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澠池之會的啟示

澠池之會的啟示

  出自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講述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為集中力量攻打楚國,主動與趙國交好,約趙惠文王會於澠池。秦王派使者告訴趙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談。趙王害怕但又不敢不去。藺相如陪同趙王前往澠池。在趙王被迫鼓瑟的情況下,他為了使趙國取得對等的地位,據理力爭,使秦王不得不擊缶。後來,秦向趙要十五座城,他寸步不讓,說用秦國國都作為交換,使秦王毫無所得。藺相如機智地保護了趙王的安全並且不被羞辱,史稱“澠池之會”。

  澠池之會的啟示為:

  1、國家的利益高於一切,國家的榮譽不可侵犯。

  2、對於強大的對手,不能屈服與妥協,只有讓他看到你的強大與決心,才能徹底取得與強大的對手較量的勝利。

澠池之會的故事

  澠池之會介紹:

  1、發生時間:公元前279年。

  2、所屬年代:春秋戰國時代。

  3、發生地點:澠池。

  4、事件介紹:藺相如完璧歸趙的第二年,趙惠文王二十年,秦王派使者通知趙王在西河外澠池地方作友好會見。趙王畏懼秦國,想要辭謝不去。廉頗、藺相如兩人商量之後對趙王說:“大王不去赴會,顯得我們趙國軟弱、膽怯”。於是趙王決定去和秦王相會,帶藺相如同行。席上,秦王對趙王說:“我聽說您喜歡彈瑟,請彈一曲給我聽”。藺相如上前對秦王說:“趙王聽說秦王擅長秦國的音樂,現在我奉獻盆缶,請秦王敲敲以相娛樂”。秦王怒,不肯答應。藺相如跪著獻給秦王。秦王還是不肯。藺相如說:“我跟大王的距離不滿五步,大王要是不答應我的請求,我會把頸上的血濺到大王身上”。史官記錄了這一切。秦國的群臣說:“請趙王送十五座城給秦王作為獻禮”。藺相如也說:“請秦王把國都咸陽送給趙王作為獻禮”。直到酒筵完畢,秦始終不能佔趙的上風。

澠池之會比喻什麼

  “澠池之會”比喻一次危險的赴會,“澠池之會”出自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該事件發生於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28年、趙惠文王20年)。

  秦王派使者告訴趙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談。趙王害怕但又不敢不去。藺相如陪同趙王前往澠池。在趙王被迫鼓瑟的情況下,他為了使趙國取得對等的地位,據理力爭,使秦王不得不擊缶。後來,秦向趙要十五座城為秦王祝壽,他寸步不讓,說用秦國國都咸陽為趙王祝壽,使秦王毫無所得。藺相如機智地保護了趙王的安全並且不被羞辱,史稱“澠池之會”。


澠池的故事

  1、藺相如完璧歸趙的第二年,趙惠文王十七年,秦藉口趙不跟它聯合攻齊,派兵攻下趙的兩座城池。趙惠文王十八年,秦兵侵趙,攻下石城(約當今河南省林州市西南)。趙惠文王十九年,秦將白起率軍攻趙,取光狼城(約當今山西高平縣西),斬殺趙國三萬人。秦在對趙進行軍事威脅的同時,又在外交方面迫使趙國屈服。   2、趙惠文王 ...

藺相如在澠池是什麼樣的人

  藺相如在澠池之會是一個機智勇敢,有勇有謀的人,維護了趙國的尊嚴。   拓展:   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為集中力量攻打楚國,主動與趙國交好,約趙惠文王會於澠池。秦王派使者告訴趙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談。趙王害怕但又不敢不去。藺相如陪同趙王前往澠池。在趙王被迫鼓瑟的情況下,他為了使趙國取得對等的地位, 據理力 ...

澠池的故事簡介

  1、講述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為集中力量攻打楚國,主動與趙國交好,約趙惠文王會於澠池(今河南省澠池縣)。秦王派使者告訴趙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談。   2、趙王害怕但又不敢不去。藺相如陪同趙王前往澠池。在趙王被迫鼓瑟的情況下,他為了使趙國取得對等的地位,據理力爭,使秦王不得不擊缶。   3、後來,秦向趙要十 ...

完壁歸趙和澠池的故事

  1、完璧歸趙:故事的起因是:秦國自恃強大,假意用十五個城換趙國的無價之寶和氏璧。故事的經過是:藺相如到秦國向秦王獻和氏璧,秦王對寶玉讚不絕口,但就是不提換十五座城的事。藺相如謊稱和氏璧有毛病,要指給秦王看,藉此騙回和氏璧,並用撞碎寶玉逼秦王答應交城。回到住處,藺相如派人秘密將和氏璧送回趙國;   2、澠池 ...

晏子啟示

  晏子之御的啟示:有了錯誤要勇於改正;指出別人的缺點要講究適當的方法;對勇於改過的人可以重用;借他人的威勢來炫耀自己是不可取的;做人要志存高遠,不管自身有多大的成就,都要謹守禮儀、謙和待人。晏子之御出自《晏子春秋·內篇雜上》的一篇歷史故事,以生動的事例向人們昭示了“滿招損,謙受益”的道理。晏子身居相位,富貴 ...

成語什麼池

  解釋:講述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為集中力量攻打楚國,主動與趙國交好,約趙惠文王會於澠池。秦王派使者告訴趙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談。趙王害怕但又不敢不去。藺相如陪同趙王前往澠池。在趙王被迫鼓瑟的情況下,他為了使趙國取得對等的地位,據理力爭,使秦王不得不擊缶。後來,秦向趙要十五座城,他寸步不讓,說用秦國國都作為 ...

三人喝茶謂茶什麼意思

  意思是會聚飲茶,三個人喝茶可稱它為會聚飲茶。   例如:   1、宋代錢愐《錢氏私志》中講到:“飯罷, 岐公會茶。”   2、《古今小說·趙伯升茶肆遇仁宗》中講到:“與店中朋友同會茶之間, 趙旭見案上有詩牌,遂取筆,去那粉壁上寫下詞一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