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徵:都主要集中分佈在板塊與板塊的交界地帶。
火山地震:由於火山活動時岩漿噴發衝擊或熱力作用而引起的地震火山地震一般較小,數量約佔地震總數的百分之七左右。地震和火山往往存在關聯。火山爆發可能會激發地震,而發生在火山附近的地震也可能引起火山爆發。通常發生在板塊的生長邊界。全球最大的火山地震帶是環太平洋地震帶。
特徵:都主要集中分佈在板塊與板塊的交界地帶。
火山地震:由於火山活動時岩漿噴發衝擊或熱力作用而引起的地震火山地震一般較小,數量約佔地震總數的百分之七左右。地震和火山往往存在關聯。火山爆發可能會激發地震,而發生在火山附近的地震也可能引起火山爆發。通常發生在板塊的生長邊界。全球最大的火山地震帶是環太平洋地震帶。
世界上最主要的火山地震帶有兩個,一個是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另一個是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
地震帶是指地震集中分佈的地帶,地球上主要有三處地震帶--環太平洋火山、地中海、洋脊地震帶。地震帶基本上在板塊交界處,在地震帶內震中密集,在帶外地震的分佈零散。地震帶常與一定的地震構造相聯絡。
導語:地殼最不穩定的地方是火山地震的多發區。那麼,大家知道世界上主要火山地震帶分佈在哪?全球主要火山地震帶分佈在哪裡?下面是小編精心準備的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世界上主要火山地震帶分佈在哪
分佈在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與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
第一、這兩個地方被稱為火山地震帶是因為都位於板塊交界處,板塊交界處的地殼活動比板塊內部的更活躍更激烈。比如位於交界處的國家日本位於太平洋板塊和歐亞板塊交界處,就是一個地震多發的國家,主要由於它的地理位置。還有印度尼西亞,位於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交界處,所以多火山活動。
第二、 六大板塊
板塊構造學說是德國氣象學家、地質學家魏格納提出來的。有關於地表大洲大洋的形成原因以及火山地震帶的分佈的原因學說眾多,說法不一。不過到目前為止,人們認為魏格納的理論解釋的最合理。
有關於他發現板塊構造學說還有一個有趣的小故事,故事的大致意思是魏格納有一段時間身體病弱,臥病在床。也正是由於在養病期間的百無聊賴,魏格納把關注度放到了掛在牆壁上的世界地圖上。
也許就像蘋果選中了牛頓一樣,世界地圖也選中了魏格納。魏格納在觀察過程中驚奇地發現了世界地圖的奧妙之處:地球上陸地的板塊邊緣似乎可以拼在一起,就像一個零碎的拼圖一樣。這就意味著有一種可能,魏格納也大膽做出了假設,那就是世界的陸地原來是一體的,海洋包圍在四周,不過後來由於不可抗力陸地被分開了,各自漂移到了不同的地方,也就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六大板塊。我們來看下板塊圖。
第三、板塊運動的不可抗力
板塊之所以形成是因為陸地的分裂,陸地之所以分裂是因為地球內部的能量反應。在地核內部不斷的進行著放射物質的衰變,這種衰變能最終轉化成了機械能,推動了地殼和軟流層(岩漿,在地殼以下,位於地幔之中)的迴圈運動。地殼的張裂和擠壓形成了峽谷,高山,火山和地震。滄海桑田,至今為止,地殼從未停止過運動,只不過緩慢的地殼運動我們感覺不到。而劇烈的地殼運動往往都會帶來災難。
地球上有四個火山地震多髮帶:
①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包括南歐、北非沿海、西亞、中亞、我國的西北和西南、印度北部、中南半島西部和馬來群島等地。
②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包括太平洋東面、北美洲和南美洲的西部山地,以及南、北美之間的加勒比—安的列斯地區,太平洋西部邊緣的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千島群島,向南經日本、菲律賓,直到紐西蘭等一系列群島和島嶼。
③大洋海嶺(中脊)火山地震帶,包括大西洋中脊,印度洋海嶺、東太平洋中隆(海丘)等地。
④大陸裂谷火山地震帶,主要指東非裂谷帶,它南起贊比西河下游,向北經東非高原、衣索比亞高原、紅海,直到死海和約旦河谷。
環太平洋地震帶是最大的地震帶,集中了全世界約80%的淺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和幾乎全部的深源地震。所釋放的地震能量約佔全世界總能量的80%,單是日本一國發生的地震,釋放的地震能量就佔全球總能量的10%。
火山與地震的關係
火山噴發一定會引起地震,因為岩漿劇烈活動會衝擊地殼表面,且會導致岩石層構造產生不同程度改變,只是地震的強度和範圍不盡相同。火山長期劇烈活動會使地殼變得不穩定,誘發大中型地震。
地震不一定引起火山噴發,但也可能引發火山活動,尤其是發生在火山群、火山帶或板塊薄弱地區的地震。火山區域發生的地震會使地殼變得更薄弱,從而利於火山內部的熔岩衝出地表。
從地殼運動、岩漿(或岩石)活動角度而言,火山活動是地震的特殊形式,也是大地震動的一種另類表現。事實上大部分構造地震都是由地幔(板塊下方)裡的岩漿持續劇烈活動引起的,而熔岩衝出地表又凝固成岩石、即火山噴發,其本身就是岩石層結構發生變化的一種現象,符合地震基本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