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者處於不同的地理位置。
潼關位於陝西省渭南市潼關縣北,北臨黃河,南踞山腰。《水經注》載:“河在關內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潼關設於東漢末,當時關城建在黃土塬上,隋代南移數里,唐武則天時北遷塬下,形成今日潼關城舊址。因為潼關地處黃河渡口,位居晉、陝、豫三省要衝,扼長安至洛陽驛道的要衝,是進出三秦之鎖鑰,所以成為漢末以來東入中原和西出關中、西域的必經之地及關防要隘,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畿內首險”、“四鎮咽喉”、“百二重關”之譽。
函谷關,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靈寶市區,該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函谷關歷史上有兩座:秦關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里處的王垛村,距三門峽市約75公里;漢關東移至洛陽新安縣,西距秦關150公里。因其地處“兩京古道”,緊靠黃河岸邊,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
函谷關,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靈寶市區,該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函谷關歷史上有兩座:秦關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里處的王垛村,距三門峽市約75公里;漢關東移至洛陽新安縣,西距秦關150公里。因其地處“兩京古道”,緊靠黃河岸邊,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
函谷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潼關位於秦、晉、豫三省交界的黃河三角地帶,黃河、渭河、洛河三河交匯,北瀕黃河,南依秦嶺,西連華山,東接河南靈寶,以盛產黃金聞名於世。到漢代,函谷關逐漸被廢棄,而在函關古道的最西端建立起的潼關替代了函谷關防守關中。
老子出函谷關去了甘肅的天水,據史料記載,老子的足跡經過此處,由此可以推斷。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大約出生於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陳(後入楚)國苦縣(古縣名)。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
關中指函谷關以西,關中是地名,是指“四關”之內,即東潼關、西散關(大震關)、南武關(藍關)、北蕭關(金鎖關)。現關中地區位於陝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寶雞、咸陽、渭南、銅川、楊凌五市一區,總面積55623平方公里。
關中南倚秦嶺山脈,渭河從中穿過,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難攻,從戰國 ...
崤關不是函谷關。崤關,位於河南省西部,靈寶縣、陝縣南部的崤山上。崤山是秦嶺山脈東段的支脈,隔黃河與山西省的中條山相望,共同構成一段岩石峽谷,有著名的三門峽。
函谷關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里處的王垛村。
依《後漢書郡國志》所載:“谷城”瀍水出,有函谷關。谷城隸屬河南尹轄治,遺址應在今洛陽市西北磁澗 ...
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靈寶市區。該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
函谷關歷史上有兩座:秦關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里處的王垛村,距三門峽市約75公里;漢關東移至洛陽新安縣,西距秦關150公里。因其地處兩京古道,緊靠黃河岸邊,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 ...
函谷關共有三處,一般認為函谷關古文化旅遊區在以下三處。
⒈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里處的王垛村,距三門峽市約75公里,地處“長安古道”,緊靠黃河岸邊。因關在峽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
⒉在今河南省新安縣東500米,西距秦關150公里。據靈寶市志記載,自漢室興起之後,關中作為帝都,函谷關以東則稱關外。 ...
函谷關,《辭海》中解釋說:“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東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號稱天險。”函,是指盛物的匣子或套子,形容幽深、封閉。
據《考古通論》記載:“關塞起於殷。周,稱桃林地為桃林塞。周武王伐殷,出函谷大會諸侯於孟津,克商,放牛於桃林,即設專門管理關塞的‘司險’,桃林塞已成為重關”,可見 ...
1、函谷關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靈寶市函谷關鎮王垛村。函谷關建於西周時期,因在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東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號稱“天險”。
2、函谷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函谷關歷史上有兩座,秦關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里處的王垛村,漢關位於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