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地方的習俗是人辭世了,拜先人的時候是在碗裡邊插香的。筷子和香外觀比較相似,所以筷子插在碗裡邊,意義就不好。現在許多地方還保留著這個習俗,以表示對死者的祭奠,所以大家對飯碗中插筷子都很忌諱。
據說,古時處決死刑犯,要給犯人吃最後一餐。這最後的飯,就是把筷子插在碗裡,跟上香一個意思。所以大家都比較忌諱。
有些地方的習俗是人辭世了,拜先人的時候是在碗裡邊插香的。筷子和香外觀比較相似,所以筷子插在碗裡邊,意義就不好。現在許多地方還保留著這個習俗,以表示對死者的祭奠,所以大家對飯碗中插筷子都很忌諱。
據說,古時處決死刑犯,要給犯人吃最後一餐。這最後的飯,就是把筷子插在碗裡,跟上香一個意思。所以大家都比較忌諱。
筷子不能豎插在飯裡,既是正確用筷的要求,也有習俗忌諱的問題,筷子和香放入外觀比較相似,所以筷子插在飯裡邊所呈現的意義就不好,且許多地方還保留著這個習俗,以表示對死者的祭奠。
筷子古稱箸、梜,通常由竹、木、骨、瓷、象牙、金屬、塑膠等材料製作,是華夏飲食文化的標誌之一,也是世界上常用餐具之一。
筷子發明於中國,後傳至朝鮮、日本、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公筷亦起源於中國,不管是分餐還是使用公筷,在中國都有著悠久的歷史。
中國人習慣用筷子,而非洲、中東、印度尼西亞及印度次大陸等地區的人則用手指去抓取,中國發現的最早筷子是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出土的銅筷子。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百姓生活,一日三餐,一頓也不能少。因此,飯裡乾坤,滋味變幻,回味無窮。
海南雞飯,軟軟的米飯中雞香濃郁,雞肉鮮香,令人胃口大開。吃時,一般是上一盤白切雞、一碗雞飯,佐以一碟醬油、紅辣椒和一碗雞湯。也可以把雞飯捏成飯糰,配以鮮嫩的雞塊和辣椒醬吃。
揚州炒飯,顏色便先聲奪人,彷彿靜物素描。五色炒飯,紅黃白綠棕。紅的是火腿絲,黃的是雞蛋丁,白的是飯粒,綠的是豌豆,棕的是香菇。軟糯鮮香,溫雅可愛。感覺裡,就是一位江南女子靜立面前,微笑如花。
最難忘的是腰果雞丁炒飯。人在重慶,細雨霏霏。熱騰騰的炒飯端上來,很誘人的一盤,鹹香適口,溫暖我的腸胃。正如梁實秋所說,吃了一頓好飯,人生觀都會有所改變。是的,我有切身感悟,從此會更加熱愛生活。
在喀什,我吃過美味的南瓜飯。在我與朋友驚異的目光注視下,主人開啟南瓜上部的蓋子,哇,原來裡面裝滿了寶貝:大米、葡萄乾、杏幹、核桃仁……主人用刀將南瓜像切西瓜似的切成數牙,每人一牙,用勺子挖著吃。南瓜特有的清香與米和乾果的香味混合交融,那種甘香甜美是我無法用語言或文字來表達的。
同樣在喀什,我吃過美味的“黑”抓飯。因為“黑”抓飯是用紅燒羊排的湯燜燉而成的,所以顏色深一些,閃著誘人的醬色。“黑”抓飯是怎樣做成的呢?先將肉剁成小塊用油炒,再加入切成絲的皮芽子和黃蘿蔔,放入鹽和胡椒粉爆炒5分鐘。一般的抓飯在此時要加入適量的水,但“黑”抓飯是不放水的,要放紅燒羊排的湯。待湯煮開時,將淘洗乾淨的大米放入鍋內,平平地覆蓋在肉塊與菜上面,不要攪動,加鍋蓋。先是大火燜,待鍋中湯不多時,再改用小火燜。20多分鐘後開啟鍋蓋,將大米和肉與菜拌勻,抓飯即成。做好的抓飯,油亮噴香,味道誘人!
當然,最香美的飯,一定是親人做的。北方人不會包粽子。每到端午,父親就蒸糯米飯給我吃。鍋裡添上水,放上蒸籠。在籠屜裡鋪好籠布,然後倒入糯米,擺上洗淨的蜜棗、葡萄乾、花生仁、核桃仁。蓋上鍋蓋,中火蒸40分鐘。香氣四溢,糯米飯熟了。掀開鍋蓋,在上面撒一層白糖,然後拌勻,就可以吃了。每人一碗,香香甜甜。
而今,父親去世多年,姐妹們也都成了家,端午盛景只存於記憶中。也正因如此,父親親手做的糯米飯,在我心裡,是最好吃的飯。那滋味,甜蜜心靈,芳香生命。
站在歲月湖畔,回首四十年的風雨人生,我感慨萬千。今天,陽光盈窗,人生靜好,更加懷念父親。那每一個與親人相伴的日子,在記憶裡穿行而來,溫馨無比,愈發生香。
原來,最好吃的飯,是父親做的。原來,最幸福的人生,就是與親人一起分享一頓家常便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