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出現軍閥混戰的原因如下:
1、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是導致民國時期軍閥混戰的根本原因;
2、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的力量轉變,是導致民國時期軍閥戰爭的外在動力;
3、民國時期中國國內的政治經濟變革,是導致軍閥混戰的內在原因。
1、陸榮廷。中華民國舊桂系軍閥領袖。原名亞宋,字幹卿,壯族,廣西南寧市武鳴區寧武鎮雄孟村人,時人稱陸武鳴,遊勇出身。光緒二十年即1894年受清朝招撫,編為健字前營。民國十二年乘陳炯明背叛孫中山粵軍撤退,捲土重回廣西,次年被叛將沈鴻英圍困在桂林3個月,後逃離廣西,通電下野,寓居上海,後移居蘇州。民國十七年11月病逝於上海,享年70歲。民國十八年靈柩運回廣西,葬於武鳴區城西的獅子山。
2、唐繼堯。又名榮昌,字蓂賡, 漢族,雲南會澤人。滇軍創始人與領導者,雲南滇系軍閥的主要領導者。1883年8月14日出生,就讀東京振武學校,然後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後升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六期深造。 1927年失去雲南政權,同年5月23日病死於昆明,終年四十四歲。1935年,國民政府感念唐護國之功,明令褒揚,於1936年改公葬為國葬,補行國葬儀式。
原因如下:
新桂系主要人物出身近代軍校,受過孫中山的民主思想影響,軍事、政治、經濟素質相對較高。新桂系提出三自、三寓政策,開辦廣西大學,招攬人才。使廣西的政治、經濟、科技、工業、教育、文化、衛生、交通、航運等各方面相繼近代化。廣西曆史上一直處於邊遠落後之地,科教文衛建設都十分落後,但民風彪悍。新桂系將領,多為四校同學,並採取獨特的集體領導,團結力較之其他軍閥更強。
軍閥割據局面的形成與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有關。因當時的中國經濟主要是地方性的農業經濟,各個地方基本上可以自給自足,這為軍閥割據提供了物質基礎。另一方面,各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採取了劃分勢力範圍的政策,它們分別在中國扶植各派軍閥作為自己的代理人。這樣帝國主義爭奪中國的矛盾也就促進了中國各派軍閥的割據紛爭。 ...
1、劉鎮華,河南鞏義市人,原鎮嵩軍統領,曾授將軍府阜威將軍,辛亥革命後,他憑藉這支號稱十萬之眾的地方武裝,依違於各大軍閥之間,先後投靠孫中山、袁世凱、段祺瑞、吳佩孚、馮玉祥、閻錫山,最後歸附於國民黨蔣介石,曾任陝西督軍兼省長、安徽省主席等職,1949年逃往臺灣,1956年11月18日在臺北家中病逝;
...
民國六年(1917年),段祺瑞以“討逆軍”成功鎮壓張勳的復辟鬧劇,“再造共和”,卻拒絕恢復國會,並欲廢止臨時約法。段祺瑞的行徑招來了南方五省的反對,護法運動展開,中國陷入南北分裂。自此時起,至1929年國民政府統一全國,分裂與爭戰的狀態竟在中國持續了十餘年,以“軍閥混戰”的特色為今人所熟知。 ...
直係軍閥先是馮國璋,馮死後是曹錕、吳佩孚,投靠美英帝國主義,他們長期佔據北京直隸地區故得名,一度成為各帝國主義國家承認的中國合法政權,皖系軍閥段祺瑞和奉系軍閥張作霖,也曾投靠日本帝國主義,竊取到國家的權利。孫傳芳是從直係軍閥中獨立出來的自成一派的軍閥,以上海浙江為根據地,但獨立出來較晚,所以三大軍閥的前期 ...
北洋軍閥:
直係軍閥:前期以馮國璋為首,後期以曹錕,吳佩孚為首,佔據有直隸,河南,湖北,江西,江蘇。
皖系軍閥:以段祺瑞為首,佔據有陝西,山西,山東,安徽,浙江,上海,福建。
奉系軍閥:以張作霖為首,骨幹有孫烈臣,吳俊升,張作相,張景惠,湯玉麟,楊宇霆等,佔據東三省,熱河,察哈爾,綏遠,192 ...
北洋軍閥:
1、直係軍閥:領袖馮國璋、曹錕、吳佩孚、馮玉祥、孫傳芳。
2、皖系軍閥:領袖段祺瑞。主要將領有:徐樹錚、張懷芝、倪嗣沖、段芝貴、吳光新、曲同豐、陳樹藩、張廣建、陸洪濤;
3、奉系軍閥:領袖張作霖。元老:張景惠、張作相、湯玉麟、孫烈臣、吳俊升;新派:楊宇霆、五虎將、褚玉璞、邢士廉、畢 ...
1、湖北軍政府:1911年10月11日,革命黨人在武昌起義取得勝利以後,建立了中華民國湖北軍政府;
2、南京臨時政府:南京臨時政府內閣是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的臨時性內閣,成立於民國元年1月1日,結束於同年3月12日,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義,創立民國,中原十二省紛紛宣佈獨立,12月,十七省的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