮語中與“丁”音。因此, 關於“燈”,人們從中不知寄託了多少希望,因為這是一家香火能否承繼 的問題。一個姑娘出嫁時,嫁妝少沒有人非議,但是,一盞嶄新的油燈卻是少不了。這盞 燈帶到婆家之後要放在床頭,意思是為婆家帶來了男丁。
生了男孩的人家,會在元宵夜舉行熱鬧非凡的“上燈”活動。在潮州,人們往往將燈掛到鳳棲路路口的鳳棲廟門口,然後,每晚抱著孩子到廟中,一方面往自己的燈籠裡添點紅蠟燭,一方面接受四鄰的祝賀。還要在廟前懸八屏大“花燈”,後宮裡還掛著一隻綵鳳,並在供桌上擺了“花碗”。其實,以“燈”諧“丁”以祈求子的習俗,不僅是潮汕地區有,在其他地區也很多。
每年三月二十三,每逢媽祖聖誕這一天,潮汕鄉民都要到天妃廟去抬 天妃出遊。這時,那些結婚而未有子嗣的人最為踴躍。因為能為媽祖抬轎, 都意在求媽祖贈福賜子。而那些無能力為媽祖抬轎效勞的,就站在路旁, 等媽祖聖駕經過時,摸一摸媽祖轎,也算是沾了光。
在民間的習俗活動中,還有不少是將這一種期待得子的心理寄寓於民 俗活動方式中。像新娘出嫁時,除了備一盞油燈外,還得備些龍眼乾。龍 眼乾,潮汕人稱之為“桂圓”,除含有富貴圓滿的意義外,也含著早生貴 子的願望。那些在這一年結婚的人家,搓完了湯圓後,總會 將湯圓數一數,如果湯圓是單數,那麼意味著生男孩;如果是雙數,則意 味生女孩。
保胎
婦女有了身孕,便有了許多禁忌,如忌動磚瓦土石、修葺房屋、拆窗、 砌灶等,唯恐觸動了胎神; 生產 婦女臨產時,必須請來接生婆。丈夫不能留在產房裡服侍妻子,要和全 家的男人一樣離開產房。有些人為了分娩順利,還會到廟字裡去祭拜“催 生娘娘”,保佑順產。
產婦產下嬰兒後,胎衣不能隨便丟,有的地方把胎衣埋在江濱沙灘, 據說埋得越深孩子的胃力越好。於是,產婦的孃家就必須準備雞蛋送到產婦家,為其補養。
坐臘、開葷
產婦在產後一個星期內,產房不能透風,這段日子叫做“坐臘”。到了 第七天(有的地方是第九天或十二天),舉行“開葷”儀式,產婦開始吃 肉、吃魚來滋養身體。同時,還要備辦禮物送給鄰里親朋,生男孩的送甜 麵條,生女孩的送用薯粉制的圓子,稱為“圓仔”。到了滿月,則必須備辦豐盛的酒菜宴請親朋好友,叫做喝“滿月酒”。
為使嬰兒順利長大,又有一系列民俗活動。有的人會購買耳環、腳鐲 給小孩子佩戴,據說這樣就可使小孩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