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作為一段公路或鐵路的控制性工程,往往代表了當時建造能力的最高水平,且地方政府往往又將大橋建成通車視為一項政績,大橋宏偉而壯麗的外觀和其帶來的交通上的便捷往往牽動著千百萬當地居民甚至是億萬國民的心。這一切都構成了人們對大橋的嚮往和建設大橋的熱情,並保證了強大的資金支援,在強大的驅動力作用下,透過一代代橋樑人的學習、實踐與摸索,積極借鑑國外先進經驗,我國的橋樑建設水平獲得了極大提高,進入了國際較先進的水平。
橋作為一段公路或鐵路的控制性工程,往往代表了當時建造能力的最高水平,且地方政府往往又將大橋建成通車視為一項政績,大橋宏偉而壯麗的外觀和其帶來的交通上的便捷往往牽動著千百萬當地居民甚至是億萬國民的心。這一切都構成了人們對大橋的嚮往和建設大橋的熱情,並保證了強大的資金支援,在強大的驅動力作用下,透過一代代橋樑人的學習、實踐與摸索,積極借鑑國外先進經驗,我國的橋樑建設水平獲得了極大提高,進入了國際較先進的水平。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豐富的橋文化,遍佈在神州大地的橋,編織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連線著祖國的大江南北。我國古代橋樑的建築藝術,有不少是世界橋樑史上的創舉,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非凡智慧。
趙州橋位於河北省趙縣境內,因趙縣古稱趙州而得名(又稱安濟橋),趙州橋建於隋開皇年間(公元595-605年)。據唐中書令張嘉貞《安濟橋銘》記載:“趙郡洨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距今已有近1400年曆史,它不僅是我國而且也是世界上現存最早,儲存最完整的巨大石拱橋,對世界後代的橋樑建築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特別是拱上加拱的“敞肩拱”的運用,更為世界橋樑史上的首創。在歐洲,最早的敞肩拱橋為法國在亞哥河上修造的安頓尼鐵路石拱橋和在盧森堡修造的大石橋,但它比中國的趙州橋已晚了近1100多年。
趙州橋全長64.4米,拱頂寬9米,拱腳寬9.6米,跨徑37.02米,拱矢7.23米。從整體看,它是一座單孔弧形石橋,由28道石拱券縱向並列砌築而成,其建築結構之奇特,自古有“奇巧固護,甲於天下”的美稱。一般來說,趙州橋的特色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券”小於半圓
中國習慣上把弧形的橋洞、門洞之類的建築叫做“券”。一般石橋的券,大都是半圓形。但趙州橋跨度很大,從這一頭到那一頭有37.04米。如果把券修成半圓形,那橋洞就要高18.52米。這樣車馬行人過橋,就好比越過一座小山,非常費勁。趙州橋的券是小於半圓的一段弧,這既減低了橋的高度,減少了修橋的石料與人工,又使橋體非常美觀,很像天上的長虹。
“撞”空而不實
券的兩肩叫“撞”。一般石橋的撞都用石料砌實,但趙州橋的撞沒有砌實,而是在券的兩肩各砌一兩個弧形的小券。這樣橋體增加了四個小券,大約節省了一百八十立方米石料,使橋的重量減輕了大約500噸。而且,當洨河漲水時,一部分水可以從小券往下流,既可以使水流暢通,又減少了洪水對橋的衝擊,保證了橋的安全。
洞砌並列式
它用二十八道小券並列成9.6米寬的大券。可是用並列式砌,各道窄券的石塊間沒有相互聯絡,不如縱列式堅固。為了彌補這個缺點,建造趙州橋時,在各道窄券的石塊之間加了鐵釘,使它們連成了整體。用並列式修造的窄券,即使壞了一個,也不會牽動全域性,修補起來容易,而且在修橋時也不影響橋上交通。
趙州橋不僅有高度的科學性,而且具有我國獨特的民族藝術風格,是我國古代建築的偉大作品。1991年,趙州橋被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選定為世界第十二處“國際土木工程歷史古蹟”,是目前國內唯一一處。
廣濟橋中國地域廣大,河流眾多,所以自古以來,橋就是連線各地人群交流的網路,成為我國曆史上最為重要的交通建築種類之一。中國是橋的故鄉,自古就有“橋的國度”之稱,發展於隋,興盛於宋。我國古代橋樑的建築藝術,有不少是世界橋樑史上的創舉,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非凡智慧。廣濟橋又稱湘子橋,位於廣東省潮安縣潮州鎮東,橫跨韓江。始建於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潮州知軍州事曾汪主持建西橋墩,於寶慶二年(1226)完成。紹興元年(1194),知軍州事沈崇禹主持東橋墩,到開禧二年(1206)完成。全橋歷時57年建成,全長515米,分東西兩段18墩,中間一段寬約百米,因水流湍急,未能架橋,只用小船擺渡,當時稱濟州橋。明宣德十年(1435年)重修,並增建五墩,稱廣濟橋。正德年間,又增建一墩,總共24墩。橋墩用花崗石塊砌成,中段用18艘梭船聯成浮橋,能開能合,當大船、木排透過時,可以將浮橋中的浮船解開,讓船隻、木排透過。然後再將浮船歸回原處。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座開關活動式大石橋。廣濟橋上有望樓,為我國橋樑史上所僅見。廣濟橋與趙州橋、洛陽橋、蘆溝橋並稱中國古代四大名橋,屬於全國重點保護文物,是中國橋樑建築中的一份寶貴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