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灞橋紙是在西漢時期的一種紙。灞橋紙紙色暗黃,紙面較為平整、柔軟,呈薄片狀,有一定強度。鑑定發現其原料主要是大麻纖維,間有少許苧麻。
2、1957年5月8日,西安東郊灞橋磚瓦廠在取土時,發現了一座不晚於西漢武帝時代的土室墓葬,墓中一枚青銅鏡上,墊襯著麻類纖維紙的殘片,考古工作者細心地把粘附在銅鏡上的紙剔下來,大大小小共80多片,其中最大的一片長寬各約10釐米,專家們給它定名灞橋紙,現陳列在陝西曆史博物館。
1、灞橋紙是在西漢時期的一種紙。灞橋紙紙色暗黃,紙面較為平整、柔軟,呈薄片狀,有一定強度。鑑定發現其原料主要是大麻纖維,間有少許苧麻。
2、1957年5月8日,西安東郊灞橋磚瓦廠在取土時,發現了一座不晚於西漢武帝時代的土室墓葬,墓中一枚青銅鏡上,墊襯著麻類纖維紙的殘片,考古工作者細心地把粘附在銅鏡上的紙剔下來,大大小小共80多片,其中最大的一片長寬各約10釐米,專家們給它定名灞橋紙,現陳列在陝西曆史博物館。
1、灞橋紙是西漢時期的一種紙。
2、1957年5月8日,出土於西安東郊灞橋因此定名為“灞橋紙”。現陳列在陝西曆史博物館。據專家介紹這是迄今所見世界上最早的紙片,它說明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至少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一、二世紀。
3、灞橋紙紙色暗黃,紙面較為平整、柔軟,呈薄片狀,有一定強度。鑑定發現其原料主要是大麻纖維,間有少許苧(zhu)麻。其纖維平均長度為1毫米左右,絕大多數纖維作不規則異向排列,同向排列只在少數部位發現,亦觀察到被切斷、打潰的帚化纖維。它說明這種紙的原料經歷了切斷、蒸煮、舂搗及抄造等處理過程,只是加工程式較低。在此之前,1933年曾在新疆羅布淖爾發現蔡倫之前的古紙,但未及化驗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毀於戰火。1942年亦曾在內蒙古額濟納發現蔡倫之前的紙,但原發掘報告未作肯定斷代。在此之後,1986年又在甘肅天水放馬灘西漢文景時期(公元前179一公元前 141年)墓群中出土繪有地圖的紙。
灞橋紙是西漢時期的一種紙。1957年5月8日,出土於西安東郊灞橋因此定名為“灞橋紙”。現陳列在陝西曆史博物館。這是迄今所見世界上最早的紙片,它說明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至少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一、二世紀。
灞橋紙紙色暗黃,紙面較為平整、柔軟,呈薄片狀,有一定強度。鑑定發現其原料主要是大麻纖維,間有少許苧麻。其纖維平均長度為1毫米左右,絕大多數纖維作不規則異向排列。並且紙中含被切斷、打潰的帚化纖維,說明這種紙的原料經歷了切斷、蒸煮舂搗及抄造等處理過程,只是加工程式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