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經緯度,綏芬河就是中國的最東端,在中國陸地不存在比它更東端的地方。綏芬河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是由牡丹江市代管黑龍江省直轄縣級市。唐稱“率賓水”,金稱“蘇濱水”、“恤品水”,明稱“速頻江”、“恤品河”,清代始稱“綏芬河”。綏芬河是一座風光秀麗的邊境山城,東與俄羅斯濱海邊疆區接壤,邊境線長27公里,轄區面積460平方公里,總人口6萬,城鄉各半,下轄綏芬河鎮、阜寧鎮
根據經緯度,綏芬河就是中國的最東端,在中國陸地不存在比它更東端的地方。綏芬河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是由牡丹江市代管黑龍江省直轄縣級市。唐稱“率賓水”,金稱“蘇濱水”、“恤品水”,明稱“速頻江”、“恤品河”,清代始稱“綏芬河”。綏芬河是一座風光秀麗的邊境山城,東與俄羅斯濱海邊疆區接壤,邊境線長27公里,轄區面積460平方公里,總人口6萬,城鄉各半,下轄綏芬河鎮、阜寧鎮
在我們上小學的時候,語文課本曾有一篇《望廬山瀑布》,文中描述了瀑布的壯觀及美麗,長大後你是否去感受過瀑布的美呢?接下來我們一起和城市文化來看看中國最具有詩意的瀑布有哪些吧!
1、廬山瀑布:最詩意的瀑布
廬山瀑布群是有歷史的,歷代諸多文人騷客在此賦詩題詞,讚頌其壯觀雄偉,給廬山瀑布帶來了極高的聲譽。最有名的自然是唐代詩人李白的《題廬山瀑布》,已成千古絕唱。廬山的瀑布群最著名的應數三疊泉,被稱為廬山第一奇觀,舊有“未到三疊泉,不算廬山客”之說。
三疊泉瀑布之水,自大月山流出,緩慢流淌一段後,再過五老峰背,經過山川石階,折成三疊,故得名三疊泉瀑布。站在三疊泉瀑布前的觀景石臺上舉目望去,但見全長近百米的白練由北崖口懸注於大盤石之上,又飛瀉到第二級大盤石,再稍作停息,便又一次噴灑到大盤石上。白練懸掛於空中,三疊分明,正如古人所云:“上級如飄雲拖練,中級如碎石摧冰,下級如玉龍走潭。”而在水流飛濺中,遠隔十幾米仍覺溼意撲面。
除三疊泉瀑布外,廬山瀑布群還有開生瀑、石門澗、玉簾泉、黃龍潭和烏龍潭瀑布等。廬山瀑布群便是以不同的風貌向世人展示她的萬般風情。
2、壺口瀑布:世界第一瀑布
在中國,從來沒有一條河被賦予這麼多的榮譽和責任,黃河在被尊為“母親”時,也被寄託了太多的歷史使命。黃河流經晉陝峽谷到達吉縣境內,水面一下子從400多米寬收縮為50餘米,《尚書·禹貢》中只用八個字:“蓋河漩渦,如一壺然”便將壺口瀑布的形象躍然紙上。走過寬闊的河灘,人可以與壺口瀑布非常近距離地接觸。非汛期時節,稍有膽量的人可以沿著凹進石崖的一道被水沖刷的石槽繞到瀑布內,領略鋪天蓋地的洪流從頭頂越過,那種驚濤駭浪的視覺體驗,與《黃河大合唱》給人的精神洗禮一樣蕩氣迴腸。
3、鏡泊湖瀑布:中國最大火山瀑布
長久以來,牡丹江一直是一條很溫順的河流,一萬年前的火山爆發,改寫了牡丹江的生命流程。第四紀玄武岩流在吊水樓附近形成了天然堰塞堤,攔截了牡丹江出口,提高水位而形成了90多平方公里的鏡泊湖。
鏡泊湖瀑布是讓人震撼的,每當夏季洪水到來之時,鏡泊湖水從四面八方漫來聚集在潭口,然後驀然跌下,像無數白馬奔騰,十分壯觀。呼嘯奔騰的湖水漫過平滑的熔岩床面,從斷層峭壁上飛瀉而下,在豐水期時形成寬達二三百米、落差二十多米的大瀑布,浮雲堆雪的奇景讓人看了就激動。擁抱潔白瀑布的是黑石潭,赭紅色的熔岩將一條河流的急切烘托得無比驚心,那是水與火的妥協,那是冰冷與熾熱的生命融合。
4、流沙瀑布:最細膩的瀑布
位於湘西的流沙瀑布落差達216米,據說居全國之冠。從德夯鎮出來,村寨小路步行前往流沙瀑布,一路且行且停,在一個拐彎處,便能遠遠看到瀑布了。大部分時候,瀑布從絕壁之上騰空而下,極高的落差,流水到了下面就散落成流沙狀。遊人可以沿著兩邊山路,從瀑布下走過,淡淡的水若霧似紗般紛紛揚揚飄下來,感覺如進入水簾洞一般,有絲絲細雨,浸入心脾。如細沙般的水珠隨著風,吹在臉上,手上,草叢間,石頭上,奔到底,便匯成了瀑布下那湛藍的湖。沒有如萬馬奔騰的磅礴氣勢,沒有如萬獸怒吼的狂囂之聲,但憑一點似有似無的輕柔,流沙瀑布以縹緲的氣質縈繞於觀者之心。
5、黃果樹瀑布:中國最大瀑布
黃果樹瀑布是白水河上最雄渾瑰麗的樂章,它將河水的緩遊漫吟和歡躍奔騰奇妙地糅合在一起。從68米高的懸崖之巔跌落的是整整一條河的熱忱,它既有水量豐沛、氣韻萬千的恢宏,又有柔細飄逸、楚楚依人的漫柔,81米寬的瀑面上水汽飄然,若逢適當的陽光照射還可形成迷人的彩虹。從巖壁小徑走去,水簾洞便赫然出現在眼前,它使橫穿瀑布的探險成為可能。
雖然沒有花果山水簾洞的空闊奇妙,但在巖縫的空隙中穿行,讓鮮麗的水珠濺一身清爽,讓崎嶇曲折的登臨育一腔豪邁,足以令人心花怒放了。瀑底是深不可測的犀牛潭,從瀑底往下游走去,水流清澈得呈現出不可抗拒的誘惑。倘若此時不掬一掌的清水洗洗旅塵,那麼留下的遺憾將可能是終生的。
6、九寨溝瀑布:最潔淨的瀑布群
九寨溝裡,沿著水流步行是一種無比美妙的享受。從箭竹海、熊貓海、五花海、孔雀河到珍珠灘,從皚皚的積雪到淙淙的溪水,從紛亂的瀑布到靜守的湖泊,無論多麼清純的溪流走的也是如大江大河一樣坎坷的生命之路,水的幸運和悲壯都裸露在大地上。九寨溝最寬闊的瀑布叫諾日朗,高約30米,寬達百米,水從靜海穿林過灘慢悠悠地流來,凌空而下,銀花四濺,那種純淨的色彩真是令人心醉。
進入樹正溝,沿途有犀牛海、樹正瀑布、火花海、蘆葦海和盆景灘。流水被密匝叢生的灌木喬木分割成無數的小溪流,雀躍而下,火花海如同寬闊綿長的淺水堤壩,壩上樹木參差,水或清漪地漫過,或如冰雪似的淌過,所有的根莖都習慣了流水恣意的撫摸。所有來過九寨溝的人都已經在碧水清流濯洗了自己的情感和理智,回到自己的家鄉後會更加懂得敬畏自然、敬畏生命。
7、銀練墜瀑布:最柔美的瀑布
銀練墜瀑布在天星橋景區內,離黃果樹瀑布只有7公里。天星橋是一個岩溶地貌公園,這裡有很多小山,路是繞湖而過的,攀上一座石峰,才發現到對面的山峰去必然過一座形狀獨特的橋,它是天然形成的石橋,中間插著一塊石頭如流星墜落時碰巧構成,天星橋正是得名於此。過了橋,就到了天星洞,洞裡特別令人叫絕的是一片石筍群,酷似傳說中的八仙,邊上又有一泓淺水,故稱“八仙過海”。出洞之後,眼前是冒水潭,亂石叢由於高低不平,流水便有了瀑布的形態,眾多小瀑布又構成壯麗的氣勢。
緊接著出現的就是銀練墜瀑布了,幾塊巨巖猶如自然垂下的肩膀,讓流水輕盈地漫過,緩緩地匯聚在深潭裡。岩石表面就像粗糙的皮膚,流水在上面形成了美麗的銀色顆粒,因此整個景觀就彷彿銀練紛垂,其柔美風韻讓人的心一下子軟了幾分銀練墜瀑布在天星橋景區內,離黃果樹瀑布只有7公里。
天星橋是一個岩溶地貌公園,這裡有很多小山,路是繞湖而過的,攀上一座石峰,才發現到對面的山峰去必然過一座形狀獨特的橋,它是天然形成的石橋,中間插著一塊石頭如流星墜落時碰巧構成,天星橋正是得名於此。
過了橋,就到了天星洞,洞裡特別令人叫絕的是一片石筍群,酷似傳說中的八仙,邊上又有一泓淺水,故稱“八仙過海”。出洞之後,眼前是冒水潭,亂石叢由於高低不平,流水便有了瀑布的形態,眾多小瀑布又構成壯麗的氣勢。緊接著出現的就是銀練墜瀑布了,幾塊巨巖猶如自然垂下的肩膀,讓流水輕盈地漫過,緩緩地匯聚在深潭裡。
8、德天瀑布:亞洲最大跨國瀑布
德天是廣西大新縣邊陲鄉村的名字,歸春河選擇了這裡展示她倔犟與柔美的萬千風情。她從石崖綠樹掩映中傾瀉而出,飛流曲折,形成寬100多米、落差40多米、三層跌宕而下的德天瀑布。德天瀑布從被造就的那一天起,就成了歸春河最激情的表達。德天瀑布沒有任何的摩崖題刻,沒有觀瀑詩文,沒有吟瀑對聯,沒有觀瀑亭,那是一種最原生態的美麗。
9、雁蕩山瀑布:最飄渺的瀑布
整座雁蕩山能叫得出名稱的瀑布有二十餘處,最為著名的是190米高的大龍湫,據說它是我國落差最大的瀑布之一。小龍湫西去20多公里才能與大龍湫謀面,路途雖遙,卻有一路風光相隨,倒也不顯得寂寞。大龍湫的特色在於,一股懸空脫韁而下的急流,因落差太大,因山風吹拂,分成各具特色的兩段,上半段白練飛舞,下半段如煙如霧。看大龍湫,你很容易聯想到人生的過程,青少年時熱情衝動,中老年時舒緩寬容?然而,最雄奇的未必是最美麗的,雁蕩山最美麗的瀑布不是大龍湫,而是中折瀑。
黃昏時分,出朝陽山莊沿彎彎山道漫步,偶見三折瀑的路標,才知此去也有美景可尋。所謂三折瀑,即一條水流經三處懸崖傾瀉而成。先見下折瀑倒覺得十分平常,可是再走一段崎嶇山道,從一半圓形、高約二十米的洞穴頂端整齊地垂下富有生命的水的珠簾,見者怎能不為之心潮盪漾?更妙的是人可繞到瀑布背後,享受“垂簾聽政”般的感覺,抬頭仰望互相追逐的珠璣憑空飄下,其柔美的神韻從此難忘。
10、馬嶺河瀑布:中國最大瀑布群
馬嶺河發源於烏蒙山脈,流入黔、桂交界的南盤江,長達100多公里。它的地貌結構與一般峽谷不同,實際上是一條地縫。有人說:這是地球最美麗的傷疤。沿著石階下坡,奇險幽深的峽谷就逶迤展現在眼前。走在這條深200-400米的地縫底部,只見尖峭的峰巒赫然屏列,瀑布異彩紛呈且氣勢磅礴,有一種幽深的神秘氣氛瀰漫在山谷間。
馬嶺河的瀑布飛泉有60餘處,而壁掛崖一帶僅2公里長的峽谷中,就分佈著13條瀑布,形成一片壯觀的瀑布群。特色的是珍珠瀑布,4條潔白而輕軟的瀑布從200多米高的崖頂跌落下來,在層層疊疊的巖頁上時隱時現,撞擊出萬千水珠,水珠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光,似有人居高臨下篩落滿崖的浪花。
我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下面列舉的這些節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裡,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滲入到社會生活的過程。它和社會的發展一樣,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我國古代的這些節日,大多和天文、曆法、數學,以及後來劃分出的節氣有關,這從文獻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書》,到戰國時期,一年中劃分的二十四個節氣,已基本齊備,後來的傳統節日,全都和這些節氣密切相關。
節氣為節日的產生提供了前題條件,大部分節日在先秦時期,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風俗內容的豐富與流行,還需要有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最早的風俗活動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關;神話傳奇故事為節日憑添了幾分浪漫色彩;還有宗教對節日的衝擊與影響;一些歷史人物被賦予永恆的紀念滲入節日,所有這些,都融合凝聚節日的內容裡,使中國的節日有了深沉的歷史感。
到漢代,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都已經定型,人們常說這些節日起源於漢代,漢代是中國統一後第一個大發展時期,政治經濟穩定,科學文化有了很大發展,這對節日的最後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
節日發展到唐代,已經從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氣氛中解放出來,轉為娛樂禮儀型,成為真正的佳節良辰。從此,節日變得歡快喜慶,豐富多采,許多體育、享樂的活動內容出現,並很快成為一種時尚流行開來,這些風俗一直延續發展,經久不衰。
春節
一年之始,永珍更新,主要活動是在除夕夜吃年夜飯、祭祀和守歲等,另外正月初一、二、三日是大年三天,也要祭祀供奉。這三天,一般除了做飯,不做任何工作,忌諱說不吉利的話,要拜訪至親和尊貴的親戚。春節從初一到十五,各地還舉行各種廟會、社火、鄉戲等活動,是傳統節日中最為熱鬧和奢侈的節日。
元宵節
農曆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元夕節、上元節、燈節。節日裡有吃元宵、觀花燈、耍社火、猜燈謎等習俗。除吃元宵外,各地還有許多不同的飲食習俗。陝西人吃"元宵茶",即在麵湯裡放進各種蔬菜和水果做成;河南洛陽、靈寶一帶吃棗糕;雲南昆明人多吃豆麵團。
二月二
俗稱"龍抬頭",也叫青龍節,是一年農業生產開始的標誌。活動有撒灰引龍、燻蟲、挑菜、忌針線(以防"扎壞龍眼")等。關於此節風俗的記載唐代就有。至於二月二這天的吃喝,一改春節期間大吃油膩之風,要動素食。
清明節
祭掃祖墳、踏青遊春,忌動煙火。
端午節
也叫端陽節,相傳是為紀念屈原而來。主要有吃粽子、賽龍舟的活動,有的地方如青海還有系索(用五色絲線擰成的細繩,縛在手腳腕上)、插楊柳、戴香包等習俗,以用來驅蟲和祈求吉祥平安。
七巧節
也叫乞巧節,傳說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民間一般在當晚擺供桌,女子乞巧,以求給予好的女工。也有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也稱為中國的愛情節。
中秋節
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這一天全家團圓賞月、吃月餅,原來還有“燒斗香”、“走月亮”、“放天燈”、“樹中秋”、“點塔燈”、“舞火龍”、“曳石”、“賣兔兒爺”等節慶活動。此節被海外遊子更為重視,不少少數民族也過此節。
重陽節
取九九重陽之意。主要活動為登高、賞菊、飲酒等,頗受老年人喜愛,所以也叫“老年節”。
十月一
俗稱“鬼節”、“寒衣節”,也是祭祖節。俗語說“十月一,送寒衣”,這天黃昏,家家都要上墳祭祖。因故不能上墳或遠離家鄉的人,就在場心或十字路口劃個圓圈,焚化紙錢。
冬至節
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臘八節
人們習慣上把農曆的十二月稱為臘月,把臘月的初八稱為臘日或臘八,並將其當作一個傳統節日即臘八節來對待。許多與臘月或臘八有關的習俗也往往都被冠以“臘”字。這天,許多地方都吃臘八粥,臘八其實也是春節準備工作的開始。
除此之外,各地還有不同民俗的傳統節日。我國先民在幾千年的生息繁衍中創立了許多民俗節慶,既包括生產方面的,也包括生活方面的,既有飲食文化,也有禮儀文化,還有樸素神奇的科學思想,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遺產,很值得我們去發揚和傳承。
一.正月拜年
正月,又稱元旦,或稱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個月起始的一天。《春秋傳》上將正月叫做端月。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闢山臊惡鬼。因此,正月是從自有曆法以後,上古就有的節日。
正月有很多習俗,如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這項風俗至今還保持,飲椒酒,就是用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但一些具體活動現已廢棄,包括漢晉時期,如周處在《風土記》裡所說:“正旦,當生吞雞子一枚,謂之練形。”《東京夢華錄》載北宋政府在正月要舉行大朝會,皇帝和百官要舉行大型團拜活動,並宴請各國使節,特別重視對遼、高麗使團的賜宴待遇。此項活動保留至今。辛亥革命以後,民國政府法定保留的傳統節日僅有正月,但改名為“春節”,並將元旦放在西曆一月一日,唯政府和民間都更重視春節,人民共和國政府法定春節放假四日,但目前許多私人企業都不同程度將春節做了適當延長,有的甚至包括週末算在內,延長至元月十五。
二.立春祭農
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間,這是古代傳統的祭農節日,按東漢應劭《風俗通義》,祭農本在四月間開展,漢文帝改到二月,而在晉時,再改到立春。立春這天,官員要親自穿戴慶祝,坐小春牛表示支援和重視開春後的農事,民間也相應有慶祝活動,這個節日其實才是真正的迎春。西晉傅鹹《燕賦》說:“四時代至,敬逆其始。彼應運於東方,乃設燕以迎至。〔羽軍〕輕翼之歧歧,若將飛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儀形之有似。御青書以贊時,著宜春之嘉祉。”今天很少有人知道立春是個傳統節日。
三.元宵燈火
元宵在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最熱鬧的一天,因為過了這一天,絕大部分人們都要上班了。元宵活動盛大在有燈會和煙火活動。舞獅,社戲雜耍,從白天起就開始進行,直至深夜。為了保持民同樂的姿態,這天金吾不禁,金吾就是執金吾,就是守衛皇宮的近衛兵,金吾不禁指在皇宮門前金水橋一帶不禁止普通老百姓參觀遊玩。焰火就設在金水橋附近施放,以便於皇帝和嬪妃在皇城門樓上欣賞。舊時煙火都是由紮在煙火架上的各種爆竹禮花逐次燃燒造成的效果,我小時候看過,比西式煙火更精彩絢麗,但危險性大。唐蘇味道詩“火樹銀花合,金橋鐵索開,暗塵隨馬去,流螢逐人來。”生動地總結了元夕的景象。元夕到來,許多禁錮在深閨裡的青年婦女,官宦家眷都被破例允許出來觀燈,這就為青年男女的接觸創造了一個難得的機會,演出了許多愛怨的愛情故事,在明代白話小說裡多所描述。北宋歐陽修詞《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畫,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寫出了元夕邂逅,相思一年而伊人不見,此情何以堪。辛棄疾詞“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心上人竟然從天而降,其激動的心情可知矣。元夕的慶祝活動至今在北方農村保持著,南方也有所恢復,多數僅限於電視上觀看歌舞節目。
四.三月曲水
三月三日這天,按照《荊楚歲時記》,“士民並出江渚池沼間,為流杯曲水之飲。”,“曲水”就是河流彎曲之處,水流速度減緩,舊時,遊人乘坐畫舫順水飄流,每至港灣或河流彎曲處,則停下來飲酒賦詩。這個節日起源很早,晉武帝都不知道它的意思,摯虞回答他的疑問說是周公時候就有了,原來是把酒杯裝酒,浮於河流裡。王羲之《蘭亭集序》裡的“曲水流觴”就是這個意思,初讀古文而不看註解的人很容易被曲水的意義搞糊塗。
五.食禁火
寒食在清明節前二日,冬至以後一百零五日,這一天要禁火,從上到下只吃瓜果點心一類冷食。寒食起源於晉文公火燒介子推的故事,
故事說:
晉公子重耳和介子推一起逃亡國外,晉公子經過衛國時飢餓乏食,他的隨從介子推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來給文公吃。文公回國當了國君以後,論功行賞時,只有介子推一個人沒有得到祿位。子推於是作《龍蛇之歌》並隱居起來。晉文公訪求子推,子推不願出來,於是文公在子推隱居的山上前後左右放火燒樹,希望逼使子推出來,子推抱住枯柳,讓火燒死。文公哀悼他,命令老百姓五月五日不得生火,後來五月五日在兩漢時候被改到上面寫的時間。這個故事並不見於《左傳》和《史記》的記載,南宋洪邁的《容齋隨筆》專門考證過它。元張養浩曲《中呂。兼堯民歌。寒食道中》“清明禁菸,雨過郊原”似說寒食來源於唐堯傳說。不知今天山西農村還保持寒食節的紀念否?
六.清明上墳
清明節祭祀祖先和亡故的親人,大約在南北朝以後才興起的,因為南朝宗懍的《荊楚歲時記》未曾記載。北宋時要家家插柳枝在門庭,官府要舉行所謂“鑽燧改火”的儀式,就是用榆木鑽木取火,還要舉行龍舟比賽,熱鬧非凡,不是簡單地掃墓活動,所謂:“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那麼悲滄。清明活動至今還在上下保持著。
七.四月佛誕
四月八日是佛祖生日,如西方的聖誕節,是佛教東傳以後的全民宗教節日。這個節日大約在唐時才出現。這一天,大小禪院都有浴佛齋會,和尚以香藥糖水贈送香客,民間則煮酒,吃春季瓜果紀念。現在,慶祝洋節日聖誕節的絕大多數國內青年人大概不知道以前中國還紀念一個西方神的生日。
八.端午龍舟
五月五日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盛會,非常熱鬧,民間要自發組織龍舟比賽,吃粽子,喝雄黃酒,掛艾草於門庭。這個節日相傳是紀念楚大夫屈原憂國憂民,奮身投汨羅江的故事,老百姓以糯米以棕葉包成飯糰投入江中作餌,讓魚鱉不食他們尊敬的屈大夫。但據邯鄲淳《曹娥碑》說:“五月五日,時迎伍君逆濤而上,為水所淹。”這是相傳於吳國之俗,事在伍子胥,與屈原無關。《越地傳》則說這個風俗起源於越王勾踐,看來,端午節起源於吳越風俗。喝雄黃酒,掛艾草,採雜藥的風俗可能出自上古,採雜藥,《禮記。夏小正》:“此月蓄藥,以蠲除毒氣。”早說了。端午節慶祝活動國內現在仍然很熱烈,唯不像六十年代以前那樣萬人空巷,去看龍舟表演,中小學生上課都坐不住了。海外華人只是看見商店裡賣粽子時才想起了它。
九.七夕乞巧
在七月七日晚,天上的牛郎織女要從隔開的銀河上踏過喜鵲組成的橋相會。這當然不是事實,橫跨銀河系兩側的距離長度是以千萬光年為單位來計算的,即便乘坐與光線一樣快的飛行器,跨過銀河系也絕對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實現。
十.中元鬼節
中元節在七月十五日,俗稱“冥節”,這天據說要燒紙錢餉亡魂,寺院要設法會,作道場以超度亡魂。這個節日起源於佛經裡的“目連救母”,所以宋時很熱烈,要在街市上搭戲臺唱雜戲“目連救母”,按佛經,這個故事說:目連在陰間看到他的亡母親在餓鬼群中,立即盛了一缽飯給他媽吃,飯沒有吃進口,就化為火炭,這樣目連之母未能得食,目連大聲喊叫,跑回來稟告佛。佛說:“你母罪孽深重,不是你一個人對付得了的,需要十方眾僧神威之力。到七月十五那天,你應當為正在地獄受苦的七代父母備辦各種美味和五果,放在盆盂中,供奉十方高僧大德。我會告誡眾僧都祝願施主的七代父母進入‘禪定’,然後去接受食物。”目連照佛爺講的作了,其母遂解脫了俄鬼的一切痛苦。目連於是告稟佛說:“以後佛家弟子孝順父母的,也應當設定盂蘭盆會供養十方高僧大德。”佛說:“說得好!”
所以這個故事實際上是把儒家的孝道和佛教經義結合起來,便於佛教的普及宣傳,故中元節又被稱為“盂蘭盆會”,在《聊齋志異》裡,多處提到盂蘭盆會。我小時候,多次聽見老人說“七月半,鬼亂竄”,而不知其究裡。現在絕大部分留美學生只知道一個“萬聖節”(Halloween,在陽曆十月三十一日),而不知道中國的盂蘭盆會,盂蘭盆會比萬聖節的嬉皮笑臉莊嚴認真多了。盂蘭盆會可能在東晉時出現,現在大概只有寺院裡才恢復有,太封建迷信了。
十一.中秋賞月
八月十五的中秋夜晚,月亮顯得分外明亮和大,中秋節的紀念活動就開始了。中秋圍坐吃月餅,然後走出戶外賞月,還有一家人團聚之意,這可能來自蘇軾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是蘇東坡思念他在外地的弟弟蘇子由寫下的詞。但中秋望月起源並不在這個意義,就是明擺著賞月,卻來自唐明皇在著名道士葉法善的幫助下遨遊月宮的優美故事,還攜帶有仙曲《霓裳羽衣曲》的神話傳說,鄙人有帖說明,不贅。至於中秋夜吃月餅的習俗,則不見於南宋筆記的記載,傳說是元末農民紅巾軍起事時,以圓餅為號。中秋節在兩宋時很熱鬧,據《武林舊事》載,南宋時的中秋夜,都人要燃放十萬羊皮紙做的燈,讓它們順錢塘江水飄流,是夜星星點點的錢塘江面上,宛如星漢,良多樂趣。
十二.重陽登高
九月九日是傳統的重陽佳節,這一日正逢秋高氣爽,是郊遊登高望遠的好時候。王維《九月九日登高憶山東兄弟》裡寫道:“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表現他對親人真切的思念感情。九月九日佩茱萸草,在風和日麗的日子裡,登高坡之頂,飲菊花酒,使人想到生命的和自然渾然一體,所以想到長壽。重陽節解放後已經不再有慶祝活動。
十三.臘八煮粥
十二月八日是祭祀灶神的日子,《周禮》說“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灶神。”,所以對灶神的祭祀起源可能在西周以前。東漢劉珍等編寫的《東觀漢紀》說在祭祀灶神時要以黃羊為牲。到了兩宋時期,祭祀灶神的活動中出現了吃所謂“臘八飯”,就是以各種果子雜料煮粥而食,此風俗可能來自佛教對中國民間巫神活動的滲透改造,這一天,和尚們看見大家都在祭祀傳統巫教神祗,恐於其教義宣傳不利,乃趁熱鬧來個粥會施捨齋飯給貧苦無依的人民吃,以抵消“邪教”的影響,但老百姓管不了那麼多,照例拿來,反正是變著花樣吃就是了,於是就發明了“臘八粥”。
佛教抵制“邪教”的動作很成功,把以前跳神之類活動完全消滅了,東漢張衡的《東京賦》還說:“每到年末要舉行盛大儺儀,驅趕各種惡鬼。方相神拿著兵器,巫覡拿著苕帚,上萬個小孩頭戴紅巾身穿黑衣,手執桃弓和棘箭,向各處無目的地發射。”在《荊楚歲時記》裡還看見有記載,可是到了《東京夢華錄》裡,已經看不出有這樣歡樂的慶祝場面了。倒是“臘八粥”流傳下來了,至今許多家庭還有此種風俗,有些現代巧媳婦還做得很有心得。
十四.除夕守歲
除夕是一年中最後一天,這一天,普通人家儘量爭取團圓,全家圍爐而聚,喝酒吃美食以辭舊歲,迎新年之意,而戶外則是爆竹聲聲。一家大小在一起度過一個溫馨的一年中最後一個夜晚,至今在神州大地還濃濃的保持著,只不過春節聯歡的精彩節目破壞了溫馨的氣氛。
在《荊楚歲時記》裡,記載有:家家戶戶備辦美味佳餚,到守歲的地方,迎接新年的到來,一家人在一起開懷暢飲。留下些守歲飯,到新年的十月十二日,就把它撒到大路邊或街道旁;認為有吐故納新的意思。看來那時的人團年和現在的人差不多,也要守歲。