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師給孩子樹明確的規矩,比如不能兜裡揣著尖、硬等物品進班,不可以說髒話要有禮貌,不可以動手打架、欺負小朋友。
2、老師給孩子兌現了明確獎懲,在學校,規矩的實施就是獎懲,這些不僅獎勵物質,而且最重要的是,昭告全班,讓內心得到極大成就感、滿足感。
3、老師給孩子樹立了良好的榜樣,老師給孩子們傳遞的都是積極正面的形象,要求學生做到的事,老師會身先士卒;而父母很多時候卻把自己當成了局外人,只要求孩子如何,卻從不要求自己。
1、老師給孩子樹明確的規矩,比如不能兜裡揣著尖、硬等物品進班,不可以說髒話要有禮貌,不可以動手打架、欺負小朋友。
2、老師給孩子兌現了明確獎懲,在學校,規矩的實施就是獎懲,這些不僅獎勵物質,而且最重要的是,昭告全班,讓內心得到極大成就感、滿足感。
3、老師給孩子樹立了良好的榜樣,老師給孩子們傳遞的都是積極正面的形象,要求學生做到的事,老師會身先士卒;而父母很多時候卻把自己當成了局外人,只要求孩子如何,卻從不要求自己。
近日,陝西安康小學生因未按時完成作業遭老師掌摑。之後,老師還讓全班50名同學依次打小明耳光。有學生證實:“有的同學打耳光下手輕了,老師還讓重新打。”當地校領導表示,涉事教師已作檢討,並被停課。對於具體的處罰情況,最後以教育局的決定為準。
打人的老師應該受到譴責,被打的學生應該得到同情。但同時,我們不應該忽視的是,那50名在老師的要求之下依次打同學耳光的小學生,他們為什麼這麼“聽話”?
老師的命令當然是錯的,打同學當然也是錯的,這個問題小學生也應該明白。同學即使有錯,也不該打;即使該打,小學生也沒有打人的權力。但遺憾的是,全班50名同學全都對著同學的臉,揮起了自己的巴掌。
我們不能責怪這些小學生,因為他們大多隻是懾於老師的威嚴。但我想說的是,為什麼沒有一個小學生站出來,告訴老師這樣做不對,拒絕老師的不合理要求。
在新版的《小學生守則》的第二條就是“遵守法律法規,增強法律意識。遵守校規校紀,遵守社會公德”。可見,在學校教育中“法律意識”和“社會公德”的地位之重。可在整個打人過程中,我們卻沒有看到一點點“法律意識”,也沒有看到一點點“社會公德”。
我們當然不能對年幼的孩子過於苛求,因為我們大人,在面臨同樣情況的時候,往往也會作出同樣的選擇。在生活中,有太多時候,在比我們官職更大、權勢更大的人面前,我們也會對朋友、對同事說違心的話、做違心的事,全然不顧“法律意識”和“社會公德”。
不妨再重溫一下那則令人深思的笑話:在軍艦上,三個不同國家的將軍都說自己計程車兵最勇敢。第一位將軍命令士兵從50米高的桅杆上跳下來,士兵照做。另一位將軍要求士兵從70米高的桅杆上跳下來,士兵也照辦。第三位將軍把自己計程車兵叫過來,讓他爬到100米高的桅杆上跳下來,士兵說:“什麼,長官,你瘋了嗎?”這位將軍得意地說:“看到了吧,這才叫真正的勇敢。”
服從不是錯,但對錯誤的命令沒有原則地服從,那是盲從,有時甚至是為虎作倀。真希望那50名小學生在老師要求打同學的時候,能夠大聲地說“不”。這樣的孩子,才是我們的希望所在。
1、與班主任交流。當孩子在課堂上不遵守紀律的時候,父母一定不要第一時間訓斥,因為你並不知道事情真相是什麼,一旦不分青紅皂白一頓訓斥,有可能會導致孩子出現反感與叛逆心理,還會冤枉了孩子。先找到孩子的班主任進行溝通和交流,瞭解一下事情的經過,做一個大概的判斷。
2、詢問孩子事情經過。一般來講,班主任屬於除了家長最瞭解孩子性格的那個人,且也會知道孩子在課堂上不遵守紀律的原因,但也不排除有班主任不知道的“真相”存在。那麼,父母在聽了班主任的講述之後,要和孩子慢斯條理的嘮一嘮,聽聽孩子對於這些事情有什麼解釋。
3、根據孩子性格做出正確判斷。當班主任和孩子對你講述不遵守課堂紀律的經過以及原因之後,你要根據你對孩子的瞭解,對孩子不遵守課堂紀律這件事做出正確的判斷。並且把你的判斷慢講給孩子聽,且一定要詢問孩子你的判斷是否正確,孩子對你的判斷是否有不同意見。一定要注意,你的態度是兩個朋友在討論問題的方式,但你是那個領導者,這樣既能夠讓孩子知道父母的威嚴是存在的,還能和孩子很順暢的溝通。
4、幫助孩子分析這件事。有時候孩子不遵守課堂紀律,可能是因為在幫助同學,比如幫同學削鉛筆,或者幫助同學講一道題,只是因為選擇的時間不對,導致老師覺得孩子不遵守課堂紀律。這樣一來孩子覺得自己被老師訓斥很冤枉,甚至會對老師產生敵意,那麼身為父母就一定要及時分析這件事給孩子聽,讓孩子明白幫助同學是好事,但要把握分寸。
5、勿忽視更不能粗暴。當孩子違反課堂紀律之後,不管什麼原因,父母都不能對此忽視不理不睬,甚至會覺得孩子的老師多事,這樣會增長孩子不遵守課堂紀律的氣焰。但是,你也不能夠用粗暴的態度對待孩子,這樣會導致孩子出現叛逆心理。現在的孩子心理素質普遍第一點且比較敏感,非常在意自己的心理,那麼父母就要給予孩子自尊的同時,給予孩子相應的嚴肅教育,說白了,就是一邊尊重孩子,一邊讓孩子“怕”家長並聽家長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