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喪葬習俗:小殮報喪點主
濟南喪葬習俗:小殮報喪點主
濟南自古受儒家慎終追遠的傳統影響。習俗相沿,以喪事的隆重與否,視為子輩孝道的尺度。小殮報喪點主是濟南文化中喪葬習俗的主要點。在做這些的時候需要注意些什麼呢?畢竟這是對逝世人的一種尊重,小編帶你一起來了解吧!
小殮:
死者將近氣絕時,家人急速給死者淨身、穿壽衣,俗稱“小殮”。壽衣為棉布或綢料的棉衣和單衣,忌用緞子和皮毛料,顏色忌用黑色,著衣件數講究著單不著雙,最上等的是講究有7根領,有的只穿三兩件,也要多縫上幾根衣領。
壽衣上釘布條,不能釘釦子。穿好壽衣後,給死者口內含1枚銅錢或1粒珍珠,再讓死者一手握錢幣,一手握小米餅子,稱“打狗餅子”,傳說是為死者在冥間對付餓鬼和惡狗用的。給死者身覆衾被,用黃表紙或白布蓋臉。
然後,將靈床移至堂屋中間,靈床前設供桌,供上一滿碗不甚熟的小米乾飯,稱“倒頭飯”。家人拈香、焚紙、舉哀後,子女們跪在靈床旁伴靈。此時即為“遵禮成服”。
報喪:
人死之後,立即差人前往親友、街坊鄰居家報喪。城市上層人家,多是先發出請知帖,在親友中請人協助辦理喪事。辦理喪事的有總管喪務,另有內櫃、外櫃、管廚、知賓等。
總管差人給親友送“長班條”和訃聞,訃聞格式要求稱謂得當,具名皆為男性,父亡稱“孤子”,母亡稱“哀子”,父母皆故稱“孤哀子”。有的官商之家還隨訃聞發出“哀啟”和“行狀”。哀啟是由孝子具名詳述死者生平、嘉言懿行的啟事;行狀是請名人為死者撰寫的傳記,用以徵求誄文、祭文、碑文等。
喪家的大門和屋門,均斜貼一白紙條,稱“封門”。再用2尺長的秫秸夾幾張火紙,插在大門框上。男喪插在左方,女喪插右方,稱“出單旐”,以示家有喪事。
點主:
入殮後,家人為亡者做一木製牌位,稱“神主”。亦為後輩世代供祭的祖先牌位。官商富有之家,喪禮中,要舉行隆重的書主、點主儀式。喪家先請人寫好神主牌,神主牌約2寸寬6寸高,中間一行寫“顯考(妣)某某府君之神主”,旁寫其生卒年月日和時辰,落款寫“孝男某某奉祀”。
所寫的“主”字不點上面一點,留待“點主”人用珠筆點上。點主人,要請有名望的人士擔任,但不能是曾任知府、知縣等掌握過生殺之權的執法官吏,因避諱其曾在死囚名字上點珠點。
點主時,由贊禮人唱詞引導,由兩位襄點大賓陪同點主人,用沾珠砂的毛筆點上“主”字上面的點。點畢,孝子要脫去孝袍,著素衣,身披紅氈,跪叩致謝,設宴招待書主、點主和襄點大賓。
濟南傳統習俗:明湖踩藕
濟南盛產蓮藕,明湖藕尤其聞名。解放前的大明湖,當時除歷下亭周圍及船行航道純為水路外,其餘水面阡陌縱橫,形成了一塊塊水田。水田上“東一塊蓮,西一塊蒲,土壩檔住了水,蒲葦又遮住了蓮,一望無際,因水較深,泥層又厚,所以只能栽種蓮藕、蒲萊等,要採摘蓮藕,只能下到水裡去用腳踩。因此,明湖踩藕成為濟南一種傳統習俗。
踩藕時,踩藕人身穿一件皮製的不透水的“連衣褲”。皮衣見水後質地變軟,穿者在水中手足可以運用自如。只見人頭或皮衣上口在水面上時沉時浮,很有節奏感。這是踩藕人用腳在水下探索找藕。找到藕枝後,還要找到合適的藕節,然後用力一踩,一枝鮮藕便從根上斷下,再用腳將藕挑出水來,抓一塊藕上的黑泥,塗在斷口外,以免灌進水去。因藕內有空氣,能夠浮在水面上,否則就會沉入水中。最後將飄在水面上的藕收集起來,再挑到市場上去出售。
濟南春節習俗:正月不剃頭
“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這句老話在濟南幾乎家喻戶曉,“正月不剃頭”也是濟南乃至整個山東的春節習俗之一,過去老濟南的理髮店每年的農曆正月整整一個月都關門歇業,並非不願做生意,而是因為在正月裡,即使開門也不會有人來剃頭理髮,人們都趕在過年前把頭髮拾掇利索,這就出現了每年年根兒那幾天,每個理髮店都顧客盈門,甚至排隊理髮的現象。
“正月不剃頭”的習俗是怎麼來的呢?外甥剃頭和舅舅又有什麼關係呢?這還得從中國人剃頭的歷史說起。
清朝入關以前,漢族人是不剃頭的,儒家的《孝經》上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古代人認為頭髮也是身體的一部分,是父母所賜,因此,除了出家人和被刑罰處罰的人以外,古人都不剪頭髮。古人男20歲束髮而冠,女子15歲束髮而笄,表示成年。
清朝入關後,為了統一服飾和維護其思想統治,強行在漢人推行“剃髮易服”令,並在順治二年六月頒佈《剃髮詔書》,嚴令“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這一政策遭到漢族人民的強烈抵抗,但滿清政府實行的血腥屠殺政策,最終使漢民族屈服。
被迫剃髮易服的漢族人,表面上雖然放棄了抵抗,但內心裡仍然有反抗心理。因為每次剃頭都能想起那段國破家忘的屈辱歷史,所以漢族人在每年的第一個月都不剃頭,象徵著自己仍然忠於大明朝。“正月不剃頭,剃頭就思舊”,為了掩人耳目,故意把“思舊”說成“死舅”。
如今,那段血腥的歷史早已過去了三百多年,漢滿之間的民族矛盾也早已成為過眼雲煙,我們大多數人卻仍恪守著祖輩留下來的傳統習俗,堅持“正月不剃頭”。我想,保留的不僅僅是幾百年來的風俗習慣,這裡面還保留著我們民族殘存的那點兒血性。
河北喪葬習俗:戴孝掛孝介紹
雖說“人固有一死”,在民間人失去後,親人要為逝去的人辦喪禮,這是人們非常注重的禮儀之一,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為逝去人的哀悼與悲傷之情,不同地區具有不同的葬禮習俗,我們一起來看看河北文化中具有獨特風俗的喪葬習俗吧。
老人壽終,子孫披麻戴孝。孝男要穿戴麻衣草帽;孝女(含媳)罩粗麻布;其他親人則腰纏 ...
淺談小欖菊花傳統飲食習俗:菊花入饌 清雅芳香
花魚球、菊花水欖、菊花八寶糯米飯等(荼薇蛋卷、釀荼薇酒也是菊花飲食習俗的一大種類)。當地百姓每天早餐吃及第粥時,也喜歡加入洗乾淨的菊花瓣。小欖的酒樓紛紛以菊花入饌製作菊花宴,接待從海內外前來小欖賞菊的遊客,令人對小欖菊花有 齒頰留香 的美好印象。早在清代,就有文人墨客寫下了對菊花飲食的讚美詩篇。其中,清代 ...
獨龍族:喪葬習俗
獨龍族相信,初死之人很戀家,經常要跑回家,因此送喪儀式之後,還必須請巫師舉行攆魂儀式,將鬼魂攆回到陰間去。其做法是:先殺豬、雞,供祭於墳地,巫師手持攆魂棍,邊指邊念:"你已經死了,在格蒙那裡你像摘黃瓜一樣地被摘掉了!這裡不是你的地方,你回去吧!酒肉飯菜都抬來給你了,不要來家裡搗亂,讓大家平平安安吧 ...
珞巴族:原始部落遺風的喪葬習俗
珞巴族分佈在我國西藏東南部與印度接壤的廣闊地區。水陸交通十分困難,與外界交往不多。直到解放前,這裡還處在原始社會末期,信仰原始宗教,因而形成了十分獨特的風俗習慣。珞巴族流行樹葬和土葬。
一部分部落實行罕見的樹葬。樹葬有三種方式:一是在樹葬的地方找一棵分叉的大樹,在分叉的粗枝上挖一個能容屍的槽,並放上死 ...
春節習俗:臘月二十九小除夕“蒸饅頭”祭祖
除夕前一日的臘月二十九,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焚香於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焚香於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 ...
春節習俗之臘月二十九:小除夕、趕過年
小除夕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焚香於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過趕年
土家族的傳統節日,也叫“調年會”。土家族比漢族提前一天或幾天過春節。
有關土家族“過趕年”的傳說:
1.明代土家族士兵奉調東南沿海出征抗倭,軍令緊急,便提前過年,奔赴前線。 ...
民族文化:侗族喪葬習俗
侗族也算是我們所瞭解的民族裡不同的喪葬習俗最多的一個了。對不同的人有著不一樣的喪葬習俗,現在這個時代入土為安也大都是化為骨灰的。本期小編帶你去侗族文化了解一下侗族的喪葬習俗。
上祭。於死者去世後第二天舉行,祭品須有雞、魚、肉“三牲”,誦畢祭文,鑼鼓、嗩吶、鐵炮齊鳴,加上道士的念唱和婦女的哭聲,整個葬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