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碳原子是雜化型,至於為什麼是SP雜化,因為實驗測的乙炔是直線型的分子,而雜化軌道理論本來就是為了解釋事實而創立的理論。乙炔沒有孤對電子,根據成建情況來看中間兩個碳原子公用6個電子形成三鍵,剩餘的各自的電子與氫原子成鍵,故沒有孤對電子。所以乙炔是sp雜化軌道。
sp雜化軌道中s、p軌道形狀相同,都是啞鈴型、一端大一端小,二者在一條直線上,方向相反。實際上這兩個軌道不能再分別叫做s、p軌道,而是一種既不是s軌道又不是p軌道的新的軌道,統稱為sp雜化軌道K、L、M、N等是指電子層,電子層中可以細分出電子亞層。其中K層只有s亞層,L層有s、p兩個亞層,M層有s、p、d三個亞層,N層有s、p、d、f四個亞層。
雜化軌道理論是1931年由萊納斯·鮑林(Pauling L)等人在價鍵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的。雖然它實質上仍屬於現代價鍵理論,但是它在成鍵能力、分子的空間構型等方面豐富和發展了現代價鍵理論。
核外電子在一般狀態下總是處於一種較為穩定的狀態,即基態。而在某些外加作用下,電子也是可以吸收能量變為一個較活躍的狀態,即激發態。在形成分子的過程中,由於原子間的相互影響,單個原子中,具有能量相近的兩個能級中,具有能量較低的能級的一個或多個電子會激發而變為激發態,進入能量較高的能級中去,即所謂的躍遷現象,從而新形成了一個或多個能量較高的能級。此時,這一個或多個原來處於較低能量的能級的電子所具有的能量增加到與原來能量較高的能級中的電子相同。這樣,這些電子的軌道便混雜在一起,這便是雜化,而這些電子的狀態也就是所謂的雜化態。
sp軌道雜化是基於軌道雜化理論的一個重要分支,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軌道雜化方式。
同一原子內由1個ns軌道和1個np軌道參與的雜化稱為sp雜化,所形成的兩個雜化軌道稱為sp雜化軌道。每 個sp雜化軌道含有一半的s成分和一半的p成分,雜化軌道間的夾角為180度。
注意:
原子軌道的雜化只有在形成分子 ...
如果配體足夠強,使得n-1的d軌道中電子產生重排,那在雜化過程中就會有n-1的d軌道參與其中,即形成d2sp3的雜化軌道,因為這樣形成的化合物更為穩定。反之則是nd軌道參與雜化,所需能量更小,但穩定性也低一些。首先由中心原子的配位數和整體對稱性判斷雜化型別。比如直線sp,平面三角sp2,四面體sp3,三角 ...
為了解釋多原子分子的幾何構型,鮑林和斯·萊特在1931年提出了雜化軌道理論。雜化軌道理論是一種科學理論。在形成多原子分子的過程中,中心原子的若干能量相近的原子軌道重新組合,形成一組新的軌道,這個過程叫做軌道的雜化,產生的新軌道叫做雜化軌道。 ...
1、判斷中心原子的孤電子對的數量
2、找出與中心原子相連的原子數(即形成的σ鍵的數量)
3、若二者相加等於2,那麼中心原子採用SP雜化;若等於3,那麼中心原子採用SP2雜化,若等於4那麼中心原子採用SP3雜化。
4、如乙烯,碳原子為中心原子,與其連線的原子數為3,同時碳的4個價電子均成鍵(3個 ...
雜化軌道只用於形成共價鍵,雜化是指同一分子中幾個能量相近的不同型別的原子軌道可以進行線性組合,重新分配能量和確定空間方向,組成數目相等的新原子軌道。
雜化軌道之間力圖在空間取最大夾角分佈,使相互間的排斥能最小,故形成的鍵較穩定。不同型別的雜化軌道之間夾角不同,成鍵後所形成的分子就具有不同的空間構型。 ...
SP3雜化:由一個S原子軌道和三個P軌道雜化成四個SP3雜化軌道。
每個雜化軌道具有四分之一的S成份和四分之三的P成份。軌道間夾角正好是109、5度,每個SP3雜化軌道分別指向正四面體的四個頂點。採用SP3雜化成鍵的分子呈正四面體形狀。如金剛石中的碳原子,位於中間的碳原子與四個頂角上的碳原子形成共價鍵 ...
如稀有氣體,它們都是單原子分子,沒有共價鍵,即沒有雜化軌道。一個原子中的幾個原子軌道經過再分配而組成的互相等同的軌道。原子在化合成分子的過程中,根據原子的成鍵要求,在周圍原子影響下,將原有的原子軌道進一步線性組合成新的原子軌道。這種在一個原子中不同原子軌道的線性組合,稱為原子軌道的雜化。雜化後的原子軌道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