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藥最早起源於春秋時期的煉丹術,後在隋朝被真正發明,在唐朝被用於軍事。
1、火藥是我國古代煉丹家於公元七世紀,在煉製丹藥的過程中發明的。火藥發明後,首先被古代軍事家所利用,製造出火藥武器,用於戰爭。
2、《武經總要》記有火藥配方和火藥武器。火藥的主要成分是硝石、硫磺和木炭,這是目前世界上所知年代最早的軍用火藥配方。
3、宋元時期還製成了管狀火器,突火槍就是其中的一種,外殼最初用竹筒製成,內裝火藥和子彈,利用火藥的爆炸力將子窠射出,射程可達一百五十步。因竹筒的抗壓力
火藥最早起源於春秋時期的煉丹術,後在隋朝被真正發明,在唐朝被用於軍事。
1、火藥是我國古代煉丹家於公元七世紀,在煉製丹藥的過程中發明的。火藥發明後,首先被古代軍事家所利用,製造出火藥武器,用於戰爭。
2、《武經總要》記有火藥配方和火藥武器。火藥的主要成分是硝石、硫磺和木炭,這是目前世界上所知年代最早的軍用火藥配方。
3、宋元時期還製成了管狀火器,突火槍就是其中的一種,外殼最初用竹筒製成,內裝火藥和子彈,利用火藥的爆炸力將子窠射出,射程可達一百五十步。因竹筒的抗壓力
微信是騰訊公司於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個為智慧終端提供即時通訊服務的免費應用程式,由張小龍所帶領的騰訊廣州研發中心產品團隊打造 。微信支援跨通訊運營商、跨作業系統平臺透過網路快速傳送免費,只需消耗少量網路流量的語音簡訊、影片、圖片和文字,同時,也可以使用透過共享流媒體內容的資料和基於位置的社交外掛“搖一搖”、“漂流瓶”、“朋友圈”、”公眾平臺“、”語音記事本“等服務外掛。
微信提供公眾平臺、朋友圈、訊息推送等功能,使用者可以透過“搖一搖”、“搜尋號碼”、“附近的人”、掃二維碼方式新增好友和關注公眾平臺,同時微信將內容分享給好友以及將使用者看到的精彩內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清明節定為法定假日是哪一年 清明節是在哪一年被批准為法定假日
清明節,2008年被正式確立為法定節假日。2008年的4月4日——第一個“清明節”法定假日。
2007年12月14日,國務院正式釋出《關於更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第二次修訂),規定自2008年1月1日起將清明、端午、中秋定為法定假日,清明、端午、中秋當日放假一天。
清明節作為法定節日有什麼意義
第一,法定清明節假日,用以掃墓祭祖,用以追思先人,感念先人的功績,飲水思源,弘揚孝道。特別是教育那些親情已經淡化了的青少年孝敬父母、敬重老人,強化親情紐帶,強化子孫贍養父母祖父母的義務觀念,以此奠定和諧社會的第一基礎。
第二,法定的清明節假日,用以親戚團聚、朋友團聚、同學同事聚會和郊遊,用以增進社會成員之間的親近和友好,特別是先加強親屬之間、鄉黨之間、單位之內等較小範圍的社會成員之間的情誼,然後推而廣之加強更大範圍的社會成員之間的友誼,使和諧社會建設有制度性的且合乎民俗的保障。
第三,清明節的全部民風民俗,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這一文化,可能還不只是孝親敬祖、敦睦親情鄉情而已。更重要的是,這一文化習俗還傳承了天地人三位一體的和諧理念,也就是我們今天所強調的“人與自然和諧”、“環境友好型”社會生活理念。當永珍復甦、天氣清明、春光明媚之際,我們以張開雙臂擁抱自然的開朗姿態,在青草地上與親友聯歡,其意義就不僅僅是體育了。
清明節的故事
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這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揹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市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尋,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裡好像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菸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